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軼
(作者單位:長治日報社)
如何做好做活時政新聞
王 軼
(作者單位:長治日報社)
時政新聞是現如今電視新聞和報刊新聞的重要題材,在當今這個媒體社會,無論政府部門或機關事業單位,很多活動都是用會議的形式來體現,看新聞報道也已然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一項重要內容。時政新聞也最直接地反映了新聞和政治的關系。本文主要從地下黨報時政新聞報道現狀入手,分析如何做好做活時政新聞,并提出了做好做活時政新聞的有效對策,以期促進我國時政新聞事業的高效發展。
做好;做活;時政新聞
1.1 地市黨報時政新聞報道信息不對稱
在我國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工作中,雖然內容不同但內容的報道形式都比較單一,不對稱,作為地市黨報往往是對上級決策的傳達,而忽略了信息的對稱性,對當地的時政新聞沒有更多的體現,應該站在大眾的角度時時報道地區現狀,這樣才能使“上有所聞,下有所隨”,當前,時政新聞做活的力度不夠,有些新聞的重點不能突出,傳統的文字不足以吸引大眾的眼球,時政新聞還普遍存在報道公式化、程式化的問題,給人的感覺比較生硬,死板。這些內容體現在報刊或者電視熒屏上時,如果連附詞也采用固有的模式化語言,觀眾是提不起興趣的。
1.2 地市黨報時政報道無重點、無創新
在我國,關于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作為,工作總結和重要政策,幾乎是通過一些媒體召開全局性會議向社會公布的。會議內容有很高的關注度才可使國家各項職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但媒體對這些新聞的報道都是用比較枯燥乏味、生硬呆板的傳統報道形式,體現在報刊文字上沒有側重點,每天的報紙內容給人的感覺幾乎都是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給人一種沉重感,這種時政新聞本身就沒有亮點,缺乏創新,降低了觀眾的關注度。
要想做好做活時政新聞,作為地市黨報就要換位思考,要做到從群眾的角度去想,什么才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新聞,要詳細篩選出老百姓所關心、感興趣的信息,做到“選取題材、提煉主題,求新、求活、求特色”。要做好時政新聞報道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 轉換視角報道時政新聞
可以說,時政新聞是媒體和社會政治建設的上層建筑,它關系著全國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會議中各項重大決策、相關部門的重大項目的報道都通過時政新聞傳達。要想做好做活時政新聞,做好會議報道,就要突破傳統報道誤區,作為地市黨報就要轉換視角,必須及時從根本上扭轉現狀,提升報道的質量來做活時政新聞。要做好新聞要義的上傳下達,換一個新的取材角度,只有做新形勢下的時政新聞,讓人民群眾及時了解國家、政府作出的決策和方針,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才能做好做活時政新聞。
2.2 摸清導向破解時政新聞
時政新聞的內容宗旨是立足大局,以人為本。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各種政策決策信息、經濟科技信息都是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中央決議思想傳導的窗口是各級各地市黨報,所以要求各地市黨報的參會人員一定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作為媒體人要善于捕捉具有價值的東西。抓住會議外的重點和導向,這樣才能做好做活時政新聞工作。使國家政府召開的會議發揮更重要的價值。總之,要想做好、做活時政新聞,各地市黨報就得摸清當下國家的中心工作導向。
2.3 打破常規做活時政新聞
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一般關系著國計民生,對于地市報刊的新聞報道的效果也會直接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在召開會議時,會場是人流量、信息量最為集中的地方,要想做活時政新聞就要學會打破常規,以積極、創新的心態報道別人忽略的部分,報道新聞背后能夠引人深思的,并且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東西。只有真正做到跨出事件做新聞,深度挖掘信息里的金礦才能在各種信息碰撞中,取得意外收獲。
目前,我國的時政新聞報道方面的工作仍存在諸多問題,時政新聞其實并不是不受觀眾歡迎,關鍵在于如何做好這類報道,以滿足大眾的需要。要想徹底做活做好時政新聞工作就必須打破原有的模式,這既是新形勢下新社會的趨勢,也是新形勢下新模式的創新要求,只有將國家會議政策及時傳達到群眾當中才算是時政新聞的真正進步。
[1]李揚.時政新聞報道現狀及對策[J].記者搖籃,2015(2).
[2]楊麗.新形勢下改進時政新聞報道的思考[J].現代視聽,2013(3).
[3]鄭紅平.時政新聞報道的幾點創新趨勢[J].新聞研究導刊,2015(11).
[4]羅紅.做好地方時政新聞報道的思考[J].新聞窗.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