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鶴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探析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中老年人形象的構建
張 鶴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近年來,臺灣紀錄片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取得了票房的成功,獲得了觀眾的認可,引起了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是一部關于阿茲海默失智癥老人的紀錄片,影片一上映即取得了年度臺灣紀錄片的票房冠軍。影片中對于老年人形象的構建,角度獨特而客觀,在老年人形象紀錄片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和借鑒意義。
老年人形象;被遺忘的時光;紀錄片
臺灣紀錄片自1987年“解禁”以來,發展突飛猛進。2008年以來,甚至出現了臺灣電影的復興浪潮。《被遺忘的時光》票房的成功,也將大眾的視線引向了老年人群體。本文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探討影片所建構的老年人形象。
1.1無解說詞的紀錄片
《被遺忘的時光》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片中并沒有使用畫外音和解說詞,采用客觀呈現的方式,將鏡頭直接對準真實的人物。配有解說詞的紀錄片由于聲音的作用,無法讓觀眾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畫面上,從而影響觀眾自身對影片的判斷。
1.2無完整的故事劇情
影片沒有按照經典故事的模式展開,甚至沒有故事線,更像是通過詩詞的表達方式,盡力給觀眾展現一個關于“忘不了”的事情。片中對于老年人形象的建構,遠遠比講好一個故事更具感染力。影片將幾位老人的故事穿插紀錄,即使拍攝地點單一,整部影片也并不單調。
1.3綜合使用畫面語言和有聲語言
所謂“畫面語言”,主要是指電視藝術家用以構成視覺形象的各種因素和方式,體現創作構思的各種手段和技法的總和。紀錄片主體、陪體和空白部分相得益彰,影片穿插使用了動畫技術,充分利用構圖、光效、色彩和影調等表達方式。同時,背景音樂的使用也為老年人形象的構建加分。畫面語言的和有聲語言相結合,使老年人的形象更加鮮活。
1.4細節捕捉感人至深
影片拍攝了兩年左右的時間,才最終剪輯成一部106分鐘的影片。片中對于細節的捕捉,使老年人形象的構建有了“血肉”。正是細節的填充,以小見大地表達了影片想傳遞的思想。影片中的細節向觀眾展示了失智老年人的情感變化、生活狀態等,進一步豐富了導演構建的老年人形象,同時增加了影片的親和力。
影片中對于老年人形象建構的類型,其劃分并不十分明晰,大致可分為積極陽光型、負面消極型和中性型。
2.1積極陽光型
積極陽光型老年人形象構建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觀眾得到寬慰。觀眾也在寬慰的同時有所觸動,這對老年觀眾有重要的積極意義。老年人積極陽光的一面向觀眾展現出即便是在失智的情況下,一件小事就能夠使他們獲得心靈的滿足和真實的快樂,在他們身上所傳遞的是一種使人心酸的正能量。
2.2消極負面型
消極負面是指他們在失智之后形成的攻擊、被害妄想等行為。消極負面型的老人形象的塑造,展現給觀眾的不僅是他們患病后的變化,更是希望觀眾多關注失智老人的內心狀態。
2.3中性型
中性型老年人形象的構建在片中并不十分突出,以王老師最為典型。中性老年人形象的構建,觸動了觀眾的內心。這不僅得益于影片對細節的捕捉,影片直接將鏡頭對準一個個毫無準備、毫無防備的老年人,使他們在不假思索的狀態下真實表達自我,這正是紀錄片的魅力所在。
《被遺忘的時光》這部紀錄片,在很多方面值得內地的紀錄片導演和學者學習。紀錄片的目的是要創造和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傳遞普通人的心聲。
3.1拍攝方式客觀性
本片在拍攝方式上屬于客觀呈現式。一些紀錄片創作者將還原真實生活為最終追求,通過隱藏攝像機消除作品影像與真實生活的距離,進而形成紀錄片創作中“客觀呈現式”的創作模式。
3.2商業化多元的傳播模式
臺灣紀錄片相比內地的紀錄片,在票房收入上具有很大的優勢。臺灣紀錄片已經基本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紀錄片發展鏈,在收獲票房后,所得收入投入到慈善中心。在互聯網廣泛應用的時代,臺灣紀錄片也善于使用互聯網對紀錄片進行推廣和宣傳。
3.3提高觀眾的紀錄片素養
臺灣紀錄片的創作是多元化的,這不僅和臺灣紀錄片的獨立制片有關,與觀眾的紀錄片素養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臺灣紀錄片大多關注老年人、運動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紀錄片票房成功的關鍵。因此,如何引起內地觀眾對紀錄片的觀影熱情,成為內地紀錄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內地觀眾的紀錄片素養的提高,必定會對內地紀錄片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是一部能使社會去關注失智老人,關注身邊老年人的紀錄片。影片的拍攝方式以及片中對老年人形象的構建,對內地的紀錄片具有借鑒意義。無解說詞、無完整故事,卻能觸動觀眾的內心,引發社會的討論和政府的關注,觸發觀眾創造更多“忘不了”的時光,這大概就是紀錄片的力量和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