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 梓 楠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
隱性采訪的法制探究
汪洋 梓楠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摘 要:隨著新聞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隱性采訪被越來越多運用到調查報道中。可是,用這種方式獲得的新聞,卻屢屢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本文以2015年“南昌替考事件”為例,分析了這種方式為何備受廣大媒體和觀眾的青睞。隱性采訪究竟有何特殊性,它的底線又在何處。
關鍵詞:隱性采訪;法律;競爭;底線
2015年6月,有記者曝光南昌十中存在高考替考行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記者采用隱性采訪的方式偽裝成“槍手”參與了整個事件。
隱性采訪是指記者在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隱瞞自身的身份,通過偷拍、偷錄等方式,獲取已發生或正在發生又未被披露的新聞素材。當前,不論是受眾還是媒體,都已經充分認識到隱性采訪強大的威懾力。各類媒體對其的運用日益增多,觀眾對此也尤為熱衷。
究其原因,首先,真實性是所有受眾對新聞的共同期盼。隱性采訪獲取的新聞是對虛假新聞的背叛,所以受眾特別喜愛。記者可以方便直接地了解社會的陰暗面,將其曝光在陽光下。面對直接采訪中各式各樣的阻攔,隱性采訪使更多的社會情況可以被真實反映。以本案為例,如果不是記者采用隱性采訪,人們很難直接接觸到替考團伙的內部情況。事件曝光在后,有關部門即刻采取行動,讓違法犯罪團伙無路可逃。面對侵害自身利益的人或事時,真實有效的反應和迅速的處理可謂大快人心。
其次,在新聞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欄目不得不通過運用此手段來保證節目收視率。弗洛伊德曾經說過,偷窺的欲望就像人類普遍存在的“墨鏡效應”的社會心理,人人都希望自己帶著墨鏡,躲在后面觀看他人,滿足作為“看客”的心里窺私欲。隱性采訪恰巧滿足了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將以往觀眾看不見、摸不到的事件完整真實地呈現在他們面前,以此獲得觀眾認可。
從2003年的“沈陽白玫瑰事件”到2007年的“茶水發炎事件”,人們從單純地為隱性采訪挖掘事情真相而叫好,逐漸變成開始理性思考。“南昌替考事件”將“隱性采訪”再次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首先,我們來看隱性采訪這種行為是否合法。目前,關于隱性采訪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對其做出約束和判定。但在隱性采訪中,必須使用的偷拍偷錄方式一旦使用不當,便會很容易逾越法律的底線。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規定: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隱性采訪中偷拍偷錄是不可避免的,究竟拍到什么程度叫合適,究竟使用何種器材會被列為竊聽竊照專用器材,法律都沒有給出明確界限。這也就導致隱性采訪一直游走在法律邊緣。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事件的特殊性。該案中記者不僅僅是采訪者,更是參與者。實際上從2014年11月起,記者就通過電話、網絡等手段與團伙中一成員取得聯系,并被發展為其“下線”。也就是說從那時起,記者就知道將有替考行為的發生,但其并沒有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而是繼續在團伙中潛伏并參與其中。此種情況是否存在引誘當事人犯罪的行為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記者要通過合法和正當的途徑獲取新聞,不得采取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進行采訪報道。基于此,當事記者的替考行為確實違反了相關規定。當我們結合主觀目的和客觀行為時,便很難說明,此行為是否真的違法。
盡管隱性采訪有上述種種好處,但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隱性采訪有其特殊性,在使用過程中必須把握好度,新聞行業的競爭不應以迎合大眾為其第一準則。由于目前隱性采訪是以抨擊社會不良現象為主,所以現行的采訪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被人們認可的。可是,我們不能任由其肆意發展,更不能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利用這種手段。2007年某欄目播出了北京市某早點鋪出售“紙餡包子”。事情發生后,北京工商、食品安全部門連同警方進行全力核查,最后發現該報道是一則虛假新聞。事實上是欄目編導以喂狗為由,要求包子鋪老板將浸泡后的紙箱板剁碎摻入肉餡,制作了“紙餡包子”。編導等人用偷拍的方式將“紙餡包子”的制作過程拍攝下來,后期通過畫面剪輯、虛假配音等方法,制作出該條假新聞。新聞記者是有影響力的社會人群,這種影響力與他們對社會的責任緊密相聯。且不說這則新聞給這家包子鋪帶來了多大打擊,在食品安全問題如此嚴重的今天,媒體發出這樣不負責任的言論,無疑是對這類問題的雪上加霜。
綜上所述,雖然隱性采訪是媒體的殺手锏,但媒體在使用過程中必須三思而后行,嚴格遵守法律,把握好尺度,切不可濫用。
參考文獻:
[1]顧理平.新聞傳播法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余莉麗.隱性采訪中媒體的道德缺失與重建[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3]郭鎮之.假暗訪引發的真教訓——簡析“紙餡包子”案[J].新聞戰線,2007(10).
[4]趙平,肖樺.對“隱性采訪迷戀”的反思[J].新聞世界,2010(1).
作者簡介:汪洋梓楠(1995-),女,安徽安慶人,本科,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