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米熱·依明江
(作者單位:新疆藝術學院)
情感引導在人物新聞采訪報道中的作用
古麗米熱·依明江
(作者單位:新疆藝術學院)
新聞采訪作為一種報道手段,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人物采訪就是其中的一種。與一般新聞事件的報道不同,人物新聞采訪的難度較大,它是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直接溝通,需要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情感的引導下反映人物的本質。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情感引導也是人物新聞采訪報道中最難的一個環節,不同的采訪對象心理訴求和性格特征不同,需要挖掘的故事不同,有些報道還會涉及敏感話題,如何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采訪環境,建立良好的采訪關系,是記者需要掌握的主要問題。本文就從人物新聞采訪的本質入手,對情感引導進行說明,闡述其在人物采訪中的積極作用,并提出有效應用的方法,以期切實提高采訪的質量。
情感引導;人物新聞;采訪報道;應用方法
現如今,市場經濟飛速發展,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趨頻繁,新聞報道屬于文化傳播的一種,報道的新聞涉及國內新聞與國外新聞,既是人們與外界聯系的方式,也是傳播信息的有效方法。人物采訪是人際交流的過程,通俗地說就是對話與談心的過程,能夠被大眾認可的成功人物訪談必定是良好溝通的對話,是記者與被采訪對象之間在情感上的交流,也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對話。從電視新聞采訪中不難看出,人物訪談不成功的案例大多表現為采訪刻板,沒有情緒的共鳴,記者對采訪者也不夠了解,無法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情感引導重在對人物情緒的把握,在采訪之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對采訪者有一個深入的了解,能夠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設身處地地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并通過語言的使用激發人物的表達欲望,根據他們的心情變化及時改變采訪內容與方式。當然,要把握好情感引導的精髓,掌握好采訪的適度性,也是記者人物新聞報道的難點。基于這樣的情況,下面就從情感引導與良好氛圍的形成出發,提高記者的采訪技巧與能力,更好地應用人物新聞采訪吸引大眾。
新聞采訪是采訪中的一種,是全部新聞工作的基礎,掌握好這個前提才能完成新聞報道,寫出有意義的新聞稿,并分析新聞活動,做好整理與收集工作。新聞的報道具備幾個基本前提,即及時性、廣泛性、趣味性、重大性等,新聞之所以能夠稱之為新聞,就在于它具備明顯的特征,對重大事件或有趣的新聞進行及時的報道。人物新聞采訪報道則是完全基于人物進行的訪問,是新聞中的一類,可以加強情感上的溝通,挖掘被采訪者的內心世界。
情感引導是人物新聞采訪報道形式中的一種,是基于情感交流的方式,兩個陌生人之間想要對事件、故事進行深入挖掘難免會顯得生澀,人物也難以真正訴說自己的情況。只有立足于情感,做好情感的引導,才會調動被采訪者的傾訴訴求,從而成功地完成報道。
2.1 有助于營造寬松的采訪環境,激發被采訪者的傾訴愿望
情感引導是立足于情感環境下的采訪方式,是人物對外界刺激產生的心理反應。人們常說的喜、怒、哀、樂、悲傷、愛慕都是其中的一種,人物新聞采訪報道作為挖掘人物內心的訪問,注重的是采訪對象與記者之間的語言溝通,是情感內涵的共鳴與挖掘。即便不是電視采訪,廣播報道中的訪問仍舊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溝通,如果訪問不帶感情色彩,只是一問一答的交流,采訪就會變得無聊,缺乏吸引力,不能真正體現記者的素養。相反,在人物新聞采訪報道之前就對人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知道發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則可以更好地把握采訪,提前擬定采訪流程,在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建立互動性聯系。因此,將情感引導應用到人物新聞采訪報道之中,有助于采訪的順利開展,將訪談當作是朋友之間的交流,從而激發受訪者的傾訴意愿,進一步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完善采訪的質量。
2.2 有助于采訪對象接受采訪
人物采訪是新聞報道中的一種特殊形式,采訪面對的人物類型不同,性格差異明顯,對待采訪的態度也不相同,有些對象靦腆、內向,很難打開心扉對記者訴說自己的故事,有時還會出現尷尬的場面。運用好情感引導將產生積極的效果,記者設身處地的從人物的情感出發,依據他們的性格尋找感興趣的話題,被采訪對象自然而然會卸下心理包袱,與記者進行交流。另外,情感引導的使用也可以讓記者到被采訪對象的家中進行了解,通過他們的生活環境、興趣愛好來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好地引導人物進入采訪之中。
2.3 有助于做好互動性采訪
人物新聞采訪報道是一種注重溝通與交流的采訪方式,互動是采訪的主要形式,與傳統的單一問答不同,目前的人物采訪報道較為靈活,報道出來的人物也更加生動和真實。也就是說,采訪必須強調良性互動,在溝通中做好交流,給受眾呈現一個“走心”的新聞報道。因此,記者在情感引導上下功夫,不僅要深入被采訪者的生活環境,了解他們的喜好、個性、職業,還要真正從情感出發,激發被采訪者的訴說意愿。成功的采訪之所以能夠受到大眾認可,就是因為采訪注重情感,通過情緒的傳遞做好細節上的把握,打動被采訪者,并拉近彼此的距離,保證采訪的生動性。
情感引導在人物新聞采訪報道中的應用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記者需要掌握人物的內心,根據現場采訪的情況及時做出調整,提出的問題也要適度,不能超出采訪對象的回答范疇。因此,要做好情感引導性報道,必須結合實際找到有效的引導方式。
3.1 拉近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
拉近距離,不僅是指身體距離,更是情感上的距離,通俗地講,就是對人物的了解程度。記者在開始新聞訪談前,要做足準備,深入了解被采訪對象的生活,如職業、性格、興趣、文化、愛好和習慣等,然后根據實際梳理訪問內容,拉近與被采訪者之間的距離,在訪問過程中也不至于出現冷場現象。另外,在實際訪談過程中,由于問答的靈活性,難免會遇到突發狀況,記者還要具備較好的應變能力,注意情感引導的作用和優勢,站在受訪者角度提問,通過自身的魅力消除人物的恐懼感和戒備心,讓他們對自己產生好感,給被采訪者留下好印象,并營造一個如老朋友一樣的交流氛圍,拉近彼此的距離,從而提高采訪的有效性,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
3.2 傾聽被采訪者的內心世界,以誠相待
良好的溝通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礎之上的活動,只有以誠相待才能使受訪者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才能在情感上實現積極互動。記者在人物采訪過程中,不論被采訪對象的身份、地位如何,都應該受到應有的尊重,記者都應該一視同仁,杜絕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采訪態度,避免在情緒上出現抵觸情緒。
第一,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進行傾聽,了解被采訪對象的心理訴求,尊重他們的價值觀點,在對話和問答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
第二,記者的態度要公正客觀,在傾聽過程中不能隨意加入自己的主觀看法,要公平地展現自己的態度,避免將個人情緒帶入采訪中,防止出現新聞報道的失真性。
第三,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在實際的采訪中,記者除了可以從采訪對象的話語中獲取信息,還可以從其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處提取信息,使信息更加完整,提高人物新聞采訪報道質量。
3.3 調動被采訪人物的情緒
人物采訪的對象不同,記者面對的受訪者在年齡、職業、性格上也有非常大的差異,采訪過程中問答的出現也難免會遇到突發狀況,甚至出現情緒失控的現象。記者作為新聞報道的主導者,必須保持冷靜,用自己的積極情緒帶動受訪者保持良好的情緒,只有在訪問過程中調動他們的情感,尊重他們的想法,才能順利實施采訪。
4.1 采訪者要給受訪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人與人第一次見面所留下的印象,是指采訪者和受訪者見面后,雙方最先產生的一種主觀傾向,這樣有助于雙方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若第一印象不好,采訪過程中勢必會讓受訪者產生心理負擔,導致采訪工作無法順利進行。當受訪者面對衣冠不整的記者時,就難以產生好感,甚至會對采訪者自身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產生懷疑;而若采訪者穿戴過于華麗,也難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在新聞采訪中,采訪者需運用正確得體的語言、表情及肢體動作等使受訪者對其產生好感,從而縮短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實現順利完成采訪的目標。
4.2 要善于觀察和分析受訪者的內心活動
在實際采訪中,采訪者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人,只有及時調整自身心理狀態,并與受訪者保持良好交流狀態和心理上的契合關系,才能使整個采訪呈現出一種自然、和諧、輕松的氛圍。2012年底,《陽江日報》推出了緬懷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駐村干部、扶貧使者郭建南系列報道,其中有一篇是家人回憶郭建南的稿件。在此之前,記者一行驅車前往郭建南駐村點、工作單位采訪過,但一直未能與郭建南及其家人聯系上。其家人由于悲痛欲絕,不愿接受記者的采訪。但意外的是,記者抵達廣東輕工業機械有限公司,郭建南的妻子蔣運慶與記者見面了。考慮到蔣運慶的情緒,記者一開始沒有直奔主題,而是述說在郭建南駐村所見所聞,向她介紹郭建南的一些情況。通過心靈溝通,運用情感引導蔣運慶逐漸敞開心扉,聊起了很多不為人所知的細節,并最終采寫除了系列報道。新聞報道刊登以后,受到了強烈的反響,感動了很多的市民,成為了人物采訪中的典型案例。
4.3 采訪者要與受訪者保持情感上的默契
很多時候,引發采訪者與受訪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可能是一句話、一件事,或者相同的興趣、相似的經歷等。所以,在采訪時,應注重這些方面的情感引導,將雙方情感引至一個共同話題點上。
2014年5月底,“南海I號”整體發掘保護工作第一階段發掘工作進入尾聲。記者一行作為本地媒體率先抵達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采訪時,省級媒體尚未入場,獲悉情況的發掘組負責人以媒體集體采訪為由,婉拒了記者一些提問。由于記者曾參與過試挖掘報道,便與發掘組另一位人士的相識的負責人攀談起來。通過簡單的幾個問題,如“這次挖掘的收獲是什么?考古學家除了關心文物,是否還關心文物背后的故事?”等問題引出下面的報道,從這一實例中可以看出,采訪者與受訪者在心理上的情感共鳴尤為重要。
人物新聞采訪報道作為采訪的一種主要形式,在整個報道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記者采取怎樣的態度報道新聞,采訪是否真實,直接影響著新聞的質量。但受到人物訪談的限制,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在訪問中會出現各種問題,只有做好情感的引導,才能在記者與人物之間積極的溝通,才能帶給人真實感。當然,在采訪報道中情感的引導還要善于關注人物情緒的變化,堅持以誠相待,尊重被采訪對象,從而完成優秀的新聞報道,引起受眾的共鳴。
參考文獻:
[1]唐華.情感引導在人物新聞采訪報道中的作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5(22).
[2]汪莉.試析新聞采訪中的情感機制[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
[3]周連彬.新聞采訪技巧研究[A].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系統科學在工程決策中的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5.
[4]穆懷平.對新聞采訪技巧應用的思考[A].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企業黨建與政工創新工作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6.
[5]孫磊.拉近心靈的距離——新聞采訪中記者的心理素養[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
[6]阿梅.電視新聞采訪中出鏡記者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7]韓景,吉濤.淺論新聞采訪中融洽訪談氛圍的營造[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8]蔡琰,臧國仁.想象與創造性想象:新聞敘事思維再現的藍圖[J].國際新聞界,2010(6).
[9].從新聞生產流程透視中美訃聞報道差異——以《新京報》和《紐約時報》為例[A].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會.首屆華中地區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會,2010.
[10]季姝同.記者采訪中的情感表達——以央視《看見》為例[J].新聞世界,2014(4).
古麗米熱·依明江(1993-),女,維吾爾族,新疆喀什人,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維吾爾語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