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林
(作者單位:攀枝花市廣播電視臺)
談電視紀錄片主體意識的淡化
沈建林
(作者單位:攀枝花市廣播電視臺)
拍攝電視紀錄片,創作者的主體意識要盡量地淡化和回避,主觀思想不能太強烈,要有意識地遮隱掩藏。它是電視紀錄片的重要創作特征,是創作者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
電視紀錄片;主體意識;原則
在電視紀錄片中,創作者的主體意識、思想和情感完全滲透在對作品整體的構思中。主體意識的淡化是電視紀錄片的重要創作特征,是創作者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
紀錄片主要是以客觀事實征服觀眾的電視紀實作品。生活是什么樣,就用鏡頭如實地記錄生活??陀^地再現,再現客觀的人和事物。這就是紀實的價值。
紀錄片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它在屏幕上給我們客觀地再現真實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紀錄鏡頭,擺脫了我們對客體的習慣看法和偏見,清除了我們蒙在客體上的精神的銹斑,唯有這種冷眼旁觀的鏡頭才能還原世界真實的面貌,才能夠引起我們的注意,從而激起我們眷念?!边@是電影理論家巴贊講過的一段有關揭示紀錄鏡頭價值和意義的話。這段話告訴我們創作者主體意識要盡量淡化,要在屏幕上客觀地再現生活,展現生活的原生形態,不要把創作者主觀意識強加給觀眾,要讓觀眾在紀錄片里看到生活的原汁原味。
譬如,攀枝花市電視臺攝制的紀錄片《雕琢大山的人》和《傈僳族婚禮》,創作者完全采取冷眼旁觀的態度,在屏幕上非常客觀地給我們再現了居住在攀西大裂谷龍肘山上的米易縣新山鄉傈僳族人的具體真實的生存狀況。這兩部電視紀錄片,反映了攀枝花市傈僳族人,作為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成員,是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富有創造精神的民族。在社會發展中,傈僳族人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創造了本民族獨特而豐富的傳統文化,并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紀錄片《雕琢大山的人》和《傈僳族婚禮》有著它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有人看了這兩部紀錄片之后,認為創作得沒有激情,不明白創作者的思想是什么,體味不出創作者的感情傾訴在哪里,看不到創作者的觀念究竟是什么。其實不然,當看了這兩部片子以后,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創作者的感情、思想和激情。但是,這兩部紀錄片它沒有說,沒有用不該有的解說詞。它全部用傈僳族人真實的生產、生活的細節來記錄,把它原汁原味地展現出來。紀錄片本來就應該如此。創作者主觀意識太濃,紀錄片還有什么價值?我們看了紀錄片《雕琢大山的人》和《傈僳族婚禮》這兩部客觀地展現傈僳族人生存的真實狀況的片子,才真真切切地懂得了一點怎樣去創作紀錄片的道理。
紀錄片有沒有思想,有沒有創作者的觀點?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創作者的思想是滲透的,滲透在哪里呢?滲透在創作者整體的藝術構思里,滲透在全部藝術表現中。在對一部紀錄片作整體藝術構思的時候,當然是創作者主觀思想在指導。選擇什么主題和素材,如何來架構作品,怎么樣去表現人物,怎么樣去選細節等等。在對一部紀錄片做整體藝術構思的時候,創作者是用思想作指導的。攀枝花電視臺制作的紀錄片《同是花季》表現的是一個患癌癥的少女以她堅強的意志、頑強的精神去與病魔作斗爭的人物片子。在對這部片子作整體藝術構思的時候,創作者把青年人如何解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主觀思想來指導。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全部滲透在對作品的整體的構思里面,整體的把握里面;滲透在有關患病少女生活、學習、治病過程中的同期聲、現場聲以及音樂、音效等電視表現手段里面。每一個鏡頭真實地紀錄患病少女怎么生活,怎樣學習,如何治病,又如何用意志去克服病魔的折磨的真實細節。每一個鏡頭,每一個畫面都包含著創作者的思想,但是他沒有說,沒有直白地表現。
由此可見,拍攝紀錄片,創作者的主體意識要盡量地淡化,盡量地回避,主觀思想不能太直白,要有意識地遮隱掩藏。唯有如此,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電視紀錄片供大家欣賞。
[1]高鑫.電視紀實作品創作[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