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 晏
(作者單位:烏魯木齊電視臺)
?
播音員、主持人搭檔意識的細化探究
羊晏
(作者單位:烏魯木齊電視臺)
摘 要:廣播電視節目是一項綜合強的藝術形式,不可能一個人全部完成,需要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技術、后勤保障等多工種之間的協同作戰,才能把節目呈現給受眾。尤其是播音員、主持人是節目的直接和最終呈現者,其狀態好壞,配合的默契程度都對節目產生直接影響,本文主要從搭檔意識的細化分析闡述這一觀點。
關鍵詞:風格表現;角色意識;配合
現在的媒體表現形式都是組合式的,各工種之間的協作高度重合,采、編、播等各個環節都沒有了單兵作戰的機會,需要緊密配合才能把一項工作做得完美,不光是技術上的要求,更是受眾審美的要求,也是媒體向前發展的必須。
廣播電視作為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無情沖擊,生存空間進一步壓縮,受眾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眼光越來越挑剔,隨時都有換臺的準備,這就對廣播電視的傳輸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作為廣播電視節目具體呈現者的播音員、主持人首當其沖成為人們關注和挑剔的對象。尤其是直播節目的全面普及,這種挑剔和各臺之間播音員、主持人集中對比,把這一問題上升到了白熱化程度。這也對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注重搭檔意識、配合意識,讓節目傳播效果更契合受眾審美和心理需求。
廣播電視節目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藝術形式,不可能一個人就全部完成,需要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技術、后勤保障等多工種之間的協同作戰,才能把節目呈現給受眾。尤其是播音員、主持人是節目的直接和最終呈現者,狀態的好壞,配合的默契程度,都承載著各個工種的努力和心血,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風格定位是一個很復雜的事情,特別是地方臺的廣播電視節目,同質率比較明顯。有人的因素,也有條件限制的因素。簡單來說,風格就是節目形式的思想特點和藝術表現形式的綜合體現。模糊的節目風格會掣肘播音員、主持人的風格表現。清晰的節目風格形式就可以很好地表現出播音員、主持人獨特的語言魅力和行為表達的連貫性,以及節目地精彩性呈現。
不同的播音員、主持人有不同的知識結構,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語言風格,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不同類型的節目,對播音員主持人有不同的要求?,F在地方臺的很多播音員、主持人都在充當“萬金油”的角色,什么節目都上,到處“串崗”,不但形成不了節目風格,更缺乏搭檔意識。所謂術有專攻,播音員、主持人并不是機器和全才。
在每個人的意識深處,都有自己認為完美的節目標桿,有很多播音員、主持人的完美配合就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例如,以前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節目中兩位主持人的配合就給觀眾留下了久久不能忘卻的完美搭檔形象。主持人趙忠祥、楊瀾,一位長者,一位新生代,一個大氣深沉,一個激情滿懷,一個對生活原態充滿了解,一個知性單純可愛,很好地體現了節目創作意圖,時至今日再來欣賞依然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當然,在合作伊始,兩位主持人之間的配合度并不是很高,經過仔細研究、碰撞,兩位主持人對節目的風格特點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正大綜藝》的特點就是一檔傳播中外優秀文化的窗口節目,所涵蓋的內容豐富,融匯了豐富的知識,受眾的層次感豐富,節目整體要求主持人必須做到知性、有內涵、大方得體。在此基礎上,兩位主持人迅速確定了搭檔之間的風格特點,動與靜、快與穩、浪漫與現實、本分與徐緩、坦率與含蓄的角色格局,并很好地得到了貫徹執行。后來趙忠祥在他的《歲月隨想》一書中也提到了主持人搭檔之間的意識問題,“兩個將要合作的主持人,首先要有一個共識,即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職場上的調度目的明確,言行舉止互相讓位與補充”。
筆者認為,這種搭檔意識共識,就是對節目風格定位的恰當詮釋。
采編播一體化,并不是讓一個人完全實現從采訪、編輯、后期、主持的“一碗匯”,而是強調播音員、主持人對節目的參與度?,F在的節目形式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從一開始就參與到節目的策劃和運行中,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能與節目快速融合,把自己變成其中的一份子,才能更好地執行節目意圖,才能有效體現搭檔之間的默契度。因此,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要有強烈的角色意識和參與意識。
這種意識地深化體現在和編輯、記者、導演的溝通配合上,還有語言風格的設定,臺詞腳本的溝通、服裝體態的選擇設置等,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播前的案頭準備工作做得仔細、充分,才能保證成功播出。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一位播音員、主持人心里裝著搭檔,有很強的互補意識,才能在節目運作過程中更好地表達情感,節目才能順暢和諧地進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有些主持人之間的配合并不默契。一些主持人的個人意愿很強,無時無刻都在表現小我,生怕搭檔搶了自己的風頭,一味壓制對方,更談不上和搭檔之間的用心配合,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不但破壞了節目的完整性,還給受眾帶來了一定厭煩感,節目公信力也會大打折扣。
例如,某地方臺的一檔熱線節目中
兩位主持人的對白就反映出了搭檔意識的缺失和自我的表現。
甲: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熱線節目”,我是主持人××。
乙:大家好,我是××。
甲:最近我收到一封聽眾來信,這位聽眾在來信中問我如何培養孩子的業余愛好?
乙:是啊,如何培養孩子的業余愛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一定影響。
甲:我認為,培養孩子的業余愛好應該……
是不是聽起來很不舒服,兩位主持人的節目,如果其中一位一直強調“我”,而不是“我們”,就會不自覺把自己的搭檔分離出去,雖然是一字之差,卻反映了主持人的搭檔意識細分不明確,自我意識太強。這樣做除了會造成搭檔心理不舒服之外,也破壞了節目的完整性。
另外,播音員、主持人的搭檔意識還體現在對整體節目的把控能力上。有些播音員、主持人缺乏主觀能動性,有很強的依賴性,想著反正有搭檔在,人云亦云,浮皮潦草,在節目上缺乏投入,從而節目達不到預期效果。
所以,主持人一定要切記節目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舞臺,只有從整體出發,個人表現才能為節目添彩。
節目中播音員、主持人的設立,都是為了完整體現節目結構,一切人員設置都是為了節目而存在,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誰會比誰更重要,就像講相聲的逗哏和捧哏,誰也離不開誰,只有配合好了自己的搭檔,自己的存在才更有意義。這就要求,在一方處于主導地位時,另一方要密切配合,不能嘩眾取寵、喧賓奪主。什么時候該說,說什么,都需要充當配角的一方及時地把關鍵的話語遞過去,做到紅花綠葉兩相扶。
歸根結底,搭檔意識既是一種藝術行為,也是一種修養行為,更是對節目完整性和傳播規律的價值體現,這需要搭檔之間學會相互尊重、互相謙讓、互相補臺、勇挑重擔。播音員、主持人只有具備良好的搭檔意識,才能讓節目散發出它應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