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雁云
(作者單位:山西大同大學)
教育電視節目的大眾化傾向
郭雁云
(作者單位:山西大同大學)
教育電視節目大眾化傾向以大眾為中心來進行節目的選材,并對素材進行敘事和美化,使其適合大眾的追求和口味。教育電視節目的這種發展趨勢,是電視自身發展的結果,傳播對象是大眾,需要圍繞大眾的需求來進行節目的定位和制作等。針對當前教育電視節目的大眾化發展趨勢,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一種潮流,但也應當注意到這種發展趨勢的缺陷,以免對于教育電視節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教育電視節目;可持續發展;大眾化傾向
教育電視節目大眾化傾向,是指在電視節目編排過程中,按照故事片這類節目的敘事手法和相應模式來敘述故事,讓電視節目更加輕松活潑,簡單易懂。社會上對待教育電視節目大眾化傾向的態度分為兩派:一種是認為這是一種好的現象和發展趨勢,說明教育電視節目做到了以人為本,從百姓的需求出發來進行節目的制定和安排,這是一種較好的文化消費行為,更是媒體傳播方式的變革;另一種觀點認為,這不利于教育電視節目的發展,應當進行及時扭轉,他們認為,科學知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為了迎合大眾的需求而變成娛樂快餐,違背了電視節目開辦的初衷。在電視節目發展日益多樣化的今天,對于教育電視節目大眾化發展趨勢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利于讓人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些發展趨勢的利弊,正確的看待新生事物。
1.1 選材的大眾化
選材大眾化,指的是教育電視節目所有選材需要充分尊重并從大眾需求出發,對大眾進行全面詳細的分類和調查,研究他們對于教育電視節目的興趣點,從而最終決定電視節目的編排和內容等。例如: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走近科學》等都是廣為人知和科學知識中生硬解讀的做法完全不同,符合了廣受歡迎的節目,其特點是娛樂性和消遣性,這與電視節目中在講解大眾的審美和需求。
1.2 敘述的故事化
目前,教育電視節目開始追求靈活敘事手法,選用懸念,揭秘或者鋪墊等方式來強化敘事的趣味性,大大改觀了人們對于傳統教育電視節目的看法。懸念在講故事過程中能夠極大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逐漸抖開包袱,讓觀眾能夠跟隨節目的節奏逐步的解開謎底,極大地增強了節目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1.3 制作的趣味化
教育電視節目制作會強調故事的講述方法,增強視聽體驗,通常會采用人物訪談,視頻特技,資料展示以及情景再現等方式輔助展開。例如:《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的《清宮秘檔》《西藏抗英百年祭》《喪鐘為誰而鳴》《海上舊夢》等片就是采用了影像資料展示的方式講述故事,情景再現,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由于電視節目中所展示出來的那些影像資料,包括歷史檔案、書籍文字、照片等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經過節目的解讀,更具有沖擊力。
2.1 電視的生存環境
隨著新媒體的崛起,電視頻道的增多,電視節目之間的競爭加劇,因此,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會直接決定其價值,這也是電視節目制作人所需要重點發展的方向,并開始在節目中加入廣告,從而獲取一部分利潤。教育電視節目在發展中,為了吸引觀眾,保證收視率,也開始走向大眾化的發展道路,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2.2 電視發展的文化背景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極大地改變了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個方面。對于社會文化發展來說,也出現了較強的娛樂化傾向,集體語言開始被逐漸弱化,尤其是思考社會這方面的內容,開始追求個性化特點,平民化發展趨勢。社會語境具有個人特色,這也決定了大眾在觀看電視過程中,更傾向于那些輕松,娛樂,簡單易懂的節目類型,而那些學術性和專業性較強的解讀則很難引起人們的興趣。
2.3 電視的傳播特性
電視具有很強的視聽體驗,運用聲音和畫面帶給人們更好的觀看感受。相對來說,電視傳播信息更加生動和具體,因此,電視在傳統媒體中,發展較好,大眾的接受程度也較高。另外,電視一般屬于家庭自有,具有一定的隱私性,便于在家庭進行自由選擇觀看。家庭對于人們來說,是最為輕松和自由的地方,因此,在觀看電視節目中,也更多的傾向于那些能夠帶來輕松愉悅感受的節目類型,這也是教育電視節目大眾化發展趨勢的形成原因。
2.4 受眾的心理訴求
隨著社會節奏的逐漸加快,人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更多的壓力,那么,對于休閑娛樂的追求也就更多,并在信息傳播中也逐漸得到了體現。為了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在媒體在發展過程中,就需要考慮到大眾的需求,轉變節目經營和制作理念。另外,當前的輿論環境更加自由化,大眾開始追求自主化和自由化,對于電視觀眾來說,傳統中電視受眾中的議程設置被動接受者角色已經逐步發生了改變,對于信息傳播的參與性也越來越強,平民參與信息傳播也成為一種重要的發展趨勢。
對于觀眾來說,故事化的敘事更能夠激發觀眾的收看興趣,相對于純描述來說,故事敘事能夠增強節目的趣味性和娛樂性,不僅能展示真相,還能帶給觀眾輕松愉悅的觀看感受,對于教育電視節目來說,也能夠做到寓教于樂的效果。然而,教育電視節目的大眾化發展趨勢在具備種種優越性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應當對這一現象進行理性分析,表現為:濫用大眾化趨勢,過度娛樂化,不利于主流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傳播。由于故事中可能會加入一些虛構的成分,如果控制好這些虛假和娛樂的成分,電視節目也就失去了本質的意義。電視節目成為為滿足大眾興趣而制作和播出,忽視了科學知識的本質,也使電視傳播無法體現自身的價值,這也是教育電視節目在發展中所應當重視的問題。
如果一味由教育電視節目大眾化發展,觀眾在觀看節目中抱著一種娛樂和獵奇的心態來觀看,那么,教育電視節目也就徹底失去了自身的價值,變身為娛樂節目。對于教育電視節目來說,不加限制的節目是不具有傳播價值和意義的節目類型,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后果是教育電視節目的發展走向死胡同,并形成惡性循環。娛樂是大眾的一種重要需求,但不是必要需求,因此教育電視節目還應當重視自身的根本價值,將娛樂化作為一種輔助方式,而不是主導方式,要正確處理好二者間的關系。電視從業者多是文科生,他們在進行信息傳播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進行自然科學知識方面的信息傳播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大的缺陷。
在發展教育電視節目過程中,可以保持一定的娛樂性和休閑特色,但需要立足節目本質,將娛樂化作為一種方法來推動教育電視節目的發展,而不是關鍵方法。要做既不本末倒置,又不完全摒棄,從而更好地促進教育電視節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郭雁云,(1979-),女,山西保德人,助教,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