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宇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大學)
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文化建設途徑分析
周曉宇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大學)
課程文化既是學校文化的核心,也是學生健康發展,培育人才的基礎。因此,在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中,教師應重視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文化建設。在重視學生基礎專業知識的同時,重視并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課程實踐與實訓相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專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文化建設;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社會對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該專業的人才除了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與能力外,還應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能夠在實踐或實訓中發揮自己所能,獲取更多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可以勝任現實中的工作。為達到這一目的,相關院校應重視課程文化建設,為學生提供良好學習保障。
1.1 關注專業發展
在當前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文化建設中,學校應加強對專業發展的關注,根據社會發展趨勢,重視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發展的同時,可積極為現代學生講解經濟理論,加強對學生網絡技能的培養,使學生成為當前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以滿足社會需求,同時可以促進學生自身發展。
1.2 明確育人目標
同時,相關教師應重視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育人目標。在制定育人目標前,首先,學校應對本校專業建設現狀進行深入了解與分析。明確教師教學經驗、師資隊伍、在校生學習情況。其次,學校應建立專業的定位,明確指導思想。最后,應科學規劃總體思路。另外,學校應科學規劃并建立專業建設的具體任務與措施。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活動應圍繞學生開展。因此,在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文化課程建設中,教師應“尊重生命個體、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為教學理念,開展個性化教學設計。打破傳統的育人模式,以特色求發展,讓學生從傳統的被動式學習逐漸走向積極、自主的學習形式,以促進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有效的提升。
首先,教師應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將文化課內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融合。以“采訪”為例,教師在講解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組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或以學校為單位進行“采訪”實踐練習,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融合,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與應變能力。其次,教師應關注該專業的社會發展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后,教師應根據專業發展與學生實際學情,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活動。例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節假日到社會上進行采訪、攝影(攝像)、寫作以及編輯等一系列工作。工作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揮自己所長,積極參與。通過這樣的形式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校企合作是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同時可進一步深化學生所學知識,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專業知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因此,在新時期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文化建設中,應重視與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單位與實訓平臺,強化對學生的技能培訓,為學生將來的專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學校應積極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制定并簽訂合理的合作協議,以滿足雙方的利益(學校可以為企業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而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財力幫助與學生實習機會)。在校企合作中,學校應加大實驗設備投入,加強重視并逐漸完善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實踐教學條件,如創辦學校廣播站、電視臺以及校園網站,建立校園新聞采編中心并成立相關部門等。建立校園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實訓基地參與培訓等。另外,學校可以安排大二下學期或大三上學期學生到相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鼓勵學生簽訂頂崗實習以及崗前培訓協議,將實踐與培訓合二為一,為學生提供真實的鍛煉環境,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水平與技能,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為學生將來的專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課程文化建設對學生的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學生的發展與專業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促進意義。因此,教師應在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
[1]李慧麗.加強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文化建設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4(87).
[2]余俊峰,田建鑫.完善課程體系主動對接傳媒產業——兼論新余學院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新余學院學報,2015(2).
[3]章艷麗.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內實踐教學體系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26).
周曉宇(1977-),女,江西九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