馬驚濤
去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了“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的論斷,并在此后多個場合強調要凈化政治生態。這一系列精辟論述,振聾發聵,令人警醒。政治生態涉及與其相適應的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社會生態、制度生態、官場生態和倫理生態等。其中,官場生態在整個政治生態系統中具有標本性的地位。通常情況下,人們看政治生態清新還是污濁,往往把視角對準的是官場生態的變化。生態,是一個自然地理學的名詞。當生態上升到精神層面時,它就是一種文化。長期以來,正能量的官場文化基本上內化為官場顯規則,上升為規范官員操守的法規、制度,而大量的負面官場文化如同一只看不見的“手”,以強大的滲透力、影響力、感召力、吸引力,影響著官場上相當一部分的人員心理層面,對政治生態造成了極大的污染。當前,官場上腐敗現象多發,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如何以清正的官場文化凈化政治生態,不僅是正本清源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當前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嚴肅擔當的重大政治責任。為此,本刊特專訪了歷史學者、中國作協會員、時事評論員顧伯沖同志。
官場文化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它是怎樣演變形成的?
領導文萃:當今,官場文化成為了一個熱詞,繼前些年描述曾國藩圓滑為官處世之道的歷史小說《曾國藩》一時洛陽紙貴后,官場潛規則又為許多官員所推祟。您能否先談談官場文化到底是個啥東西?
顧伯沖:官場之人談論官場文化,亦實屬正常。因為,他們生活在現實的官場上,要想避開官場文化,就像人拔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一樣,那是不可能的。官場文化,實質上講的是在一段時期內官場成員在從政活動中對發生在國家政治、社會、文化生活等領域內的某些現象和行為的一種認知、態度和情感,并通過傳遞和歸納后逐漸形成為約束、引導、規范官員從政傾向和從政行為的思想意識、價值評價及心理習俗。它與自然生態環境一樣,形成發展起來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積累,而一旦形成就會被固化起來,在相當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
文化有雅俗之分,風氣有良莠之別。官場文化歷來也是如此。我國兩千多年來居于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抱負和知識分子“為民請命”的傳統秉性、氣質和情懷,對中國式官場文化的構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諸如,“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像一條紅線貫穿于兩千多年來中國官場文化之中。但是,這種正能量的官場文化主要靠官員們自身的道德自律而不是靠制度來維系, 加之官場政治斗爭的復雜性和殘酷性,不可避免地孕育了諸多負面的官場文化。諸如,左右逢源、明哲保身、老成謀國的官場哲學, 還有結黨營私、徇私舞弊、貪污腐化、裙帶關系等官場積弊,等等。
領導文萃:這種文化與其他政治文化有什么區別?也就是說它有什么固有的特征?
顧伯沖:這個問題提得好。只有了解官場文化的特征,才能科學厘清它的本質。前面已經講到,官場文化有正面與負面之分,但日常生活中,社會上約定俗成的官場文化,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負面官場文化,因為正面的東西很多已經上升為制度規范。這里,我主要講的是負面的官場文化的特征。
《易經》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官場文化作為形而上的“道”,具有本質的、內在的特點。一是隱秘性。相對于國家倡導的主流價值觀而言,官場文化隱藏在其背后,沒有任何載體公開予以宣揚,也不可能拿到公開的臺面上宣講,一般是在暗中進行、私下交易、秘而不宣,平時不易被直接覺察,具有較強的隱秘性。然而,官場文化確實規范著相當一部分官員的從政行為,有些時候甚至比正式的顯規則還要管用。二是從眾性。對于官場的主體來說,官場文化作為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表現出符合于潛規則的行為方式,使大部分成員普遍存在著隨大流的心理。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多數官員不愿意當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另類”,從而會使自身的行為、態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進而產生一種“沒有錯”的安全感。三是病態性。官場文化在價值取向、是非評判、道德準則、行為規范、游戲規則等方面,形成了大量的長期與社會正常邏輯不能取得一致的處世哲學,甚至是相悖相逆的。這些病態的人生邏輯充斥著官場,主導著中國的歷史。難怪明代大儒顧炎武曾痛心疾首地說:“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四是利己性。官場文化是許多官員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實踐活動中通過不斷的“試錯”摸索,在反復的失敗、碰壁和“嘗到甜頭”中適應并予以認同,逐步積累形成的。其中,一切以“能否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為標準,對各種“規則”進行取舍。五是堅韌性。官場文化是官僚體系發展長期積淀的產物,具有歷史悠久的特點,不會機械地隨著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關系的改變而改變。
領導文萃: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它是怎么演進發展起來的?為什么到現在還是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它靠的是什么?
顧伯沖:中國官場文化滋生于特殊的歷史、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背景之下,存在于官場這一特殊領域當中,其演變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商代至春秋,是官場文化的孕育期。第二個階段:從戰國至西漢初期,是官場文化的雛形期。第三個階段:從漢武帝時期至新中國建立,是官場文化的定型期。第四個階段:新中國建立至今,是官場文化的轉型期。
負面的官場文化能夠在中國數千年特別是封建時代的政治生活中流行,有的時期甚至取代政治文化的主流,成為政治實踐當中的強勢規則,自然有其發展的厚黑土壤和認同資源。這里,我簡要地介紹一下:一是皇權專制是它的政治基礎。皇權專制作為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無所不包的權力的壟斷制度,貫穿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歷史,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所以,中國的官員從來都高高在上,受萬民景仰地捧著,他們從來自置于人民之上,沒有經歷過謙卑的洗禮,不習慣接受民眾的監督。由于利益交換在社會生活中無時不在,現實需要對官僚體系內成員的思想與行為進行約束與規范,官場文化的出現正是為這種需要提供了一種規則上的保障。二是小農意識是它的經濟基礎。中國前現代社會是典型的農業社會,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所產生的后果,是對家族家庭的依賴以及與之相關的崇古、崇老、崇長心理。于是,在小農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意識中,有天、地,有王公和皇帝,唯獨沒有自身的地位。這就必然會形成特定的政治依附,即“跟人”的政治現象。小農與官僚是一對雙胞胎。政治依附的結果就結成了大量的非正式利益群體和關系網絡,官場文化正是在這些政治群體與網絡的勾聯中孕育而生的。三是權力崇拜是它的社會基礎。自皇權體制誕生以來,中國皇權社會一直是一個以“權力”為軸心的特殊社會,一切以權力為中心,一切為權力服務。于是,人們想當官是很自然的,甚至奉行著權力至上的信仰,并且形成以這種信仰支配其心靈和行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紅樓夢》中元春回家省親,就連她的老祖母賈母都得跪拜相迎。社會公眾對中國官場文化模式所持的無奈而默認,造成官場文化更多地以暗流方式長期生存和發展。
中國官場文化中糟粕味
最濃的有哪些?它對歷史與現實的影響是什么?
領導文萃:文化這個概念是十分寬泛的。官場文化應當也是包羅了官場上所有思想意識、價值評價及心理習俗。那么,其中腐蝕性最強的有哪些?
顧伯沖:中國官場文化就像“歷史幽靈”一樣纏繞著皇權專制制度不放,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中國政治生態影響程度而言,以下十種尤為最烈:
(一)官本位文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中國人對這句話太熟悉了。讀書為了什么?“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做官。整個社會價值觀是以“官”來定位的,與官不相干的職業則比照“官”來定位各自的價值,比如現在出現的“局級和尚”“處級尼姑”那樣。于是,整個社會都以做官為最光彩的事情,表現出某種類似宗教般的虔誠和敬仰。200年前,英國駐華公使馬戛爾尼說過:“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做官。”這話說得絕對了些,但的確有這樣的歷史與現實現象。
(二)圈子文化。“朝中有人好做官”“誰是誰的人”,這是官場上常聽到的一些話。其實,這說的都是一個圈子問題。官場上的圈子,不是簡單的感情聯合體,而是權力、地位、名譽、關系、利益的結合體。圈內人彼此心照不宣,非圈內人話不投機、不相與謀、不予重用。一些人初入官場,就考慮自己能否加入某個圈子?自己的身份在圈子中能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有沒有發展前途?自己能得到的眼前好處和長久利益是什么?于是,有人把圈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便有了“飯局事小,出局事大”的說法。
(三)等級文化。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只認衣冠不認人”等說法,講的都是官場等級問題。等級在官場上甚為敏感,一切均以等級尊卑為規則。等級觀念使一些官員不僅難與百姓為伍,而且官員內部之間級別的鴻溝很深,有的人“官一升,臉就變”。官場上的等級文化滲透到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在古代就連服飾上都有嚴格的制度,什么人、什么場合下穿戴何種服裝、冠帽,都規定得清清楚楚,并以國家法律的條文形式來命名衣冠式別、顏色, 實現了“貴賤之別,望而知之”。
(四)發財文化。“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些話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當官”與“發財”之間的“關巧”與“機心”,就在于把手中的權力變作自己的搖錢樹。《官場現形記》中就有一句話詮釋了這種現象:“統天底下的買賣,只有做官利錢最好。”于是,做官被看成是發財的手段,做大官發大財,做小官發小財,將公共權力異化為旱澇保收的“自留地”。在發財文化蔓延的官場環境中,竟然還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怪現象:做一個貪官、撈官,有時更能夠保官、升官。
(五)偽善文化。“不說假話辦不了大事”“詐仁猶自王”。這也是官場流行的一些話,意思是說的與做的不是一碼事。這是偽善現象的生動表現,實質就是口蜜腹劍。許多官員帶著面具,所有的言行都出于利益的權衡,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情誼難以滋生和維系,告密、陰謀、算計,每天勾心斗角是官場的日常生活,腳下使絆,使你防不勝防;暗中傾軋,令你旦夕禍福。他們完全不要臉面,沒有道德底線,不守游戲規則,什么丑惡的事都敢公開做出來,有時候集“偽君子”與“真小人”于一身。
(六)庸吏文化。“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都是官場上“圓滑是明智,剛正是狂愚”的庸吏文化的生動寫照。在這種官風陋習之下,出現了許多“泥塑木雕”式的官員。他們往往模棱圓滑,以不得罪人為原則,形如行尸走肉,即便對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感到不滿, 但是為了明哲保身, 往往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為甚者,一切以既得利益為重, 江山社稷穩定與否好像與他從不搭界,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 甘當庸官和懶官,毫無行政效率可言。
(七)綁架文化。“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進圈子就別想進班子”。這些話語都是對官場上綁架文化的最好詮釋。正是這種綁架文化,使那些原本想做清官、好官的人最后也被無可奈何地卷入了濁流。如果誰不成為“同道”,就被視作“異類”而寸步難行,或被孤立,或得不到重用和升遷,甚至遭到排擠打擊甚至逆淘汰出局。于是,一些清廉正直的官員往往因自己對盛行的官場文化的鄙夷與規避顯得不合群、不識時務,很難在官場立足,甚至對官場充滿恐懼。
(八)奴才文化。“多磕頭,少說話”“男兒膝下有黃金”。這雖然是一句句騙己的語言,但道出官場上一副副奴性的嘴臉。這種“奴性”催生出來的現象常常是看人下菜碟,對“主子”前呼后擁,溜須拍馬,指鹿為馬,而對待百姓則蠻橫無賴,為所欲為。這些人最大的本事是善于揣摩“主子”心理,最大的特點是慣于“跟風”“搶跑”。有時,這些奴才心里也是苦不堪言,過著極其扭曲的生活,整天好似一個活生生的演員。
(九)享樂文化。“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些話語都是官場上享樂文化的一種折射。官場上,一些人奉行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花費大量錢財和社會資源追求過分享受,猶如古人所說的“暴殄天物”“害虐丞民”。他們在精神狀態上,意志消沉,萎靡懈怠,不思進取,把個人的感官快樂和實際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這享樂文化的影響下,一些出身貧寒之家的官員,一旦當了官,很快就會由儉變奢。
(十)蔭子文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封妻蔭子”。 官場上的許多人對這些話雖不會直接表白出來,卻扎扎實實地按照這樣的信條去做的。中國自古就有著濃烈的宗法傳統,講求宗族血親之內的彼此關照、互相提攜,上自帝王下至百姓,概莫能外。在庸常的官場上,有人一旦發跡,就成為全家族炫耀的對象,其本人也就開始考慮給自己的后代留下些什么。“官至極品、朝野震懾”,可封妻蔭子。于是,裙帶風隨之盛行。
領導文萃:古人說,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您剛才列舉的這些官場文化中的糟粕對官員隊伍的污染肯定是很大的,繼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肯定也是很大的。對于這點,您能具體談談嗎?
顧伯沖:好的。中國的封建社會通常從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帝開始算起,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共持續了2132年。與西歐相比,中國跨入封建時代的門檻早了近700年,可走出這一門檻卻晚了近400年,在封建的天朝夢境里整整多昏睡了1100年,以致于現在無論在經濟、軍事還是科技、法制方面,仍不遺余力地跑步跟進。出現這樣的局面,雖然不能全部歸咎于官場文化,但深層次地來透視,它的確給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每臨一個封建社會王朝的末年,常常是官場文化的盛行之際。就拿享樂文化而言,奢靡之風是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的。比如,宋朝的腐敗也是很出名的。當年,宋徽宗大興苑囿,專務游樂,與高俅等一幫市井無賴混跡于球場,重用蔡京、童貫等一群奸臣,搞得民怨沸騰。上行下效,民間吃喝玩樂也跟著盛行。據史載,當時汴京有“正店”72家,“腳店”“分榮”不計其數。正店即大型酒店。這種酒店建筑雄偉壯觀,裝飾富麗堂皇,環境優美典雅,主要為上層顧客服務,基本上集中在城市里。腳店在規模上不如正店,是中下層人士出入的地方。據《東京夢華錄》卷二《酒樓》記載:“賣貴細下酒,迎接中貴飲食”。南宋王朝臨安一隅,奢靡腐化成風,競相吃喝玩樂,淪陷之都汴京的各種餐館老板都趕來開設,造就出京城臨安的畸形繁榮。“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確實是當時真實的寫照。到南宋末年,臨安已發展成124萬余人的當時世界級大都市,其繁華程度十倍于汴京。臨安的著名酒樓,《武林舊事》一書中就記述了29家,如和樂樓、和豐樓、中和樓、春風樓、太和樓、豐樂樓等。奢靡之風為何如此盛行?一是“向上看齊”的沖動,在等級制下,官大了各種享受自然也多了,小官跟著效仿。二是官僚的權力不受約束,每位主政官員在自己地盤上的權力幾乎是不受約束的。三是攀比心理作祟,許多官員并不考慮自己貢獻如何,首先考慮到的是同級官員誰條件最好,誰最會享樂,就想法向他看齊。四是從眾心理發酵。如果整個社會變得“人非才舉,政由賄出”,即使正直的人為了生存、為了免禍,也難免違心地去送禮,去奉迎。因此說,負面、消極的官場文化能夠大行其道,甚至直接浮出水面,正是一個王朝末年的背景。縱觀中國歷史,這些負面官場文化對歷史進程帶來的影響是:
一是法治化進程停滯不前。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我們只能悲哀地發現,中國在過去的兩千多年的時間里由于官場文化幾乎成了顯規則,因而沒有真正的法制,雖然有很多的天子、朝臣重法,也修了不少律令條文,但實際上不過是種以法律形式損害大多數老百姓的條文,不能稱之為現代意義上的法制。從原始部族的“家長制” 、儒家的 “禮治”, 其所奉行的“法制”都有一個共同點:極端地維護封建和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不平等的等級制度,所以也就從來沒能實現“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社會公正和司法公正。
二是權力私有化概念日趨固化。特權的本質就是權力私有化,而官場文化產生的一個根源,正是在于權力私有化。反之,官場文化又使權力私有化不斷固化,并且成為權錢交易得以盛行的催化劑。這樣,導致了中國階層劃分可用一個同心圓來表述,而同心圓的核心就是“權力”,離權力越遠的人,就像螺旋轉動一樣,被拋出局外,這樣的體制不會有公平可言,也很難激發出社會進步發展的活力。
三是人本思想屢遭踐踏。中國官場文化中等級制度非常明顯,而等級思想和話語霸權意識恰恰是人本思想的勁敵。在一個缺乏人本思想的體制范本、制度體系和機制模式下,專制和恣意就成為主角,法治的內涵被掏空,科學發展的真義也被深深埋沒。無人本思想的官僚必然無視社會成員的生命尊嚴、個體發展,而一個沒有尊重生命、確保個體發展條件的國家和民族是談不上整體發展與進步的。
四是官民對立意識始終難以消除。一些地方官員無論在工作場合還是生活場合高高在上,自我展現、自我吹噓、唯我是尊的表情舉動,隨處可見。政府如果不能善待民眾,不能有效保護民眾的基本權利,反而侵犯他們的生存空間,那么兩者之間的鴻溝就會不斷擴大。當雙方缺乏信任、無法相互包容的時候,任何一件小事都會被放大,并被無限上綱,歷史上周期性的王朝更替由此而產生。
五是“逆淘汰”現象屢遏不止。由于官場文化的作祟,封建官場很多時候全聽著政治掌握者、壟斷者的政客,社會成員身份固化也就成了個常態。官場“逆淘汰”,對于過關的草包,都是美不勝收的人生喜劇;對于被廢的人才,則為徹頭徹尾的毀人游戲。這種惡劣的官場生態,必然會造成迎合型官員多了,耿直型官員也會“看穿了”“學乖了”,形成不正常的官場“逆淘汰”現象。
領導文萃:那么,對我們的現實影響又是什么呢?
顧伯沖:負面的官場文化是官場多年習慣的積累,是眾多惡習的積大成之作,至今還有一定的氣候,并為相當一部分官員所接受、踐行,且對我們的現實社會產生了諸多危害。這里,我簡要概括一下,不一定說得很全。
一是對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形成較大的沖擊。在全社會培育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的是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真知真信,帶頭踐行。受官場文化的影響,現在一些官員的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混淆不清,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摒棄什么,態度曖昧,立場搖擺。從官員個人角度看,核心價值觀缺失會導致個體行為失范,并引發信仰危機。從社會角度看,官員群體核心價值觀缺失會導致整體道德滑坡,加劇群體無理性。
二是市場經濟體系先天發育不良。法治與現代市場經濟一同產生,現代市場經濟呼喚法治,擁抱法治。而官場文化實際上是公共權力的異化,它使公權變成了私權,導致不良官商的相互勾結,使得市場競爭的關鍵已不再是質量、效率、技術和服務,而變成了潛規則,誰不遵守潛規則就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甚至可能喪失參與競爭的資格。這種不規范的競爭勢必嚴重損害優勝劣汰的市場正常競爭機制,妨礙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已有的一些制度形同虛設,最終會破壞公平、公正、有序的正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造成市場經濟秩序的紊亂。
三是社會風氣受到極大污染。官風影響民風,民風影響世風。“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官場文化孕育出的怪象給全體國民樹立了極壞的榜樣,其影響逐漸延伸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行業,將會使人們的思想不自覺地受到不良毒素的污染,使得各類潛規則普遍化和道德化,極大地助長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官本位思想等腐朽的道德觀念的蔓延。在一個官場文化盛行的社會里,正義和德性將難以得到鼓勵和張揚,整個社會的道德基礎亦將因此變得十分脆弱。這是當今中國最可怕的一個事情。
四是滋生腐敗的土壤難以鏟除。官場文化助長了官場陋習,形成了腐敗土壤。當前在我國一些地方的權力腐敗問題相當嚴重,腐敗行為還很猖獗,而且腐敗已經不僅僅是個體的問題,有向群體和集團蔓延的趨勢。比如,去年全國兩會上,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描述的“一坨一坨的”腐敗問題,“一查就是一幫,一動就塌方”。腐敗行為普遍化后,受“破窗”理論的指引,也會逐漸泛化形成一種社會行事規則,從而又加快了官場文化的蔓延。腐敗行為只是一個結果、表征、現象,而官場文化是一種意識、一種機制,一旦相互形成整體,就具有更大的頑固性、危害性、波及力、影響力。
如何打造清正官場文化,
助力政治生態的凈化?
領導文萃:當前,加大治理官場文化的力度,通過文化這個軟實力推動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這方面,能否談談您的想法?
顧伯沖:這里,我們首先要把握好打造清正官場文化的原則。
一是堅持平等原則。官民平等雖然只是一個理論標準或者叫理想,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實踐意義。官場文化積淀下來的大量觀念意識、大量潛規則、大量陋習陋規,與主流社會在價值取向、道德準則、行為規范、游戲規則是相向而行的,根子在于官民不平等的惡習在作祟,不但影響著官場內部,也嚴重地腐蝕到了民間社會。改造官場文化,首要的是要樹立官民平等理念,各級官員始終牢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道理。只要官員思想上牢固樹立這一觀念,就必然會帶來相應的實踐效果。
二是堅持民主原則。民主原則既是一種為官從政的理念,也是反對和防止官場文化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各級官員無論職位多高、權力多大、資格多老,都是人民的公仆。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表達人民群眾的主張、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督,使官場文化失去遁身之地。
三是堅持法制原則。要從根子上改造官場文化,必然要求完備法制,加強法制建設。推進法制工作,要實現科學立法,進一步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法制原則,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規范官場行為,尤其要分化官場潛規則,使有利于法治的機制和做法上升為剛性政策法規,增加權力行為的透明度;把那些破壞法治進程的潛規則列為禁止之列,讓全社會能夠感受權力運行的正當與合理。同時,要在全社會強化法治信仰,使法治成為人們的共識,成為人們的信念和準則。
四是堅持人文原則。切實維護人的尊嚴與權利,真正把權力作為實現公平正義和照亮權利航船的燈塔。要使為官者更多地具有人文情懷,應當給下級官員和百姓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平等觀念的禮遇。尤其在制定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時,要把人文關懷與人性化原則貫穿始終,在對外執法和對內管理方面也要充分體現人文原則。只要從制度、機制構建上符合人文要求,傳統官場文化的弊端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遏制,和諧氛圍就會凸現。
領導文萃:應當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顧伯沖: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施策,久久為功,標本兼治。我們要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對癥下藥,以工程化的建設思路、運用路線圖的方法,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鍥而不舍地加以治理。
首先,要不斷牢固世界觀這個為官從政的基石。要引導各級官員特別是身處要位的官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就能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美丑觀念、得失觀念,就有了抵御負面官場文化侵蝕的“抗體”,使自己變得精神高尚、視野開闊、胸懷坦蕩,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能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為黨和人民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權力觀問題的核心是搞清楚權力的來源和歸宿,即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只有對權力始終懷有敬畏之心、戒懼之心,有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不因私情廢公事,不為私利所困擾,才能使負面官場文化失去存在的市場,堵住其蔓延的渠道。這個道理大家都懂,關鍵是要行動。
其次,對負面官場文化的生存進行釜底抽薪。壓縮其生存空間,根本的是要提高其運行的成本,影響甚至改變其功能作用的途徑與效果,從而降低官員們對負面官場文化的選擇欲望。一是要推行陽光行政,使公共權力的運行置于社會公眾的廣泛監督之下;二是要不斷強化政策制度的約束力,既增加負面官場文化運行的風險成本,又拓展政策制度的作用空間;三是要通過政治、經濟及社會等方面的改革,改變負面官場文化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控制其傳播、擴散的主要途徑,化解其不利影響。
再次,積極培育和發展正能量的官場文化。用正能量的官場文化替代負面官場文化的轉換方式是一種誘導性的制度變遷方式,屬于內生性的變遷。一種新的官場文化要上升為一個社會的主流從政文化,必須通過廣泛的大眾傳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輿論傳播工具,誰就擁有了官場文化的主動權。通過新聞播導、輿論渲染等方式,吸引社會公眾的注意力,增加他們的關心和了解程度,從而灌輸新的官場文化理念,從思想上鏟除權力崇拜的社會土壤。
第四,扎牢規范各級官員從政行為的制度籠子。要深入總結多年來積累的實踐經驗,結合正在積極推進的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各級官員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財經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等方面的法規制度,讓官員們清楚地知道黨紀國法的條條杠杠,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從制度上壓縮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的空間。要真正讓制度“籠子”姓“鐵”,沒有價錢可講,沒有私情可言。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加大執行力度、督查力度,確保制度規定成為必須依照、必須遵循的剛性約束,防止打折扣、搞變通,防止“破窗效應”。
第五,緊緊抓住科學用人導向這個關鍵環節。形成科學的選人用人導向,一個硬性的風標就是讓那些政治過硬、素質優良、作風正派、德才兼備的優秀官員受到重用,讓那些品劣才次、紀律不嚴、熱衷于玩弄官場潛規則的人徹底失去市場,切實解決官員隊伍“逆淘汰”的問題。這根本的要通過制度設計,完善權力配置和治理結構,加快推進國家“治吏”體系和“治吏”能力現代化,在法治的基礎上完善權力配置和治理結構。同時,要加大對選人用人不正之風的整治力度,著力強化顯規則、遏制潛規則,盡快實現干部工作的風清氣正,使干部有全身謀事之心而無側身謀人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