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虹
(作者單位:商丘廣播電視臺)
準備是電視新聞采訪成功的前提保證
張 虹
(作者單位:商丘廣播電視臺)
新聞采訪前的準備工作是新聞采訪得以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本文從熟悉采訪領域政策、研究采訪對象檔案、研究背景資料、設計采訪方案、具體事務準備等幾個方面論述采訪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強調“準備”是新聞采訪眾多環節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
準備;新聞采訪;成功;前提保證
新聞采訪的前的準備工作十分重要,它是新聞采訪眾多環節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孫子兵法》中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夫戰而妙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呼!”在這里孫武提出了戰前準備的重要性。新聞采訪雖然不是打仗,但它和打仗作戰有著相同的道理,它是新聞傳播流程中的第一個環節,在整個流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踐告訴我們,采訪前準備充足,新聞采訪就能順利進行,反之,采訪工作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準備是電視新聞采訪成功的前提保證。
凡是有著電視新聞采訪經歷的編輯、記者都有這樣的共識:前期采訪準備看是事小,實則事大,如果準備不足,輕則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重則會影響工作任務的完成。例如,攝像機電池忘記充電,錄制過程中鏡頭打閃,或因電量不足導致報警器發出警報,如果此時正是關鍵時刻,如果不是小小的故障,也許再有一分鐘就可以完成采訪任務了,但卻因為這些小小的故障影響了采訪工作,對采訪者和被采訪者來說,都是不利的。再比如,錄像磁帶不夠用,眼看磁帶到頭了,可但采訪的內容還有很多著哩,怎么辦?只好求人此時再到縣城的電視器材專營店購買,這樣一折騰說不定,則原定的采訪計劃就會可能泡湯,如果不再購買,則采訪將會中斷。還有再如,當記者們車馬浩蕩,急急忙忙趕往新聞現場,當采訪生豬養殖專家和養殖專業戶時,攝像機扛在了肩上,鏡頭對準了采訪對象,突然發現忘記了攜帶采訪的話筒……準備由此可見,訪前的事務準備是多么的重要啊!。而事實上,事務的準備只是新聞采訪眾多項目中的一個內容,這一個內容準備不足,尚就會使記者丑態百出。那么如果很多項目都缺乏準備,那才丟大人呢必將導致工作無法順利進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采訪實踐,談談電視新聞采訪之前應該做好的幾項準備工作,希望能得到同行的認可。
平時,記者要不斷學習國家的大政方針,并深刻領會政策傳達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在采訪中不迷失方向,不走彎路。具體到每一次采訪任務中,還要對與報道選題相關的各項政策進行把握。不了解政策法規,新聞采訪往往缺乏針對性、準確性,輕則報道不被人重視,重則會鬧出笑話或出現錯誤。例如,記者要報道房地產公司不給購房戶辦理房產證的糾紛時,準備工作就不僅僅是怎樣拍攝,使用什么樣的畫面,現場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必需了解相關法律常識、房地產知識、開發商背景,了解工商局、國土資源局、房管局對該樓盤的態度,了解購房者在簽訂合同時的相關事宜。也就是說要做這個報道,首先要吃透“兩頭”和“中間”,即購房戶的意見是什么,開發商不辦理證件的理由是什么,相關職能機關對這個事件持什么態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再深入下去采訪,新聞報道就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得到受眾青睞。再如,報道醫保方面的新聞,機關單位的職工和公務員開始時對醫保政策不了解,不知道參保以后能不能享受政府的醫療補貼,不知道補貼數額有多少,不知道報銷比例有多高,而記者在做這方面的新聞報道時,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政府的醫保政策條文,吃透政策精神,并把政策的條條款款解釋清楚,通過電視畫面傳播出去。同時,也要貫徹政策精神意見反饋,傾聽職工和市民的意見。
人物采訪是新聞采訪的一個重要內容。研究采訪對象的檔案資料,主要包括采訪對象的經歷、性格、愛好、興趣和成就等。這種對采訪對象“檔案”的了解,有助于找到與采訪對象的共同語言,縮短雙方的距離。而如果對對方的“檔案”一無所知,就會找不到共同的語言,不僅雙方距離難以拉近,更不能深入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要是采訪政府高級官員、知名人士、國際要人需要作特別重要的準備工作,如國內一位知名記者專門為世界政要拍照片,有的聯系數次聯系不上,有的準備工作進行了四五年,但是由于他的耐心和毅力,準備工作十分到位,到了采訪拍照時,他都能順利地完成任務,取得滿意的效果。采訪重要會議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每年的兩會,各省電視臺為了報道好兩會的精神,先是派新聞部主任到北京租房間,賃設備,察環境,看地形,把所有預想的可能,在會議召開前的半個月全部準備到位。實踐證明,只有各個方面的準備工作做好了,預案齊備,心中有數,兩會的精神才能真正報道成功。
背景研究一般是在確定了選題和明確了采訪意圖之后進行的,所以它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研究背景的目的是開掘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讓受眾開闊視野,達到深層理解。而研究背景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認識,增強洞察力,發現新聞線索,吸收使用。商丘市最初成立醫保中心動員市民參保時,人們對醫保政策知之甚少,特別對大病醫保還處于懵懂的狀態,為了讓廣大市民了解大病醫保,記者采訪錄制了專題報道《大病醫保——讓我們走近你》。在研究背景的過程中,記者澄清了許多觀念上的誤解,找到了人們不愿參加大病醫保的原因。一是市民對大病醫保的認識存在誤解,認為所謂大病就是絕癥,看不好的病癥,既然是花錢沒底,醫院看不好的病,再參加醫保還能起多大的作用?二是大病醫保相對普通醫保來說,收費較高,一個單位的普通職工一年要交五六百元,生了病還能用上,要是這一年沒有生病,這筆錢不是白交了嗎?三是醫保是一個新生事物,醫保中心剛剛成立,醫保中心的工作人員缺乏經驗,能不能管理好大家的參保費用還不好說。通過研究背景資料,記者端正了對報道事物的認識。如果不進行背景研究,就不可能對職工和市民的糊涂認識和種種疑慮增強洞察力,做出的報道也就不可能具有針對性、現實性和科學性。
先期采訪計劃包括預約采訪對象、時間、地點,索取有關資料,籌劃商議正式采拍。在電視新聞報的采訪中,絕大多數的采訪都須擬定初步計劃,并按計劃進行先期采訪。通常情況之下,最初的計劃是在限期采訪中不斷得以完善、修正,最后形成正式采拍方案。例如,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步驟,先是論證選題的可行性,然后提出一個輪廓提綱,再回到現場觀察,拍攝到形象素材,最后根據現場觀察結果和形象素材再論證用什么樣的形式來表現。形式確定下來之后,正式采訪拍攝才具體投入,采拍回來,根據所有素材創出腳本,而后再進行后期制作。
設計采訪方案時,通常都把采訪提問的問題事先設計一番。這是因為,好的報道來自成功的采訪,成功的采訪必須會提出問題。采訪前怎樣設計問題,設計問題需要遵守哪些原則,作為記者心中必須清楚。依照國內外記者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三條原則:一是設計問題時要抓住關鍵點,用以闡明新聞報道的中心議題;二是提出問題的含義必須清楚、準確、明白、具體,防止對方或受眾對問題迷惑不解;三是提問的語言要通俗易懂,簡潔明了,讓受眾一聽就懂。
有了采訪對象,設計出了采訪方案,就可以鄭重其事的地出去采訪了。但必需必須跟與辦公室聯系采訪車輛和出車的司機,并告知司機某日某時出發采訪。應該知道電子設備是極為復雜而又難免出現故障的東西,必需必須在采訪出發前檢查試用所有設備。必需檢查電池的電量充足了沒有,如果沒有充足的電量,最好需要再備一塊電池,以防萬一;;必需檢查磁帶夠不夠使用數量,最好找到錄頭,以防把原來采訪的資料洗掉;必需把話筒插在錄像機上試一試,聽一聽聲音效果怎么樣,發現問題立馬維修;還要把磁帶裝進倉里,打開開機器,按動錄像鍵,看看運轉正常不正常。如果去異地采訪,其他必備的物品也要備齊帶全,如車票、機票、道具、紙筆等等,做到萬無一失。
[1]朱羽君,王紀言,鐘大年.中國應用電視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孫保國.中國電視節目形態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3]劉慶春.基于新聞采訪特征分析采訪技巧探討[J].科技傳播,2011(4).
張虹(1974-),女,本科,新聞編輯,現任商丘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總監,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