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抓手
□ 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長 鹿心社

省長鹿心社(左二)在吉安縣調研精準扶貧工作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共享發展理念,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理論體系,為欠發達地區推進扶貧攻堅、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遵循。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貧困地區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扶貧工作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扶貧工作規律,在新形勢、新條件下開創扶貧工作新局面。
從發展階段來看,扶貧開發由解決溫飽問題轉到加快脫貧致富的階段。貧窮是社會的傷疤,減貧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國范圍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實施了一大批扶貧工程和扶貧項目,我國有6億多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為人類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扶貧開發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扶貧開發已由解決溫飽問題,轉向加快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
從發展時期來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通過30多年的扶貧開發,我國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面貌顯著變化。剩余的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的成本更高、難度更大。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標準為2800元。按照這個標準,2014年末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每年需要減貧1000萬人。完成這一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十三五”時期是扶貧工作的攻堅期。
從發展區域來看,革命老區仍然是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江西是革命老區,貧困人口數量大、貧困程度深。截至2014年,全省仍有276萬貧困人口;25個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7.5%。貧困地區條件差、發展難度大。現有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環境差、發展水平低的深山區、庫區、湖區,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影響致貧因素多、返貧壓力大,既有富民產業發展滯后的問題,也有防災抗災能力弱的問題。特別是因病、因災致貧的問題突出,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患長期慢性病、大病人員和殘疾人占31%。加快老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繁重艱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必須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精準扶貧理論,是對我們黨的共同富裕理論的發展和延伸,開創了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利于集中各類資源,聚焦扶貧對象,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確保幫到點上、扶到根上,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真正脫貧致富奔小康。
推進精準扶貧,前提是思維認知精準。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只有思想認識到位,才能找準工作定位。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精準扶貧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把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推動扶貧開發工作由粗放式、分散式、單一式向集約化、精準化、整體化轉變,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提高扶貧開發的成效。
推進精準扶貧,基礎是對象識別精準。扶貧不是普惠性社會福利,而是補齊全面小康“短板”的重大舉措,必須做到精準識別、有的放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要 “真扶貧、扶真貧”,把握貧困動態變化,講求針對性,使投入的錢真正讓貧困戶受益。只有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才能真正摸清貧困底數,找準致貧原因,為定點“滴灌”打下基礎,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必須按照“嚴格對象標準、規范識別程序、堅持公平公正、直接到戶到人”的原則,全面準確掌握貧困人口的規模、分布以及居住條件、就業渠道、收入來源、致貧因素等情況,建立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機制,確保扶貧資源向貧困對象集中,使“真貧困者”和“返貧困者”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扶持和幫助。

會昌縣西江鎮灣星村大棚水果基地
推進精準扶貧,關鍵是幫扶措施精準。推進精準扶貧,要瞄準目標人群,找準致貧癥結,對癥下藥,精準施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根據貧困的類型和原因、發展的資源和條件,科學制定扶貧開發方案,提高扶貧措施的精準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注重整體聯動,實施區域性扶貧開發,著重解決制約發展的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又要突出扶貧重點,加強對特困戶的點對點幫扶,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扶貧措施”,不斷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使他們增強獲得感、得到真實惠。
推進精準扶貧,重點是項目安排精準。項目建設是扶貧開發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如果把扶貧作為“形象工程”,實施一些華而不實的扶貧項目,勢必會產生巨額的“扶貧債務”,留下扶貧“后遺癥”。在扶貧項目策劃時,要多到貧困地區了解民意,傾聽貧困群眾心聲,真正把貧困地區迫切需要、貧困群眾熱切期盼的項目納入扶貧范圍,讓扶貧項目成為貧困地區發展、貧困群眾脫貧的動力之源、致富之源。
推進精準扶貧,保障是考核管理精準。考核既是“風向標”,也是“指揮棒”。精準的扶貧考評體系,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扶貧工作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困地區要把提高扶貧對象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我們實施精準考核評估,必須充分運用統計監測、扶貧信息數據系統,著重突出扶貧成效,合理設置考核指標和權重,建立健全精準扶貧考核問效機制。嚴格規范考核程序和方式,辯證分析貧困地區的主觀努力和客觀條件、當前工作和長遠影響,把工作重點和各類資源放在減少貧困人口數量、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上,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十三五”時期的重點任務。江西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要求,按照“摸清底數、區分類型、找準問題、分類施策”的思路,堅持治標與治本結合、“輸血”與“造血”并舉,開發扶貧與保障扶貧兩輪驅動、區域發展與精準扶貧統籌推進,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爭到2018年,通過產業發展、移民搬遷、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最低保障標準等措施,基本消除絕對貧困;2019-2020年,進一步鞏固發展扶貧攻堅成果,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共進小康。

金溪縣瑯琚鎮厚山村貧困戶養羊致富
打好產業扶貧攻堅戰。立足貧困地區的特色和優勢,大力扶持貧困村和貧困戶發展產業、就業創業,實施精準產業扶貧,不斷增強“造血”功能。支持貧困地區根據本地自然資源、生產條件和產業基礎情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找準富民產業。積極培育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組織,提高貧困群眾的產業參與度和受益度,實現資金、技術、生產、加工、銷售等互助合作。建立企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完善“公司+基地+貧困戶”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堅持“以企帶村、以村帶社、以大戶帶貧困戶”,讓貧困群眾更好地參與產業發展、更多地受益產業發展。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經營收入。加強貧困人口致富技能培訓,力爭每個有條件的貧困家庭勞動力都能掌握一項以上就業創業技能,增強就地發展產業、進城進園就業、自我發展創業的能力。
打好保障扶貧攻堅戰。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兜底功能,統籌實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教育救助、受災人員救助等各項救助制度,實施精準保障扶貧。強化對喪失勞動能力處于重度貧困農戶的重點保障,逐步提高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和農村五保戶供養標準。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開展大病醫療商業保險,構筑基本醫保、大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大病救治等多道防線,減輕貧困群眾醫療負擔,降低因病致貧風險。落實教育救助政策,健全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支持貧困戶子女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就讀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校,保證貧困家庭孩子上得起學,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現象代際傳遞。對遭遇突發事故、重大疾病的貧困家庭或個人,通過發放臨時救助金、生活必需品等方式,解決生活難題,編密織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安全網。
打好安居扶貧攻堅戰。統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幫助扶貧對象建設美好家園、縮小發展差距、共享小康成果,實施精準改善條件扶貧。有序實施扶貧移民搬遷,對交通偏遠、不宜居住的貧困村和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貧困群眾,科學制定搬遷計劃,按照整體搬出、集中安置為主的原則,采取就近搬遷安置、跨區域安置等多種模式實施移民搬遷。推進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培育產業發展,確保搬遷群眾生活有保障、致富有門路。對無需搬遷但基礎條件較差的貧困村,結合新農村建設,抓好村莊整治,優化村容村貌,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升級農村公路和農村電網,提高農村通信網絡覆蓋水平。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強貧困地區公共衛生、就業救助、社會管理等政策體系及設施建設,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原載《求是》2015年第24期)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