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敏
(作者單位:黃山市廣播電視臺)
?
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中的應用
姚敏
(作者單位:黃山市廣播電視臺)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媒體逐漸成為媒體市場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看電視、聽廣播仍舊是人們獲得精神滿足的一種主要途徑。與以往相比,人們對于廣播電視質量、節目加工、數據傳輸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廣播電視技術也不能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而網絡數字化技術作為一數字化、交互性為特色的全新廣播電視技術,其可以使電視畫面更清晰、廣播聲音更流暢。文章對當前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中的應用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網絡數字化;廣播電視;應用;發展
人們習慣把目前的時代稱為信息時代、網絡時代或新媒體時代等,事實上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稱之為數字化時代更為恰當。對于廣播電視來說,數字化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最大影響莫過于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撐下,廣播電視實現了節目更豐富、服務更優質、頻譜利用更穩當、畫面更好的目標。可以說,數字化技術已成為當前廣播電視的核心技術之一,未來,相信隨著網絡通信技術和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中的應用前景更為廣闊。
1.1 工作效率的提高
廣播電視領域在應用網絡數字化技術之前,信息的共享更多依賴于傳真、電話等途徑,但是這種信息共享方式一方面無法實現信息的即時輸送,另一方面信息的真實性也無法得到保證。而在網絡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廣播電視信息資源則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合理配置和利用,從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制作新聞視頻的過程中,利用網絡數字化技術可以將不同分部的活動區域化、空間化,將視頻分割完成,然后通過網絡將不同空間區域內制作的新聞視頻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如此在廣播電視新聞視頻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1.2 現場編輯的實現
新聞節目具有很強的現場性和時間性,這種特性決定了大部分新聞節目的制作時間是相當緊促的,一般要求在記者現場采訪結束之后就要將采訪稿發至編輯手中,由電視新聞編輯對新聞素材進行二次加工再進行播放。但在實踐中仍舊經常出現新聞播放不及時的問題,尤其在新媒體時代下,大眾了解新聞的途徑在不斷增加,新聞播放的不及時導致廣播電視流失了很多觀眾。而網絡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則使電視新聞遠程現場編輯的實現,工作人員直接從網絡上下載自己所需要的新聞信息,然后利用編輯體系進行編校,當編輯完成之后再傳輸到制作處。可以說,在網絡數字技術的支撐下,廣播電視新聞播出的即時性才得到真正的實現。
1.3 自動播出節目
傳統的廣播電視播出更多的依賴人工,這種情況下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對于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實踐中廣播電視播出錯誤也是層出不窮。而隨著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電視節目的播出也變得更加方便快捷,播出方式也變得更為簡單。例如,定時播出、移動網絡播出等極大地提高了廣播電視的播出質量。此外,網絡數字化技術還能夠使廣播電視通過自動播出設備來對播出的內容和順序進行有效地控制和調整,保證電視播出的錯誤得到及時更正,避免播出錯誤的出現。
2.1 SDH技術的應用
SDH技術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是當前較為成熟的一種網絡數字化技術,被廣泛的應用于傳輸網絡。當前,廣播電視信息的傳輸也大量的應用了該技術。該技術具有智能的保護倒換和OAM能力、同步網絡簡化復用和去復用的技術難度、支持光比特速率連續增加等特點。和當前廣播電視領域應用的氣體網絡數字化技術相比,SDH技術的最大優勢就是通過對端口、速率、信號格式、管理和時鐘同步等的標準定義實現了廣播電視技術標準的統一,具有很強的兼容性,無論是傳統的微波傳輸還是目前所使用的光纖傳輸都能夠應用SDH技術。
2.2 DVB-C技術的應用
DVB是數字視頻廣播的縮寫,DCB-C技術則是指數字有線電視廣播系統標準。其中在加密和描述信息上,DVB-C技術定義了通用加擾算法和獲取加擾內容的通用接口。DVB系統提供商根據這些標準開發各自的條件接收系統。DVB系統傳送被稱為SI的描述信息,它們描述了不同的基礎流Elementary Streams如何組成節目,并對電子節目指南提供了描述;在軟件平臺上,DVB技術則通過定義一個機遇JAVA語言的技術平臺來支持視頻系統的應用,同時還支持網卡控制、應用下載、分層圖像顯示等特性;在回傳通道上,DVB-C技術在DVB基礎上標準化了一些列回傳通道來支持雙向通信的實現,其帶寬可以達到2Mbit/s。
2.3 HFC網絡技術的應用
HFC(Hybrid Fiber-Coaxial)是光纖和同軸電纜相結合的混合網絡。HFC通常由光纖干線、同軸電纜支線和用戶配線網絡3部分組成,從有線電視臺出來的節目信號先變成光信號在干線上傳輸;到用戶區域后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經分配器分配后通過同軸電纜送到用戶。HFC的主要特點是:傳輸容量大,易實現雙向傳輸,從理論上講,一對光纖可同時傳送150萬路電話或2000套電視節目;頻率特性好,在有線電視傳輸帶寬內無需均衡。
從2003年起,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中的應用從漫長的市場培育期進入了推廣期。以黃山市廣播電視臺為例,黃山市廣播電視臺以發展和戰略的眼光實施互聯網+戰略,為進一步加大新媒體融合力度和充分發揮廣電音視頻優勢,2015年在黃山新聞網基礎上改造升級“黃山新聞網-黃山網絡廣播電視臺”,建設黃山廣電手機客戶端“掌上黃山”。這個項目也被省委宣傳部列為示范項目。這2個項目自2015年11月8日上線以來,每天的新聞進行更新,市廣電臺所有的電視、廣播節目在網絡上、手機上都能實時看到。不僅有文字、圖片,還有視頻、音頻節目直播,點播,回看。特別是在圖片處理上,采用網絡三維立體宣傳手法,把黃山、宏村、西遞等黃山市眾多風景秀麗的旅游景區采用3D手法表現出來,把黃山的美景全方位立體的展現出來.無論從新聞宣傳方式上還是為民服務手段上,功能都更加強大。上線以來,黃山網絡廣播電視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截至2015年底,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廣播電視數字化的實現效果還不是很理想,筆者對此也進行了分析。
首先,分析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中應用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想和認識的相對滯后是網絡數字化技術應用范圍難以擴大的根本原因,在實踐中很多人將目光停留在既得利益上,對網絡數字化技術應用所需的大量資金望而卻步,阻撓了數字化技術的推廣應用。二是廣播電視本身所固有的結構性矛盾是其實現數字化的重大阻礙。一直到今天政府仍舊將廣播電視視為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并沒有全面建立起市場化運營體系,使得廣播電視數字化難以得到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三是廣播電視壟斷地位制約其發展步伐。近年來,雖然說不斷發展的網絡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對廣播電視產生了沖擊,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其在媒體市場上的統治地位,這使很多人產生了懈怠之心,更多的依賴資源的獨占性實行粗放型發展模式。
其次,分析廣播電視未來發展的重點。隨著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中的應用不斷加大,廣播電視必將從單一的收聽收看模式轉變為多元化、交互式,也由此決定了廣播電視未來發展將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收聽收看方式的多元化,觀眾可以從有線、無線和衛星等選擇一種或者數種;二是觀眾將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能夠通過點播等方式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節目;三是隨時隨地收看電視成為可能,這取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隨著網絡數字化技術在廣播電視領域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我國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初步得到滿足,廣播電視事業也得到了新的發展契機。在未來廣播電視行業應當更多將目光集中在通過自主創新將廣播電視系統和多媒體計算機互聯網系統有效融合起來,使廣播電視更加的互動化、立體化,更好的為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服務。
參考文獻:
[1]牛天一.淺談廣播電視中的網絡技術的優化與應用[J].科技創業家,2012(11).
[2]宮茂庭.數字化在廣播電視技術中的應用分析[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4(10).
[3]孫超.網絡技術在廣播電視中的運用[J].商,2015(2).
[4]安春花.數字化在廣播電視技術的應用情況[J].科技傳播,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