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英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州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及手段
溫海英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州廣播電視臺)
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傳統的傳播媒介帶來較大的沖擊,編輯作為電視新聞節目中的主體,其創新觀念及手段對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分析編輯創新意識的重要性,并針對其中的不足提出相應的對策。
電視新聞編輯;創新意識;手段
信息化時代的逐步前進推動了傳媒行業的多元化發展,網絡新媒體的崛起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巔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電視媒體的發展。傳統的電視媒介要想保證其收視率以及其在傳播媒介中的主流地位,必須突破傳統思維,積極創新。當前,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不僅局限于新聞的內容和形式,而要求對編輯手段、策劃觀念以及節目形式等進行整體創新,這就需要新聞編輯提高創新意識、具備專業知識、挖掘深層次新聞素材以及了解受眾真實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陳出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發揮電視新聞的宣傳引導作用,打造高質量的電視新聞節目。
1.1缺乏新聞時效性
時效性指的是快速高效的將新聞內容傳遞給受眾,使受眾及時了解到各個地區發生的新聞事件[1]。它是衡量新聞價值的一把標尺,在新聞報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在保證新聞時效性時也要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和新鮮新穎,以便贏得觀眾的喜愛。就目前而言,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往往時效性差、內容陳舊,每次播出新聞報道時,有些內容觀眾早已熟知,長期以往,人們就失去了對新聞節目的收看興趣。
1.2缺乏新聞多樣性
多數人不喜歡收看新聞節目的原因,常常是因為新聞內容的枯燥乏味、單一空洞。在播報新聞時,節目主持人往往表情單一、語調僵硬,無法吸引觀眾注意力,從而導致觀眾收看興趣的缺失;我國多數電視節目編排混亂,都采用串播的形式呈現給觀眾,并未深入報道新聞信息點,對一些重大新聞事件也沒有加強關注,導致內容的空泛,嚴重制約了新聞節目的長期發展。
1.3缺乏排版新穎性
新聞編輯排版方式因循守舊、千篇一律,即便是一些鮮活的新聞資料,在通過程序化、程式化方式反映出來后也變成了枯燥刻板的內容,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同時,我國播報新聞的模式為先播國內新聞,再播國際新聞,這延續了多年的播報形式會讓觀眾覺得單調無味,從而降低了新聞節目的吸引力,也阻礙了新聞節目的多元化發展。
2.1重視觀眾的需求
新聞是對已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真實有效的報道,從而使觀眾了解各地區發生的事件,基于此,新聞編輯在尋找素材時,必須充分了解觀眾對電視節目的需求,從而進行綜合考慮,及時改進以往內容形式單一、排版方式落后、目的性差等情況,從編輯的角度增強新聞媒體行業的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傳統的紙質媒介無法實時反饋新聞信息,而在新聞節目中,編輯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可以與觀眾互動,使觀眾在新聞節目中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對報道內容進行反饋,從而體現了新聞節目以觀眾為中心的人性化觀念。此外,新聞報道的傳統內容也需要以創新的觀念進行整改,多呈現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從而引發與觀眾的心靈共鳴。
2.2強化創新觀念
在傳統媒介中,觀眾多處于被動接受模式,隨著現代化科技網絡的多元化發展,傳媒的手段更加多樣化,媒體競爭愈發激烈,在這種空前激烈的競爭中,多樣化選擇模式應運而生,這對新聞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在進行實時新聞報道時,內容必須要條理明晰,對各方渠道不斷出現的新聞信息進行區分、整合、篩選,選擇最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進行報道。此外,媒體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一旦出現新聞價值大的信息,各方媒體都采取第一時間播報,往往忽略了深度挖掘新聞素材的工作,使信息內容空泛膚淺。這就需要新聞編輯深度挖掘全面、完整的信息內容,并適當進行主題提煉和補充,使觀眾更清楚地了解信息的源頭,增加新聞的感染力。
2.3提高專業素養
新聞編輯要結合當下的發展潮流,緊隨時代發展步伐。在工作中,不斷進行探索與創新,熟練掌握計算機、多媒體的使用方法,并利用互聯網及多媒體平臺等方式與觀眾溝通交流,傳達豐富的信息,及時反饋新聞的信息內容,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同時,以獨特的視角報道新聞內容,進而保證新聞節目的收視率與關注度。此外,新聞編輯還應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多閱讀書籍,多寫文章,增加自身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做到讀寫一體化,在提高自身創新意識的情況下推動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
社會與市場的需求對傳播媒介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創新傳統新聞內容的同時,對新聞編輯也帶來了較大的考驗。優秀的新聞編輯既要具備記者的功底,也要具備策劃的組織協調能力,在嫻熟編排節目的同時,還要以理性思維、創新觀念進行實時報道。因此,只有不斷重視觀眾需求、強化創新理念以及提高創新意識,才能摸索出一條適應當下發展的道路,從而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促進傳統媒體及其新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
[1]闞婳,呂峻峰.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及手段[J].中國傳媒科技,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