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涵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部電視學院)
淺議中國真人秀節目國外版權的引進與創新
王小涵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部電視學院)
2013年從韓國引進版權的《爸爸去哪兒》打響中國“現象級”真人秀的第一槍,從此掀起了海外引進版權真人秀的浪潮,大型真人秀節目在中國電視熒屏上大放異彩,卻鮮少是中國原創。為此很多學者專家痛批中國真人秀節目不作為,然而筆者卻認為應該用更理性的態度來認識中國真人秀的版權引進模式,引進是創新的一個過程。
真人秀;版權;引進;創新
在中國電視熒幕上的多元化真人秀節目卻鮮少是中國原創,大部分都是海外成功真人秀節目是通過購買版權引進的,有些節目已成為現象級的真人秀節目,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及《奔跑吧兄弟》,均為國外版權引進范本。近來,國內真人秀對海外節目的版權引進速度明顯加快,各衛視新開的真人秀節目基本上都是版權引進后制作的節目,如江蘇衛視的《我們相愛吧》和《世界青年說》、東方衛視《花樣姐姐》、湖南衛視的《真正男子漢》等。甚至韓國MBC電視臺于2015年4月5日開播的新節目《蒙面歌王》,也被江蘇衛視迅速購買并于2015年7月19日起上星播出。正是這種中國真人秀節目的大地上開遍了別國之花的現象,引起了一些電視學界業界以及關注電視業的人們的不滿,一些人甚至認為“中國原創真人秀已死”。
然而,中國原創真人秀會因為引進海外版權而變得毫無生機嗎?人們應該用更理性的態度來認識中國真人秀的版權引進模式。
海外引進真人秀節目在中國的熱播,分流了國內原有節目的觀眾,促使原有節目精益求精以維持收視。以湖南衛視王牌節目《天天向上》為例,這個以介紹中華文明禮儀和道德之美為初衷的節目,在激烈的收視競爭中,不斷地改進對文明禮儀的介紹形式,從邀請名家講解到精心策劃小品劇,從邀請偶像明星到升級舞美,直到如今與湖南衛視大型季播真人秀捆綁,打造晚間節目帶。可見,國內原有節目為了對抗海外版權引入節目所帶來的收視沖擊,正在全方位使用多元化的手段來提升節目質量,以期成為中國電視節目中的長期屹立的“不老松”。這種海外引進真人秀節目為原有節目帶來的危機感是拉升原有節目質量的永動機。
中國對海外真人秀版權的引進,并非是原封不動的引進,而是根據中國具體的國情和實際情況對原版節目進行了符合我國倫理道德和風土人情的本土化改造。中國的電視觀眾具有愛聽故事的習慣,因而相比較原版,《中國好聲音》在節目的呈現上增加了對選手背后故事的挖掘?!段沂歉枋帧芬哺鶕袊枋州^韓國個人歌手較多的情況,對韓國原版的賽制進行了符合我國歌唱界生態的改變,增加了踢館賽和復活賽?!栋职秩ツ膬骸芬矊⒚看纬鲂械臅r間由兩天一夜改為三天兩夜。其實,對節目的本土化改造,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是一種在引進基礎上的創新。
對真人秀原版節目的本土化創新不僅更加符合我國觀眾的收視習慣,同時也有可能反哺原版節目,好的創意同樣會被版權國借鑒?!侗寂馨尚值堋返谝患镜诙谝詯矍闉橹骶€的神秘之水就被韓國版權方認可,移植到了韓國原版節目“running man”中。盡管對原版節目的反哺現象并沒有大規模的出現,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真人秀創新的能量正在聚集。
中國之所以大肆引進海外的真人秀節目,是因為中國電視媒體在真人秀,特別是戶外真人秀的制作上沒有成熟的團隊和體系。通過這幾年的版權引進,中國的電視創作團隊在模仿中學習和摸索,在對引進節目的制作中積累了做真人秀節目的經驗,在本土化改造中激發靈感,探索出了一些真人秀節目的創作規律,原創了一批頗具中國特色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以中國漢字文化為特色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文化類真人秀,以中國戲曲文化為特色的《叮咯嚨咚嗆》,以中國的學生教育為特色的《一年級》,以尋找優秀唱作人為特色的《中國好歌曲》等節目都是近年中國本土原創的電視真人秀節目。這些原創的真人秀節目中,《中國好歌曲》和《一年級》這兩檔節目的版權分別輸出到英國和韓國。通過對引進真人秀節目制作方法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我國不僅創作了屬于自己的成功的原創節目,而且遠銷海外,為中國原創真人秀節目正名。
因此,我國不應盲目地排斥版權引進的真人秀節目。海外引進的真人秀節目都是在版權國或其他國家接受過市場檢驗的節目,它的成功經驗值得學習。但同時,中國的真人秀節目也要謹防過度依賴海外引進模式,為了追求短期的收視而放棄原創模式的開發。而引進則是學習模仿的第一步,邁出這第一步,才能繼續前進,才能突破和創新。
目前,中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正處于飛速發展的時期,近幾年內,還會有大量國外引進版權的電視真人秀節目活躍在我國的電視熒幕上。對中國原創真人秀節目持悲觀態度的人也不必沮喪,因為引進是創新的一個過程,而所謂過程必然要經歷一段漫長的時間。長風破浪會有時,期待中國原創真人秀節目能推陳出新,不斷發展。
[1]宋維山,王志東,鄭輯娟.真人秀節目《合伙中國人》成功的啟示[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