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君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
湖北民工電影的探討與發展
陳文君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
本文從電影學的角度研究湖北民工形象呈現與構建問題,深入理解湖北民工在社會轉型下的生存狀態與現代影視傳媒的關系。通過分析民工在地域性差別因素下的不同表現,以及思考民工電影中的紀實美學與現實之間的辯證關系,來探討民工形象呈現中的問題,為電影紀實美學與民工形象呈現的適度融合提供理論依據?;诖?,本文以《三峽好人》以及《萬箭穿心》(2012)為例,研究湖北民工形象呈現的特點,深入思考地緣政治、地域文化差異和民工生存狀態之間的關系,以及湖北民工形象在電影中的藝術呈現與他們現實生活狀態之間的關系。
湖北民工;形象;呈現;社會轉型;地緣政治
從研究現狀上來看,國外對以湖北民工為題材的電影作品的研究相對薄弱,針對性不足[1]。國外學者的研究僅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女性農民工為主體,從女性視角觀察底層社會中的男權藩籬。德國電影理論批評家海德格爾以中國民工電影為載體,分析和思考女性在男權社會下尋求自我主體性時遇到的問題[2]。二是由英國BBC出品的紀錄片《鬼佬》為代表,反映中國民工偷渡海外,以打黑工為生計的生活狀態。研究了在異質文化影響下,海外底層華人民工的文化缺失和文化危機問題[3]。
國內學者研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運用內容分析法和量化分析法對有關民工題材的電影進行數據統計。張鵬、王超的文章統計了民工電影的建構標準,包括故事類型(春運返鄉、就業創業、愛情家庭和討薪維權等)、形象定位(受害者、救助者等)、從業狀態(煤礦工人、建筑工人等)和人物性格(樂觀和熱情、無知和愚昧等)[4]。二是研究了民工電影的歷史分期和創作主體的演變。陸紹陽和戴錦華分析了不同時代背景和民工題材電影的起落之間的關系,將中國民工電影分為萌芽、低回、振興和繁盛四個階段。三是對民工題材電影各時期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特點進行了梳理。周星、謝建設、陶東風等人將民工電影在不同時期展現出的紀實美學、戲劇性影像語言和商業元素融入的特點等進行了比較和思考[5]。
綜觀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說中國民工電影研究依然存在不足。一是對民工電影中的地緣政治問題研究不足。研究者多關注時代背景的差異和城鄉二元體制,忽略了不同地域的民工電影中故事和形象構建的差異。例如:湖北宜昌在建立三峽大壩時期,三峽工程對當地民工和底層百姓生存狀態的改變和影響等,在研究中往往被忽略。本文將以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為例來補充這方面的不足。二是對電影中民工形象呈現的研究比較籠統,對民工的價值取向、文化意識形態等問題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本文研究王競的《萬箭穿心》是彌補這些不足的重要參考。三是對民工電影中用現實主義紀實美學手法構建出的民工形象和民工現實生存狀態之間的差別缺乏研究和理論思考。
在研究影視作品中湖北民工形象藝術呈現特點時,可以歸納和分析《三峽好人》《萬箭穿心》等影視作品中湖北民工形象呈現的特點,進一步思考其呈現的影像美學方式和拍攝手法。具體而言,可以分析影視作品中湖北民工的人物外觀,影視作品中湖北民工的性格特點以及影視作品中湖北民工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意識形態。以《三峽好人》為例,通過深入思考民工電影美學呈現與他們現實生活狀態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電影紀實美學和現實社會中民工生存狀態之間的關系并不矛盾,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用符合電影美學的方式提煉和表達,以達到向觀眾揭示民工內心世界的目的,這是一種相輔相成、融合互動的關系。
除此之外,還應考慮地緣政治對影視作品中湖北民工的生存遭遇的影響,考慮的因素可以是:生活地點的變遷、謀生方式的改變、價值觀念的轉變以及人物命運的轉折。民工形象在影視作品中的呈現具有地域性差異,以湖北為例,《三峽好人》和《萬箭穿心》中的主角形象具有地緣政治美學特征。研究湖北民工電影對中國電影業的健康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影響。一方面對有關民工題材的影視劇的創作具有參考價值,另一方面,對湖北省地方文化的傳播,以及呼吁社會對底層百姓生活的關注都有促進作用。
第一,電影文本分析法,即對湖北省這一地理區域內的民工題材影視劇進行收集整理和特點分析。除了將所有相關影視劇納入考察范圍之外,還需翻閱多種相關文獻,盡可能全面而有深度地研究資料。在影視劇方面,以《三峽好人》和《萬箭穿心》這兩部影響力較大的電影為考察核心的基礎上,盡可能搜集和觀摩其他相關影視劇;在文獻整理方面,從兩方面進行收集,一方面是與影視劇相關的資料,包括演職員訪談;另一方面是相關的電影評論等。
第二,比較分析法。比較以相同時代背景下不同地域的影視作品中民工影像、生存狀態和人物命運的差異,歸納和提煉出湖北民工特有的形象呈現特點。
第三,采訪調查法。設計兩套問卷,一套針對影片主要觀影人群,另一套針對相關影視節目制作者,兩套問卷的共同設計原則是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考察文本本身,為進一步研究做準備。然后,整合前一階段的成果,包括影視劇資料,文獻資料和問卷調查資料,盡可能對湖北省境內民工題材影視劇有多維度的認知,從中提煉地方特色和普世價值。
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提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研究民工電影對中國抵制低俗的商業娛樂影視作品有積極促進作用,同時對探討如何創作出飽滿現實情感的民工影視作品也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除此之外,發展民工電影對觀眾審美價值取向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還能使社會關注底層人民生活。從電影傳播學的視角,以《三峽好人》《萬箭穿心》為主要范例,按照由現象到理論、由理論到實踐的研究思路,以分析電影中湖北民工影像為基礎,思考電影故事類型、拍攝手法、時代背景、地理位置和民工形象呈現的關系。然后在實地考察和資料考察的基礎上,分析研究電影中民工形象的現實主義美學呈現與實際之間的差別與統一。最后,通過深入研究,揭示其中的現實意義和對民工電影創作的借鑒價值,在此基礎上才能找到湖北民工電影形象的最佳呈現方式以及湖北民工電影在當代影壇的發展策略。
[1]張鵬.農民工形象再現與傳媒建構[D].蘇州:蘇州大學,2006.
[2]戴錦華.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1950-2004)[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隋曉明.中國民工調查[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5]李強.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湖北省教育廳社科青年項目立項成果,項目名稱:當代電影中湖北民工形象研究,項目編號:16Q226。
陳文君(1989-),男,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影視傳播。
湖北文理學院人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學科群立項成果,項目名稱:當代電影中的湖北民工形象研究,項目編號:2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