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誰來當村長
哲理的故事:
匈牙利布達佩斯有一座叫做邁杰爾的村莊。村莊人煙稀少,入不敷出,村長波耶一直在想方設法解決財政收入難題。
他想過開發旅游資源,還煞有介事地邀請布達佩斯市政專員來村莊考察,希望政府進行投資。但政府部門財政也很吃緊,這個設想最后也沒能達成。波耶也邀請了一些企業的高管來考察,希望他們投資搞建設,可是因為小鎮的交通不好,最后也沒有可以立項的投資項目。
經過苦思冥想,波耶召集所有鄉民開會:“我有一個辦法,就是出租村長,如果誰愿意掏錢,我可以讓他擔任村長,他可以租下村內所有公用設施,并且擁有否決權;還可以在任內對村子進行徹底改革。當然,所有投資都由這位臨時村長負責。”議案順利通過,波耶親自撰寫了廣告詞,在電視臺的公益廣告節目播出。
一時間,很多人都競相來訪,對這個有趣的提議非常感興趣。最后一位富翁以700歐元獲得了一個月的村長職權。他高興地邀請家人住進村子的公舍里,每天騎馬散步,帶著家人在山溝里漫游,并且時不時召開全村會議,對村里的事情進行指導和建議。一個月時間過去了,媒體采訪這位富翁的感受,他放言:“這感覺美妙無比”。
這句回答,成了這個村莊最好的廣告詞。很多人都開始預約成為臨時村長,村子里開始熱鬧起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特別是很多臨時村長的確非常盡心盡責,不僅重修了道路,打了好多新的水井,還增加了電視信號塔,為村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古保祥)
故事的哲理:
山窮水盡之時,組織缺乏資源面臨覆敗之際,只有充分授權,敞開大門請進能人高人,才能柳暗花明。而此時考驗的正是對領導者最關鍵的心胸與格局。
錦盒珍藏的一顆螺絲釘
哲理的故事:
1860年,日本幕府大臣小粟忠順出訪美國。美方招待周全,又是宴請又是贈送禮物,小粟忠順很滿意。這天,小粟忠順到美國的造船廠參觀。他看到一艘艘威武的戰船時,忍不住說:“遲早有一天,我們日本也要造這樣的大船。”陪同的美國官員聽見了,嘲諷道:“你們國家只會花錢買船,說什么自己造船啊?”小粟忠順想要辯駁,那位官員拿起一枚螺絲釘,接著說:“你們連螺絲釘都不會做,怎么可能造出船來?”
小粟忠順感到無比羞憤,但他依然拿過那枚螺絲釘說:“你說得對,我們是該先做好螺絲釘,再琢磨怎樣造船。”回國后,小粟忠順馬上著手創業,先從生產螺絲開始,后來又創辦了生產造船材料的鋼鐵廠。八年后,他的造船廠已經建了大半。這時幕府政權被推翻了,小粟忠順被人殺害。維新人士在搜查他家時,發現一個錦盒,以為是什么值錢的東西;結果,打開一看,卻是一枚螺絲釘。后來,日本人把沒建完的船廠改造成海軍基地,在那里造出了一艘艘大型戰船,小粟忠順也被稱為“日本近代海陸軍的始祖。”他生前曾表示:“一個人與其珍藏榮譽,不如保存羞辱。敢于正視羞辱,才能激發前進的力量。”(張小平)
故事的哲理:
領導者在知人之前首先要知事和勢,哪怕是正在面臨危機,哪怕是深感痛苦,也要敢于正視和審視自我與周遭環境,了解問題真正的癥結,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椰子殼上的求救信號
哲理的故事:
1943年8月,美國海軍少尉約翰率魚雷艇攔截進犯日本驅逐艦。交戰中,約翰的艦艇被撞壞,傷亡兩人,余下的11人有5人傷勢不輕。約翰和沒受傷的隊員拼命抓住艦艇的殘骸,把傷員安置在上面。
九個小時過去了,援救船沒有蹤影,而殘骸已經開始下沉,約翰只好下令撤離。他先拖著一名受傷的戰友朝海島的方向游去,其他的人陸續跟上,由于水流太急,他用力咬住戰友的救生衣,一點點向前挪動。5個小時后,他們游上一座小島,可什么都沒找到。
大家都絕望了,約翰卻沒有放棄。他和一位戰友向下一個島游去。一天后,老天還是沒有給他們驚喜。戰友們徹底絕望了,約翰用最后的力氣呼救著。終于,他們被島民發現了,可語言不通,沒法交流。這時,約翰撿起不遠處的椰殼,刻下一句話:“當地人可以引路,11人活著,需要小船。”接著,他使勁比劃著,終于讓島民把這個椰子殼送到了附近所在的美軍基地。兩天后,他們終于獲救了。大家對約翰感激不盡,他卻平靜地說:“我把你們帶出來,就一定要把你們帶回去。”這位挽救大家生命的英雄叫約翰·肯尼迪,17年后成為美國新一屆總統。(林佳男)
故事的哲理:
只有逆境時,才需要真正的領導者。而作為真正的領導者,重要的不是權力,而是責任;重要的不是威風,而是毅力;重要的不是忽悠,而是辦法;重要的不是風口,而是火種。
走進核反應堆的“少尉”
哲理的故事:
1951年,加拿大喬克河附近一座核電站發生泄漏事故。相關負責人趕到現場時,核反應堆已經開始熔毀。如果不能立即拆除核反應堆,上萬人的生命將受到威脅。當時機器人還無法完成這么復雜的任務,必須有人鉆進核反應堆內部去拆除。
事情迫在眉睫,核電站負責人立刻向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求助,他們馬上派出一名受過專門訓練的海軍少尉前去支援。少尉火速趕到現場,投入“戰斗”。他與專家們研究了核反應堆模型后,開始進行拆除演練。拆除分四個步驟,每一步都必須在1分30秒內完成,不能耽擱一秒。而且,所有步驟都必須準確無誤,哪怕擰錯一個螺絲,后果都不堪設想。
演練結束后,少尉穿上防護衣,鎮定地走進反應堆,開始工作。整個過程,他受到的輻射量是常人一年最大輻射準許量的總和。很多人都以為少尉難以生還,只能在心中祈禱他能堅持6分鐘,完成拆除任務。
幸運的是,少尉不僅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而且還活了下來。后來,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還成為了美國總統,他就是吉米·卡特。回憶往事,卡特自豪地說:“當你要完成的任務與上萬人的性命相連時,你就沒有失敗的機會。而明確自己的責任,就會有勇氣跨越困難。”(何慧慧)
故事的哲理:
讓能人成為英雄或領袖的,已經不再是他的資源與能力,而是切實的使命感。作為一個組織,你能賦予多少干部以切實的使命感,決定你能夠創造出多少領導力。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