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祎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非你莫屬》的爭議分析
張 祎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天津衛視《非你莫屬》由于“海歸女”劉俐俐事件及“暈倒哥”郭杰事件后迅速被卷入輿論爭議的漩渦中,其中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主持人的言辭、主持風格及節目的整體設計上。本文對爭議進行了一定的梳理,并試圖運用波特方格中的事實、價值、原則、忠誠四個關鍵因素,對上述爭議中存在的新聞倫理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節目應該從其節目立場入手,搞清楚節目服務于誰,對其他節目元素進行調整,使節目在爭議中獲得成長。
主持人;新聞倫理;立場選擇
《非你莫屬》在經歷了“海歸女”劉俐俐事件及“暈倒哥”郭杰事件后被迅速地推向風口浪尖,之后在李開復公開號召抵制的過程中《非你莫屬》再一次卷入爭議的中心。作為國內首創的另類大型職場招聘真人秀節目《非你莫屬》,直指全球的熱點和難題,將節目定位為“為求職者探索解決之道”,這是一個值得期許,且充滿了社會責任感的定位,但為什么會引起這么大的爭議,本文試圖將爭論進行梳理,以期有所收獲。
作為真人秀節目,主持人就是其靈魂所在,主持人的風格決定著節目的風格,甚至主持人的性格對其節目也有很大的影響。張紹剛,作為央視多檔社會類節目當家主持,其主持能力毋庸置疑,但在《非你莫屬》中,張紹剛也是爭議中的焦點之一。
爭議點1:“張紹剛太刻薄”。這主要體現在他與應聘者之間的交鋒上,如劉俐俐在應聘中張紹剛的言辭就很不客氣“兇狠、蔑視、恨、狂浪”這是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詞匯,確實有欠妥當。此外,張紹剛在主持節目中對應聘者有著明顯的好惡傾向,且他的好惡信息會毫不掩飾地傳遞給Boss團。
爭議點2: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在“暈倒哥”郭杰事件中當郭杰暈倒時,張紹剛的反映是“你是在表演嗎”,突發事件的出現并未停止質疑的眼光。
一般來說,真人秀節目中的主持人被簡單地要求成為減震器與粘合劑。主持人的風格決定這節目的風格,所以節目的成功必須要有主持人各人特色的彰顯。既然張紹剛是節目主持人,《非你莫屬》就應該接受其自身獨特的風格。其次,對于應聘者其自身存在劣勢、問題甚至謊言,其自身是不會主動提及,甚至不被求職者自己所認知,此時就很需要發揮主持人的功力。剛開始的《非你莫屬》設有一環節叫“別對我說謊”,但后來被取締,而隨之出現的是張紹剛的犀利言辭,這引起了極大爭議。從這個角度看來,那些看似有些過激的言辭是不應該被非議的。
不可否認,張紹剛有一些過激的言辭與質疑,且在有些時候解讀得很到位,但直率地表明事實與將侮辱傷害最小化之間是否有可接受的中心地帶可探尋?這極大地考驗著主持人張紹剛在節目主持過程中如何拿捏呈現真實的求職者與保護他人尊嚴之間的度。真人秀節目《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中有一句話,對于這個“度”有一個主觀的論述:“什么叫控制力,我說不好,舞臺給了主持人天然的話語優勢,所以尤其要不斷審視自己的表現。我希望做到的狀態是:寬容而不喪失原則,犀利而不失于武斷,尖銳而不刻薄,輕松而非輕薄,率性而不是耍流氓。”
《非你莫屬》在爭論中有一優點是被褒揚的就是“不煽情”,不利用求職者背后的故事性博同情、博收視率。這點體現出了節目頗高的節目格調與節目品味。但在“暈倒哥”郭杰事件中張紹剛的表現卻是質疑精神過頭而人文關懷不足。作為大眾媒體其媒介倫理標準應該與普通大眾倫理相一致,人文關懷不應該被質疑所完全壓倒。
2.1 節目環節設計
節目播送至今,成熟的節目環節有“自我介紹”“天生我有才”“談錢不傷感情”三個環節。《非你莫屬》節目時長77分鐘,每期有4位求職者,平均下來每位求職者的時間只有大概19分鐘左右,時間不多。所以爭議點開始出現,那么短的時間能讓求職者充分展現自我的能力與水平嗎?
2.2 求職者的選擇
每期能進行求職的人數相較于求職大軍,只能稱為鳳毛麟角,所以求職者的選擇也考驗節目組的智慧。在爭議中有兩種觀點:第一,求職者的選擇應該考慮到其代表性于差異性,就是既對求職大軍的整體情況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求職者自己的特征和個性;第二,節目應該有清晰的受眾定位,故對“高端求職者”與“低端求職者”就應有所取舍。
2.3 心理咨詢師、職場規劃師、第二現場主持人
上述三種角色表面上看來是節目的點綴,其實深究下去,卻是主持人重要的輔助與補充,他們與主持人的配合很重要。
2.4 Boss團的選擇
Boss團備受爭議的地方在于流動性差,所提供的崗位不具有多樣性,相對于求職者的需求來說過于單一。有些Boss有作秀,做廣告之嫌,并且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
《非你莫屬》的立場選擇,是解決上述爭議的根本所在,并且立場的選擇意味著節目服務對象是誰,同時決定著《非你莫屬》對于社會的價值與意義。
天津衛視資料顯示,《非你莫屬》應該是成為一個“平臺”,提供一個讓求職者于公司管理層接觸的機會的平臺,節目氛圍的營造也應該是逼近于真實的求職現場。
第一,節目主持人張紹剛的功能可能更多地偏向于牽引的功能,對于自己“好、惡”的展現應該有所收斂。給求職者提供一個輕松自如的發揮空間,對求職者優劣的鑒定應該交給Boss團。
第二,節目環節的設計,由于時長限制,每個求職者所占有的時間資源不多,所以在節目的環節的設計上或主持人的問答上應該傾向于展示其工作經驗與工作能力。其中,“談起不傷感情”這一環節的設計就很有利于求職者展現自己的工作能力,從而與老板進行“議價”。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節目的服務意識值得保留與贊揚。
第三,求職者的挑選。選擇怎么樣的求職者進入到《非你莫屬》的平臺也是節目定位與立場的展示。在應聘者選擇是依據代表性與差異性兼顧的標準,還是“高端求職者”“低端求職者”的標準,這對看似矛盾的標準,其實有其本質上的相似性,《非你莫屬》應定位于求職大軍,并抓住求職大軍的主力軍,展示其特征和現狀。不過這依賴于對求職大軍做出科學的掌控與精心的節目策劃。
第四,心理咨詢師、職場規劃師、第二現場主持人與主持人間的關系是配合,不是附和。固應該有客觀冷靜的思考,對主持人的觀點有支持、有反對、有補充。他們與主持人的點評應該多面立體,盡最大可能使讓節目做到客觀公正。
第五,對Boss團的選擇最能體現節目的立場所在。Boss團出現在《非你莫屬》中必然會給自身企業帶來廣告效益,同時給欄目組帶來廣告收益,如58同城的廣告注入。但《非你莫屬》是定位于服務求職者,應該強化這種服務意識,并且強調服務對象。應該多元化職位的供給,同時創造條件、氛圍,讓求職者與Boss團平等對話。
《非你莫屬》致力于“為求職者探索解決之道”,為求職者服務,傳遞真實的職場信息,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期許的定位,能夠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若能做到傳遞職場信息,并傳輸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對求職者、或收看觀眾的職業生涯和人生規劃有所啟發,這將是《非你莫屬》最大的價值與意義。
[1]蔡尚偉.《非你莫屬》該抵制么[J].北京科技報,2012(6).
[2]黃鑫磊.電視求職類真人秀節目的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2(4).
[3]黎妮曉宇.求職類真人秀節目的價值取向論析[J].觀察思考,2012(7).
[4]苗紅果.《非你莫屬》熱播探析[J].新聞傳播,2012(5).
[5]聶艷艷,由職場真人秀看此類節目社會屬性的回歸:以《非你莫屬》節目為例[J].新聞世界,2011(9).
[6]張玲.當求職淪為一場相親秀----反思當下中國電視職場類真人秀節目[J].當代電視,2012(1).
張祎(1987-)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聞采編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