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文
(作者單位:臨滄市廣播電視臺)
?
本土新聞媒體如何做好輿論監督
劉金文
(作者單位:臨滄市廣播電視臺)
摘 要: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責之一,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但在實際新聞工作中,做好輿論監督存在諸多的難點和困惑,尤其是在市、縣級的地方新聞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難度更大,很值得媒體人探討。
關鍵詞:媒體;輿論;監督
在我國,有黨內監督、人大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及新聞輿論監督等多種社會監督方式。新聞輿論監督是人民群眾行使社會主義民主權利的有效形式,是其中極具影響力和作用力的一種監督方式。新聞輿論監督主要是指新聞媒體對區域內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進行公開報道和新聞批評,主要方式有報道、評論、討論、批評和發內參等,通過實施輿論監督,直接公開曝光社會生活中存在或者產生的不良現象,促其改正或問題的解決。實施新聞輿論監督,一是可以提供大量準確的新聞信息,讓大眾對事件的真相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擁有信息的情況下,讓大眾進行理性的、坦率的評論,最終通過互動,達成普遍認同的一致意見,從而推動社會進步。其整個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新聞輿論監督以其特有的公開曝光形式,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是與其他幾種監督不一樣的,它具有很強的公眾震懾力。例如,通過新聞媒體在電視、報紙或網站上曝光某地城市出現的“臟、亂、差”;大氣環境污染;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群眾利益受到損害等現象,就能有效引起大眾產生共鳴,形成共同譴責的氛圍,促其相關管理部門及時整改,讓不良現象盡快消失,在短時間內就能見到效果。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一方面要為黨和政府傳遞正能量,通過新聞宣傳,引導大眾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例如,每天各地報出的出臺惠民新政策,重大工程惠及民生,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感動千千萬萬大眾等,這些都是新聞媒體的主要工作職責;另一方面是要為黨和政府分憂,監督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和諧不文明的現象,比如,媒體開設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新聞視點”等節目,揭露和曝光社會不良現象,職能部門不作為和亂作為等內容,也是新聞媒體不可推卸的責任。無論是大到中央、省級新聞媒體或是小到市、縣新聞媒體,賦予的職責職能都是一樣的。歌功頌德,雪中送炭的事情要做;揭丑亮短的事情也得做。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聞媒體開展的輿論監督不僅是一種有效有力的社會監督,而且是新聞媒體自身的職責所在。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會遇到許多難以逾越的困境。由其是市、縣一級的地方新聞媒體,要開展或者說要做好新聞輿論監督工作很是艱難。我們每天看中央電視臺做的“焦點訪談”節目,既看得過癮,又能促成問題的解決。從體制結構上看,這是一種上對下的監督,而且有上方寶劍撐腰,媒體人可不受任何干擾。但在市、縣一級的地方新聞媒體,要做輿論監督工作,可以做,但要做好做到位確實不容易。
困惑之一,本區域內的媒體監督本區域的人和事,承受有壓力和干擾。一方面要受到宣傳紀律的約束。哪些內容可報,哪些內容不可報,如何報等,開設什么欄目報,這些都是有嚴格的紀律規范的。只有嚴格在紀律約束之下,宣傳媒體才能順利開展此項工作。另一方面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本土媒體人報本土的丑事、短板,本在“一個鍋里吃飯”,相互得給些面子,就會有人站出來說情,一定程度上要影響到監督的深度。本土媒體人做這事,本身就是揭自己的短處。這樣一來,媒體人要在本區域的輿論監督節目做深做到位就很難。筆者所在的市級電視臺在開辦自辦節目欄目中,曾斷斷續續開辦過“視點”“話題”等輿論監督欄目節目,但在具體運作過程中,確實碰到過許多難題。例如,報本區域城市存在的“臟、亂、差”,除了看到的現象之外,深層次的原因很難把它挖到底,很大原因是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市民教育素質跟不上。再如,某某環城路修了幾年未通,事實通過電視鏡頭擺在熒屏上,看似是坍方在阻攔,工程隊施工進度慢,但實際原因是資金鏈斷裂。媒體人雖說可以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但要促成問題徹底解決,還得解除許多困惑,才能真正通過監督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困惑之二,開展輿論監督,媒體或媒體人角色定位不準,承受承擔法律責任的風險大。據資料反映,近年來,在我國,因輿論監督引發的新聞官司已經超過1 000余起,新聞界的敗訴率達30%,這種現象說明,新聞輿論承擔著重大的法律責任,存在法律責任風險,對市、縣地方媒體或媒體人帶來的壓力會更大。市、縣地方媒體或媒體人很大程度存在體制機制不健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辦監督欄目節目經驗不足,裝備質量差等弊端,要做好輿論監督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所在范圍,理應下大力氣把它做好。面對壓力、干擾和風險,應想招法積極應對,尤其是市、縣地方媒體或媒體人,更應采取科學的行之有效地應對舉措。
對策之一,敢于當擔責任。無論大臺小臺或大報小報,播報平臺大還是小,輿論監督工作是媒體或媒體人的天職之一,就應當因時因地科學合理地開設起欄目,搭建好傳播平臺。
對策之二,建立健全高效運轉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紀檢部門和分管意識形態領域宣傳部門的支持,特別是涉及較大的題材,應爭取讓這些部門的牽頭;另一方面,自身要組建一套機構,設立專門的欄目節目,有一班人馬在做這項工作,而且要不斷進行總結和完善,長期堅持。
對策之三,從小處入手,從現象著力。市、縣地方媒體或媒體人在本區域內自己監督自己,深層次的或者說大的方面很難做到位,就應從小的方面著眼。從實踐來看,把事實真相擺出來或者稱為曝光出來,讓受眾來評判,再通過相動形成促改態勢,這就應該算是大功告成了一大半;然后再通過受眾或權威人士的采訪互動評判,形成促改態勢,這樣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能有效避開來自各方的干擾。
對策之四,強化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市、縣地方媒體人無論從學識水平或者實踐經驗都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處于人少事多,從業人員難以專一的格局,需要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對從事輿論監督人員的培訓,通過培訓學習,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只當現場的親力者,事實的見證者,不當裁判官。
總之,市、縣地方宣傳媒體或媒體人要在本土內做好輿論監督工作,有責任有困惑,但只要采取科學合理的對策,也是能有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