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子翾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電視文化嫁接互聯網——普適化和世俗化的“雙管齊下”
祁子翾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當前,互聯網已漸漸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互聯網經濟也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我國的電視文化,也借此契機大力發展。電視文化嫁接互聯網,已是大勢所趨。
電視文化;普適化;世俗化;融合
早在2012年11月,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中提出“互聯網+”的理念,他當時提出移動互聯網的本質離不開“互聯網+”。2015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
電視既然作為一種大眾媒介,電視文化就應該屬于大眾文化。電視不僅是社會公眾政治信息的主要來源,也是諸多公民休閑娛樂的物質載體。只有符合大眾口味的電視節目才會具有一個很長的生命周期,這就是電視文化為什么是大眾文化的原因所在。然而,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電視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商品,但出于其特殊的傳播功能和政治輿論導向等因素,它并沒有喪失本身該有的屬性,它生產出來的商品不能僅以利潤為籌碼,而是能夠娛樂大眾并能產生影響力的文化商品。
現今,我國的電視文化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呈現出了普適化和世俗化的發展走向,電視文化嫁接互聯網的大趨勢已逐漸深入人心。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電視文化呈現普適化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
首先,傳播者大大增多。互聯網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也不再如之前那樣保守。在201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微信“搖一搖”的互動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爭議,暫且不談在家人團聚的除夕之夜每個人拿著手機拼命“搖一搖”是否合乎禮儀,也不談因為“搖一搖”發生了多少摔手機,引起了多少吵架事件,就針對這個互動行為,它在那一瞬間不僅給移動、電信、聯通等企業帶來了巨大商業利益,也帶動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這些線上互動都有一個精良的線下制作團隊,他們擔任著宣傳電視文化的重任。
其次,電視傳播技術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電視文化的受傳者。電視文化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受傳者也就急劇增多,“大屏觀看,小屏互動”的理念也開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后,電視文化呈現普適化的發展走向,離不開其物質載體的大發展。媒介作為一種傳播活動的重要環節,擔任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們手中能夠獲取信息的工具也有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開始的功能機到現在各種各樣的智能機,平板等,無一不被互聯網經濟吞噬著。
電視文化的普適性愈來愈明顯,其世俗化也愈加顯著。互聯網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在電視文化嫁接互聯網的形勢下,電視文化發展走向難免也會受互聯網發展的影響。通俗來講,電視文化可以分為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或低俗文化和高雅文化。電視直接面向普通大眾,這就要求它必須生產出符合普通大眾口味并能達到娛樂大眾目的的文化產品。在這期間,無論是傳播者還是受傳者,都會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互聯網就像是一只無形的手,每時每刻都與普通大眾同在,它所散布的信息不經任何渠道或組織的審查,所以它的可信性深受懷疑。諸多公民沒有自己的是非判斷標準,互聯網所傳播的信息很容易誤導他們的行為舉止,電視文化所傳播的內容也很容易世俗化,脫離精英文化的舞臺。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更重要的是思想觀念的變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互聯網憑其發展優勢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電視文化也深受其影響。以愛奇藝獨家播出的真人秀節目《愛上超模》為例,這種本來要出現在電視熒幕上的東西卻在互聯網上大肆宣揚,如果你想觀看這檔節目就必須要跟互聯網打交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迅速融入到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互聯網來獲取在電視熒幕上無法呈現的信息。這種情況并不少見,諸多國外電視節目被互聯網引進并播出,且這些引進的節目大多都是娛樂性比較強,這就從根本上加重了電視文化的泛娛樂化傾向。
電視文化在互聯網大背景下雖呈現出普適化和世俗化的發展走向,但二者的融合才是解決現存問題的根本之道。傳統電視文化與互聯網媒介文化的撞擊融合,不僅能使人們的思維方式從狹小的地域封閉性走向開放性,也能使二者揚長避短,制作出更加符合社會潮流的內容。
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對我國的電視文化有利也有弊,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強與否,電視文化也算一份子。因此,電視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商品,在不失其本質屬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互聯網經濟帶來的優勢發展本身,至于亟待解決的問題,電視文化的傳播者、受傳者乃至媒介應該結合當代互聯網經濟發展境況,采取相應的措施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