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成
漿板湯與懶湯果
●吉成

以往的寧波鄉間有一款美食,叫槳板湯果。同酒釀圓子“同宗同祖”,都是糯米磨粉制成的,但是,圓子是一粒粒搓得圓滾滾的,而湯果卻是從圓粉條上掐下的一粒粒柱形狀,酒釀圓子經過淀粉勾芡,酒釀是細碎散布在半流質中的,而粉妝玉琢、似桂圓干核大小的湯果,會在滿天星的赭色的糖桂花、幾塊瑩黃色的“麩排”一樣的槳板點綴間,你挨我擠。
老底子,能夠有口福享受到這款美食,只有兩種場合。
一是在嫁女娶媳的婚慶之家,在五更天饗禧請菩薩之后,一早,這家的主人,就會拎著盛漿板湯果的紅漆提桶,敲開鄉鄰間的門,一家一碗地分送“饗禧”湯果。
二是在孩子們最惦念的過年過節的時候。首先是過中秋節,到了這一天,孩子們總是會圍著制作這一美食的大人們,一遍又一邊地念起“月亮圓,湯果甜,月亮半邊,湯果餿氣”的童謠。一到晚間,全家人團團圍坐在桌前,對著一輪明月,喜盈盈地啜吃起甜甜的湯果……
接著是過春節時,每年的正月初一是必定煮湯果的。家家戶戶早早就圍繞著這款美食開始忙碌,在臘月廿八磨湯果米,搭漿板,在除夕夜,家里的主婦們一邊聊著節日里的事務,一邊搓好一粒粒的湯果放進茶盤里,在茶盤盛滿的時候,蓋覆不滴水的濕毛巾在湯果面上防干裂。到了正月初一清晨,精心燒煮好一鑊漿板湯果,合著在除夕夜備下的四款素肴——烤大頭菜、咸菜倭豆芽、塌豆腐和黃豆芽炒香干,虔誠地分別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供奉觀世音菩薩,在廚房的灶臺上設置的神龕前供奉灶君菩薩……一待祭祀完畢,一家人就喜氣洋洋地圍坐一起,共用節日的早餐——回鑊熱過的漿板湯果……
在昔日的鄉間,不少人家在準備湯果米的時候,會想方設法多添幾斤,當磨好的米粉漿凝成粉塊時,用鑊鏟(即烹調的鍋鏟)將需貯存的那部分粉塊,分切成麻將牌大小厚薄狀的小塊,用墊了白布的團籩盛了在陽光下照曬,直曬至能用手指搓成細粉末時,就一塊塊貯存進密閉的容器里,備用作款待不速客時的“懶湯果”點心。
這款點心還有個膾炙人口的傳說。許多年以前,有一個離開老家數十年的老人回鄉尋根,找到了一個遠房的堂兄家里,坐談間,老者直嘆光陰如白駒過隙,當年最愛吃的漿板湯果,在外鄉已是數十年沒有口福嘗到了。宗親的媳婦是左鄰右舍里聞名的“巧姑”,聽到這位遠來堂叔的話后,就拿碗進房里盛了一碗貯存的粉塊,一塊塊掰分成蠶豆板大的小塊,和冷水一起放入鑊中燒煮,至粉塊上浮,加入桂花糖,很快就用碗盛出來招待客人。
當老人在桂花糖的香味中,有滋有味地嚼食軟糯又滑溜的粉塊,啜吮甜絲絲的湯水時,不覺贊道:“好吃,這滋味就是我日思夜想、早年在鄉時吃過的湯果的味道。”宗親的媳婦應接道:“叔叔說得不錯,確實是湯果米粉做的,只不過是曬干后存起來的湯果米粉。只是急促之中沒有漿板。”老者好奇地詢問:“可否相告這碗點心的名稱?”這位伶牙俐齒的媳婦笑著回應道:“叔叔稱這碗點心像湯果,又是經過我這樣懶人的手,所以該在湯果兩字上加個‘懶’字。”
從此,稱為“懶湯果”的點心就在鄉間傳開了,鄉間人家在倉促待客時,都爭相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