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江仙
為民嘗百草的皇子
●趙江仙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朱元璋打發他到河南開封,并規定不許擅自離開封地。
當時的開封是旱澇災害嚴重的地區。遇到干旱和洪澇時,糧食絕收,再加賦稅繁重,可謂是哀鴻遍野。為了讓苦難的百姓能夠休養生息,朱橚不但免稅,而且帶人修渠引水,開墾荒地,發放種子,鼓勵種田,受到人們的愛戴。興建水利減少了旱澇災害的發生,可冰雹、蝗蟲、地震、瘟疫、霜雪等自然災害又頻繁而來,為活命,人們用草根樹皮野菜野果填充肚子。其間,誤食中毒者屢見不鮮。
看到這種情況,朱橚決定專門研究野生植物。為此,他帶人跑遍封國境內的山野平地,咨詢長期吃野生植物的農戶。在農戶的指點下,他們采集實物標本,帶回王府。為了擴大野生植物的種類,他擅自離開開封到鳳陽去看望生病的岳父,借機搜集那些能吃的野生植物的標本。沒想到這事惹怒了朱元璋,以此為借口,將他流放到云南邊陲。
云南是蠻荒之地,因自然條件的惡劣,再加居民生活環境差,傳染病和各種疾病肆意流行,而百姓普遍缺醫少藥。為此,他組織隨行的醫官,在總結歷代醫家用方經驗的基礎上,對雜亂繁多的藥方進行了詳細地歸納分類,編寫了方便實用的《袖珍方》一書,印刷后,發給當地人,得病時好對癥治療。尤其對那些藥食兩用的野菜做了充分說明,起到有病治病,無病預防的作用。因為他的推廣,這本書很快流傳在民間,受到人們的喜愛。此事傳到朱元璋那兒,他又被召回開封。
回到開封的朱橚,組織了一批野生植物和藥學專家,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畫工和其他方面的輔助人員,組成一個集體。一邊收集圖書資料,一邊在自己的王府,設立了專門的植物園,種植從民間調查得知的各種野生可食植物,通過實際觀察和實驗,告訴災民哪些植物能吃,哪些植物不能吃。為辨別某一植物是否有毒,口感是否合適,他都要親自嘗一嘗,被他認可的植物,才加工成食品。他的開明和仁義,引來大量的有志之士。幾年下來,開封的文化、水利、農業、經濟等都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就在此時,朱元璋離世,侄子朱允炆登基,號稱建文帝。
朱橚的才能、身份和地位危及繼位不久的建文帝,為了打擊和迫害朱橚,建文帝將他又流放到云南。后來,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武力政變上臺,將他從云南召回開封,恢復王位。
再次回到開封的朱橚,沒有了野外考察的自由。為了獲取更多的野生植物,他派人四處采集,此事驚動了永樂皇帝朱棣,為此遭到訓斥。為了災荒中的黎民百姓在亂世中能活命自保,他依然堅持不懈地研究。
多年后,對可供災荒時食用的414種植物,朱橚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將植物的名稱、出產環境、形態、性味、加工烹調等表述出來。還請畫師精確無誤地把植物的葉、花、果、枝干繪成圖,附在每種植物介紹后面,方便人們在荒災時能快速、準確地找到它們。這本以野生植物為對象的書,名叫《救荒本草》。
朱橚作為皇子,既沒有像他的哥哥朱棣那樣,為了取得皇權興兵殺戮,也沒有像其他兄弟那樣,自我享樂。為了窮苦的百姓,他不但潛心研究醫藥,還為百姓尋找食物度過災荒而著書,其用心良苦,實在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