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彩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造星類節目的問題呈現與轉型對策
趙慧彩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造星類節目是我國目前比較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類型之一,在吸引觀眾眼球的同時也遭到了各種質疑和詬病。比如杜撰虛假故事;炒作評委沖突、制造熱門話題;跟風現象嚴重,節目同質化等。因此,希望通過本文可以給造星類節目提出誠信為本、努力創新等建議,使其能夠健康地發展。
造型類節目;現狀;競爭力;對策
造星類節目是目前比較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類型之一,其中以選秀類節目最受歡迎。草根參與、各賽區海選、大眾或評委投票,這些是選秀節目的必備元素。從最初的《超級女聲》《快樂男生》《加油好男兒》到后來的《舞林大會》《中國好聲音》,再到近兩年的《笑傲江湖》《歡樂戲劇人》,各個省級衛視精心打造的真人秀節目仿佛一臺臺明星孵化器,每一波收視高潮都能引來更加激烈的收視之戰。制作團隊為了收視率絞盡腦汁、用盡十八般武藝,在吸引觀眾眼球的同時,也由于“無所不用其極”的非常手段遭受各種質疑和詬病。
縱觀各種選秀類節目,無論節目組標榜的游戲規則多么公平公正、看上去多么的民主與平民,究其根本,其所傳遞的暗示都是“每一個參與者都有可能通過‘一夜成名’而獲得名氣和財富”。這種草根民主是虛偽的,其客觀上會助長青少年靠僥幸取得“成功”的心理,起到某種“精神搖頭丸”作用,影響青少年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而有這種誤導青少年價值觀的選秀造星類節目在制作和播出方面均存在著各種問題。
2.1杜撰虛假故事,提高收視率
在《中國達人秀》等節目中,曾經有許多選手以“精彩”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觀眾,為增高節目的收視率做出了貢獻。這種現象讓曾經一度瀕臨困境的選秀節目從中找到了“救市良方”。于是,選秀節目中出現了許多身世曲折離奇的選手,選秀節目變成了講故事大賽。結果,故事精彩的選手往往能夠打動評委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沒有懸念地順利晉級。
有數據顯示,很多煽情橋段都是當期節目的收視高點,苦情戲成為了香餑餑,而一些讓人大跌眼鏡所謂的“狗血”劇情也能吸引觀眾的高度注意。
2.2炒作評委沖突,制造熱門話題
近年來,熱播的選秀節目都會出現一些評委間的沖突。比如同檔期播出的《中國夢之聲》和《中國最強音》。《中國夢之聲》的評委沖突屬于溫和派,比如,脾氣火爆的韓紅和八面玲瓏的李玟在現場爭執、臺灣綜藝幕后大腕王偉忠與內地一線歌手韓紅不和之類,一眼就能看出是小題大做。而相比而言,《中國最強音》的評委之間的沖突就顯得更加激烈了。先是發生“陳奕迅怒摔座椅”,后又爆出“羅大佑大罵曾一鳴讓章子怡淚奔”,“劇情”跌宕起伏,可謂精彩紛呈。
如今選秀平臺太多導致人才分散,選手總體質量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各種選秀節目組就將一線的大腕級別評委之間的沖突作為賣點來挽救收視率。
2.3跟風現象嚴重,節目同質化
國內的電視節目從來都繞不開同質化這個“”,跟風現象十分嚴重。只要有某一類型的節目收到了很好的播出效果,同級別的電視頻道很快就會不甘落后地推出一款類型相似或相近的節目。一時間,同類節目遍地開花。
最初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走紅后,國內模仿克隆的同類節目曾超過30個,最終導致此類節目一度銷聲匿跡。隨后相同的軌跡繼續出現在各大衛視。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引領了一次風潮:《中國好歌曲》《中國最強音》;明星音樂競技類節目《我是歌手》與安徽衛視的《我為歌狂》、央視的《夢想星搭檔》、北京衛視的《最美和聲》、貴州衛視《唱出愛火花》等,從草根平民秀到明星秀,節目同質化競爭只會造成僧多粥少、質量下降的局面,卻并不能持續創造收視奇跡。
3.1誠信為本,打造有持久魅力的節目品牌
通過選秀節目成為新星的選手,大多數人的星途并沒有平順而長遠。他們大多慢慢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原因還是歸結于沒有好的作品。節目急功近利的特點決定了在節目播出時使用了太多過分的包裝手段,甚至不惜大量炒作選手與評委、制造虛假的故事。此類效果無異于飲鴆止渴,只圖一時的高曝光度、吸引關注度。但結果卻是節目結束之后,這些草根新星后勁不足,沒有給力的好作品使其繼續綻放耀眼的光芒,同時,對于節目本身來說,也損害了節目的信譽,后續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3.2努力創新,創造有獨特之處的核心競爭力
刻意跟風、模仿只能暫時提高選秀造星類節目的收視率,自主創新、原創模式和內容才是打造獨特核心競爭力的制勝法寶。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高級編輯陳芳認為,如何提升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創新能力,打造自己的內容,構建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和諧共進、可持續發展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生態環境,這是值得電視人深思并要提上議事日程的重要問題。因此,創新是唯一可取之道。
本文為2015年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社會轉型期的傳媒責任與人文關懷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