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忠如
導致家破人亡“的西瓜鼎”
●竇忠如

民國時期的琉璃廠古玩攤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一位山西客商來到北京,為琉璃廠式古齋經理孫秋拉纖(即從中介紹并獲利)。告知說太原有一官宦人家因家境衰落,準備出售一批收藏多年的玉石印章,孫秋遂約請古董商?;荽ㄒ煌巴?。
?;荽?,原是清廷內務府專門負責宮內古玩陳設事務的慶寬府上的管家,曾負責專為皇家收購散失民間文玩事務,因此,與琉璃廠古董商交往密切,并練就了一雙鑒別古玩的慧眼,遂開始進行一些古玩的買賣。
因此,當孫秋約請?;荽ǖ教彶毓磐鏁r,他便爽快地如約而往。但他沒有同孫秋收購太原那位敗落官員家中所藏之上等雞血石印章,而是在當地聞聽陜西新出土了一件上好青銅鼎的消息后,反約孫秋前往鑒賞,并獨自出資三萬大洋收購了它。對此,陳重遠有這樣一段文字:在一家旅館,他們見到這件銅鼎。這鼎不小,約有二尺來高(65厘米),圓形,俗稱西瓜鼎,直徑約一尺四寸五(45厘米),雙耳三足,帶蓋,銹色蒼綠,夔紋,無銘文。?;荽催@鼎是陜西新出土的,聞著還有點腥味,個頭兒又大,壯觀神氣,很喜愛,斷定是戰國時代的鼎。他沒跟孫秋商議,就出價三萬塊大洋。對方見風漲價,非要三萬五不可。孫拉著常說:“咱們走,不買?!辟u主一看買賣要吹,馬上又說:“您給三萬二,鼎就歸您啦!”孫秋說:“三萬我也不要!”賣主指著?;荽ㄕf:“這位爺剛才給了三萬,怎么變卦啦?”常惠川馬上說:“你三萬賣我就要?!本瓦@樣?;荽ɑ恕按箢^錢”買了鼎。
回到北京后,?;荽ㄏ日埓笥^齋經理趙佩齋鑒賞這件“西瓜鼎”。趙佩齋認為,這雖然是一件戰國時代的青銅鼎,但是最多價值萬兒八千的,還難以出售,認為?;荽ù_實花了“大頭錢”。接著,茹古齋經理白五樓、延清堂經理丁濟謙、韻古齋經理韓少慈等人共同對這件“西瓜鼎”進行鑒賞,可是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有人認為是戰國時代的,有人認為年代不夠戰國,最早也就是秦代而已,隨后眾人都希望孫秋能做出一錘定音的鑒別。
而孫秋的鑒賞是這樣的:“我是和常大爺一起去太原的,常大爺見了這鼎就喜歡上了,非買不可,我拉他走也沒走,花三萬塊買到手,貴了。我看是件秦鼎,是炊器不是禮器。古文中有句‘鐘鳴鼎食之家’,鼎食指的就是豪門貴族用鼎做飯吃?!?/p>
對于孫秋的這一鑒賞結論,眾人都表示認同,?;荽ó敃r沒有明確表示異議,而是將該鼎運回通州張各莊老家,秘藏至民國十八年(1929年)。在他辭世前,告知兒子常瑛說:“這鼎是三萬塊大洋買的,吃了虧,可沒上當,是秦朝的真東西。”由此可知,?;荽◤膬刃某姓J自己花了“大頭錢”,也承認這件“西瓜鼎”是秦代之器。
?;荽ㄞo世后,這件全稱秦雙耳三足圓鼎在通州常家又秘藏了12年之久,直到民國三十年(1941年)春節時,常瑛因當地經常遭受日軍與治安軍的搶劫騷擾,遂將該鼎又運至京城琉璃廠文古齋存放。至于常瑛為何將這件家傳青銅重寶放心地存放在文古齋內,皆因這家古董鋪的東家岳彬與經理陳中孚兩人不僅與常家是同鄉親戚,而是還都是常瑛之父?;荽ㄓ谛y二年(1910年)領進京城學古玩鋪的。
不料,到了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當文古齋經理陳中孚到上海收購古玩期間,該古玩鋪伙計竟然在沒有征得經理陳中孚與該鼎主人常瑛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將這件“西瓜鼎”以3萬法幣賣給了美國古董商羅伯森。
常瑛得知消息后,頓時氣得火冒三丈,拒絕領取那3萬法幣,而堅持要文古齋歸還自己家傳之寶鼎,甚至聲稱哪怕貼點錢也要收回已經賣到美國的那件“西瓜鼎”。
在與古文齋東家岳彬及經理陳中孚兩次交涉無果后,常瑛竟因兩次進京而被通州張各莊農民誤認是勾結還鄉團并殺害農民之魁首。土改批斗地主期間,他與長子一同被農民打死,次子被迫逃進京城投奔國民黨青年軍二○八師當了兵,后又于新中國成立前夕逃往臺灣,而音訊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