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瑛
吃品茶的由來
●王國瑛

在江浙一帶的口語中,有不少“吃”字開頭的特殊短語,如“吃生活”“吃軋頭”“吃品茶”“吃官司”等。這類詼諧有趣的口語,大多在杭、嘉、湖地區普遍使用,其含義也大同小異,但“吃品茶”在杭州城西的三墩,卻有其獨特的詮釋內涵。
民國年間,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當權者醉生夢死,哪顧得了民間疾苦,社會治安。平民百姓有理無處訴、有怨無人申,于是,民間便形成了請有威望、無私心,辦事能一碗水端平的長者,來做調解、處理糾紛的中間人。
這年冬至,三墩西行橋堍一對陳姓弟兄,為了家中一條耕牛的使用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左鄰右舍勸不住,便提議兄弟倆去請中間人說合說合。
次日,兩兄弟敲開了中間人方叔公的家門。方叔公本名方志遠,六十開外年紀,早年跑過碼頭,也做過幾年私塾先生,算得上是個見過世面的人。這會兒,見兩兄弟爭得面紅耳赤,方叔公不急不惱,笑吟吟靜聽雙方各抒己見。
“哎呀,我差一點忘了,鎮上新開了家酒樓,聽說專賣店家自釀的酒,味道……”陳家老二見中間人只聽不說有點著急,猛想起叔公喜歡螺絲嗉嗉,老酒嗒嗒,忙投其所好。
陳家老大也忙不迭上前附和,表示請叔公去鎮上品嘗美酒,是小輩應盡的禮數。方志遠婉拒不成,欣然同往。
半小時后,一行三人在鎮上新開的小樂惠酒樓落了座。兩兄弟對中間人客氣得不得了,爭先恐后敬酒夾菜。酒過三巡,菜上五味,兄弟倆言歸正傳,將因牛而起的爭執,擺到了臺面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人吵得唇干口燥不分勝負,只得偃旗息鼓,專等中間人評判。
“不、不就是為、為條牛嘛,這個不難,我包你兩家都不吃虧!分,就、就這樣分……”方志遠雖然好酒,但酒量并不大,兩兄弟左一杯右一杯,敬得他身輕頭沉,暈暈乎乎,強打精神提手做了個一分為二的動作,正欲細說,一陣酒勁襲來,趴在桌上犯起了迷糊。
“叔公、叔公,您醒醒,您到底啥意思?這牛咋分???”兩兄弟想要問個明白,可任憑他們呼叫、搖晃,也不能將其喚醒。見中間人醉得一塌糊涂,曉得再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兩兄弟只有按叔公比畫的辦,將牛殺了一家一半。
方志遠直至次日晌午時分才醒過來。他從老婆方林氏口中得知,是陳家兩兄弟連扶帶拖才將自己送回了家,而且陳家兄弟把牛殺了一分為二。
“啥?陳家老大要殺牛?!還,還說是我、我的意思?”方志遠“噌”地一下跳下床,奪門而去。
方志遠跌跌撞撞趕到西行橋堍,無奈為時已晚。陳家的老牛已經被殺了,牛肉一分為二。
“你們咋把牛殺了?我,我沒讓你們殺牛啊……”方志遠環顧四周,急得捶胸跺腳。
其實,方志遠真是個仗義、公正的長者。經他手調定的糾紛,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次,陳家兄弟的耕牛糾紛,從兩兄弟各不相讓的言語中,方志遠心中已有了定數。之所以不輕易表態,是因為他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耕牛只是兄弟反目的導火線,根源還在于平日積攢的家庭瑣事的矛盾,只有任兩人吐盡積怨,才能讓其打開心結。
故而,陳家老二邀請叔公去鎮上品酒,方志遠便欣然前往,因他已打定主意,要趁兄弟倆難得坐在一起的機會,設法勸解兩人重歸于好。
誰知事與愿違。兩兄弟的左敬右請,實在讓方志遠勉為其難。幾杯老酒落肚,便醉得墻倒人不倒,哪里還實施得了預定“方案”。
原本方志遠一分為二的意思,是說不管馱物還是耕田,兩家用牛半月一輪。只可惜醉醺醺地比劃,在氣呼呼的當事人眼里成了殺牛分肉,各不吃虧……得知叔公的真實意圖,兄弟倆大眼瞪小眼,徹底傻了眼。
冬去春來,轉眼又到了春耕時節。往年這個時候,是陳家兩兄弟用牛糾紛的“高峰”,兩人從雞叫吵到日落都不會安耽,如今牛肉進了各自的“五臟廟”,自然不用吵了??蓻]了耕牛,眼睜睜看別家耕耘、播種,兩兄弟相對無言,悔不當初。
中間人方志遠,更是悔得腸子都青了,怪自己貪杯誤事!方志遠曉得季節不等人,誤了春耕就是誤了農家一年的收成,既然是自己的“錯判”,就一定要去設法補救。
三日后,方志遠牽著一條健壯的耕牛,跨進了陳家的院子。得知叔公為了避免耽誤農時,傾其積蓄為他們買來了耕牛,兩兄弟驚喜交加,感激不盡。捫心自問,想起以往漠視親情,意氣用事的舉動,不覺五味雜陳,愧疚萬分。
兩兄弟不僅摒棄前嫌,握手言和。還達成了共識,不光在耕牛的使用上,按叔公的評判,兩家輪流調配,就連四時八節的農事、瑣事,也要互相禮讓,有商有量。
而中間人方志遠慷慨解囊的義舉,傳遍了三墩的四鄉八野。因有了品酒誤事的前車之鑒,百姓們便將品酒改成了品茶,并巧妙地將調解民事糾紛叫做“吃品茶”。
從此,不管是鄰里之間、生意之間,還是家庭、婚姻方面的糾紛,只要雙方愿意,便可采用“吃品茶”的形式,在茶館里陳述是非曲直,經眾茶客評議,再由有身份和名望的長者,闡明孰是孰非。而對理虧一方的處罰,則是必須支付所有在座茶客的茶錢。雖然“輸”的一方,難免覺得掉了面子有點窩囊,但因在“吃品茶”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怨憤一吐為快,解了壓抑在心里的悶結,如同請大夫看了“心理門診”,無不如釋重負,神清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