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琳 周 楠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從《百鳥朝鳳》談傳媒業的工匠精神
徐亞琳 周 楠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自從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后,各行各業都在突出強調這一精神,傳媒業也不例外。本文從《百鳥朝鳳》這一熱議的影片入手,通過對影片中匠人們工匠精神的解讀引入傳媒業需要工匠精神并進一步指出如何堅守工匠精神。
百鳥朝鳳;傳媒業;工匠精神
《百鳥朝鳳》這部在商業浪潮中掙扎的文藝片,制片人的一跪并沒有挽救最后的票房,依舊慘淡收場。但是其所傳達的“工匠精神”卻深入人心,令人反思。《百鳥朝鳳》以嗩吶這種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為線索,以焦三爺為人物主線,講得是在社會變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兩代嗩吶匠人為了堅守心中的執著信念所產生的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體現了面對洋音樂帶來致命沖擊的那種無奈。與其他商業片不同,這部影片不管是從文化、制作及演繹方面都值得我們深思。焦三爺用他的一生在捍衛自己的“事業”,面對新事物沖擊的無奈,面對自己的病痛,他都一直都在堅持,把一輩子都獻給了嗩吶,在他的身上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一個匠人的品質,他向我們完美地呈現了什么是“工匠精神”。而在這個被網絡覆蓋的浮躁世界里,這種精神越來越值得我們推崇。
影片中兩代人把工匠精神演繹地淋漓盡致。工匠精神不止適用于匠人,而是各行各業。作為一名媒體人更是要兢兢業業地發揮“工匠精神”。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媒體人也可以稱之為“匠人”。匠人們需要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他們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他們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他們專業,敬業,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同樣,作為精神產品提供者的媒體人也需要這些匠人品質,把工匠精神貫穿到新聞生產的全過程。
當前,我國正在呼吁強調“工匠精神”,在追求快節奏的浮躁網絡世界里,擁有“工匠精神”的產品越來越少,傳媒行業亦是如此。在新媒體時代,傳播亂象頻出,假新聞、標題黨現象盛行。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工匠精神。有學者指出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新媒體帶來的沖擊。當前,我國傳媒業正處于劇變期。新媒體盛行,傳統媒體遭到嚴重沖擊,“紙媒消亡論”仍爭論不休。在浮躁的網絡媒介環境下,在點擊量的主導因素下,媒體從業人員的心態已經出現變化,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很難靜下心來做新聞。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資本因素的介入,使策劃式新聞、炒作式報道頻繁出現。
但把傳媒業的浮躁歸結與新媒體似乎有些偏頗,我們倡導的工匠精神并不是一味地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好的而拒絕新事物。新媒體只是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只是看如何利用。在網絡媒介環境下,如果媒體從業人員,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只要在新聞制作過程中堅守每一步驟每一環節都嚴格要求,使自己的產品保持最好的品質,做好刻板堅守和與時俱進相結合,那么這就是“工匠精神”。
傳媒業的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媒體從業人員上,他們正如制造業中的匠人一般,要通過精雕細琢每一個生產工序來完成作品。他們的工匠精神筆者在這里主要歸結為兩點:專業和責任。
專業指的就是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理念。新聞傳播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專業化行為,就新聞傳播工作的職業而言,其工作范疇大體就是新聞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傳播等多個環節。筆者在這里強調的專業是指“術業有專攻”,即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新聞生產的眾多環節中,只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記者有記者的職責,編輯有編輯的職責,每個人盡到自己的職責,才會減少新聞傳播亂象的出現。
責任指的就是社會責任。社會責任論認為自由是伴隨著義務的,報刊應對社會承擔責任,并以社會責任作為報刊業務政策的基礎。堅持尊重新聞事實和客觀報道。以高度的新聞職業道德約束自己,追求真實客觀的報道,這是新聞從業者永遠不能推卸的責任。真實既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媒體追求的價值核心。但隨著社會語境的變遷,新聞的真實性愈來愈受到嚴峻的挑戰。互聯網以豐富的信息吸引著公眾視線,日益滲透人們的生活,而互聯網所特有的交互功能更為人們參與信息的發布和相互間的交流提供了“陣地”。在點擊率的引導下,新聞的真實性受到沖擊,假新聞頻出。新聞業作為社會公器,如果假新聞泛濫則會逐步降低媒體的公信力。因此,媒體從業人員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嚴格把好每一個關口,避免假新聞等傳播亂象的出現。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李祥偉.論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精神[J].新聞記者,2012(3).
[3]陳芳.《百鳥朝鳳》引發工匠精神的思考[J].中國商報,2016(5).
徐亞琳(1992-),女,河北邯鄲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周楠(1993-),女,河北唐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