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卓
我曾是一名憤青。
回想高二時,我每天都和不愛學習的同學一起抱怨學校不人性化,抱怨自己每天過得是多么的壓抑。我們每天都在鬧,每天都在嘲笑那些不懂娛樂的“書呆子”,覺得我們的青春年華不應該浪費在高壓的環境中。
不要讓“忙里偷閑”成為習慣
當藐視別人的努力、抱怨外部環境成為我們的習慣,各種“忙里偷閑”的行為都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就連抄作業都有了借口。我第一次抄作業是因為忘了做,擔心來不及交,慌亂之中我毫不猶豫地拿起了同桌的作業本。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我總是以作業多、學習累為理由,把作業留到第二天,第二天又來不及做,于是,抄作業成了我無法避免的事情。
這樣的行為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我退步到全班倒數第十名!
當我慌亂地想惡補落下的課程時,才發現試卷上的題沒幾道是我會做的,錯題本上的解題過程沒幾個是我看得懂的。
我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摘下高傲的面具,我才發現我之前的抱怨只不過是為了逃避學習的壓力,幼稚的行為背后是我不愿意承認自己懦弱。我偷懶是因為我逃避,我不屑他人是因為我嫉妒。當我真正明白過來時,我才發現自己是那么的可笑。
高一時,我也是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好學生,上課時專注地聽課,仿佛萌生一點開小差的念頭就是罪惡;課后及時復習,每天放學都堅持留下來看書;忙碌的不只是白天,我曾經做過最瘋狂的事便是凌晨四點半起床,在廁所里打著手電筒看書、記單詞——我總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無奈能力有限。
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人若用拼死的心態來學習,往往是以失敗告終的。學習生活的乏味,拼死模式的疲憊,成績提不高的困窘,種種因素加起來催生了像我這樣的憤青們。
憤青好當,那黑馬呢?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我從自己的困境中掙扎著跳出來時,才發現世上所有的抱怨都是無力的。
面對高壓的環境,我漸漸減少了抱怨,試著去接受它,適應它。為了不使自己太累,我拋棄了高一時的瘋狂學習法,根據生物鐘來安排自己的作息。我不再只是“心動而不行動”,不再把每天的作業留到第二天,逼著自己過好每一天。
高三的時候,我的成績一直不見起色,我以為自己已經無法實現高一時候許下的要考上名牌大學的愿望了。我心想著,即便是考個普通的一本學校也算對得起自己了,畢竟逃避了那么久,再彌補起來已經很吃力。但當我在炎熱的九月踏入“985工程”大學的校門時,我才深刻地感受到堅持帶給我的改變是巨大的。
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抱怨,因為可以張口就來。高考并不可怕,我們的抱怨、逃避只不過是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落后的現實罷了。把艱辛的勞作看作生命的必然吧,即使沒有收獲的希望,也要心平氣和地繼續努力,并對過去的自己說:“憤青,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