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的引路人
——記南昌市灣里區招賢鎮招賢村黨支部書記李文華
□ 本刊記者 上官濤 邵猷芬 文/圖

李文華對花卉苗木“情有獨鐘”
2 0年前,對偏居一隅的灣里區招賢村的村民來說,“小康”、“富裕”這樣的字眼遙遠而陌生,守著幾畝薄田能求個溫飽就很知足了。20年后的今天,當他們住上設計新穎的別墅時,當他們開著豪華汽車像城里人一樣在大街小巷奔跑時,他們知道,曾經遙遠的小康夢已變成活生生的現實。據了解,2015年,招賢村總產值已達2.5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8萬元,比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兩倍還多。招賢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首富村”。談起眼前的一切,村民們會無一例外地提起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村支書李文華。正是這個憨厚樸實的漢子,帶領大家做起了小康夢,鋪就了小康路,邁開了小康步。
1969年出生的李文華高中畢業后沒有和其他同齡人一樣出外打工,而是白手起家選擇了在本鄉本土尋求發展。上世紀90年代初,面對滾滾商業浪潮的沖擊,李文華也悄悄做起了自己的小康夢。他抓住機遇,向信用社貸款承包村里的130畝荒山,搞起了果業開發,通過科學管理,取得了可觀效益。
招賢村地處南昌市西北郊,梅嶺國家級風景區南麓,有著近鄰城區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山區資源優勢。1995年春,李文華將這一優勢與城市綠化的市場需求相結合,大力發展花卉苗木,養殖瘦肉型豬,搞起了立體種養。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擁有了一個1200多畝的花—豬—果—魚立體型農業產業生態園。
隨著事業的發展和壯大,2004年,李文華的第一家企業——江西淦鑫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也應運而生,公司以農村種養業為基礎,集苗木種植、園林建設、農家特色休閑等為一體,由于李文華善管理、懂技術,公司很快在南昌及省內外打開市場,成為省級、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自己是富起來了,可四鄉八鄰卻依然貧困。李文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摒棄了“藝不外傳”的傳統,把自己積累的寶貴經驗手把手地傳給鄉親們。在李文華的幫助和帶動下,招賢村出現了“家家種花木、戶戶養豬忙”的喜人景象。
隨著灣里區綠色發展理念的確立,花卉苗木產業呈現出日漸上升的發展勢頭,2005年以高票當選為村支書的李文華順勢而為,決定帶領全村把發展的重點瞄準在花卉苗木上。為進一步拓展花卉苗木的發展空間,李文華積極地組織幾戶苗木大戶和花木經紀人,組建了招賢園林花木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通過為村民提供技術、信息和銷售等服務,很快贏得了村民的信任,會員由幾個人發展到300多人。
面對城鎮化腳步的加快,招賢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如何面對“失地而不失業”的難題?經周密考察,他果斷組織村民在進賢縣衙前鄉租賃山地,在永修發展新苗木基地,順利實現了花卉苗木產業異地轉移,從而進一步做大做強了苗木產業。
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招賢村在李文華的帶領下,“家家種花木,戶戶搞盆景”, 全村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已達13000余畝,品種也由幾個發展到各類盆景、大樹樁、香樟等300多個,并已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一村一品”花木專業村的發展模式,花卉苗木已成為招賢村叫得響的品牌。
當記者一行來到苗木基地時,冬日里的苗木依然生機勃勃,一朵朵盛開的紅茶花嬌艷欲滴,一盆盆盆景姿態優美、意境幽遠,村民們無限感慨地說:是我們的李書記,帶我們選準了路,種上了“搖錢樹”,讓我們大膽做起了小康夢!
隨著時間的一天天推移,村民們富起來了,日子好起來了。但富起來的招賢村如何進一步發展?靠著單一的花卉苗木,招賢村還能走多遠?在城鎮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如何帶領鄉親們走出一條新路?這是擺在村支書李文華面前的又一大難題。穿梭在日新月異、高樓林立的南昌紅谷灘新區,李文華敏銳地察覺到建筑業、旅游業蘊含的巨大商機。他和村干部商量,決定搶抓機遇,改變村級經濟單一的農業發展模式,向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形成多元化、城郊型經濟發展模式。
2008年,憑著自辦企業積累的創業經驗,李文華采取村集體控股,村民自愿入股募集股金,成立了招賢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混凝土攪拌站。他大力引進優秀人才,通過“師徒”教學模式,培養出了本村許多技術工。通過助理實習的方式,培養公司領導管理型人才和中層管理干部共20多名,企業發展呈現出良好的勢頭,經濟效益顯著。至2015年9月,公司累計已生產約260萬方混凝土,上繳各類稅收5000多萬元。公司先后評為了市級先進企業、文明單位和誠信單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南昌市混凝土行業的骨干企業。

國際化的室內卡丁車館
為進一步拓展招賢的經濟發展空間,深挖旅游業的發展潛力,2015年8月,招賢村又引進了江西首家卡丁車館——禹港國際卡丁車館。該項目投資約2.3億,占地180畝,分室內場館、室外場館和汽車特色酒店、汽車運動相關產業鏈等四部分,擬打造成以汽車文化為主題概念的主題公園。其中室內場館11000平米,室外場地60000平米,全部項目建成后有權舉辦世界級大賽及全國大獎賽。此項目的建成不僅將進一步促進招賢村旅游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在李文華的帶領下,招賢村已邁開了與國際接軌的有力步伐。
站在極具現代感的卡丁車館,看著遠處“禹港國際賽車公園”幾個大字,聞著一陣陣飄過的咖啡香味,幾個朝氣蓬勃的年青人正坐在卡丁車上,起步——拐道——奔跑,興致勃勃地體驗著極速帶來的快感……看著眼前的一切,記者突然悟到:李書記帶領下的招賢村,不正像在小康道上急速飛馳的卡丁車嗎?
“胖胖的李書記笑起來起來像個佛!”這是記者對他的第一印象。確實,李文華從小就有一副菩薩心腸,“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這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總是竭盡所能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村民。“有困難,找文華”,已成為村民們的口頭禪。
村民張依貴過去成天游手好閑,還時不時地惹是生非,村民不客氣地送了他一個諢名——張“羅漢”。為感化張依貴,李文華多次上門,苦口婆心地進行勸說,并借給他1萬元作為啟動資金,親自指導他在地里種苗木,在庭院里培植盆景。還交好學費送他到省林科所培訓,讓張依貴學得一門盆景修剪的好手藝。現在,張依貴靠種花卉苗木年收入已超過2萬元,不僅過上了富裕的生活,而且因為有修剪盆景的好把式,村民們都上門來拜他為師,成為遠近聞名的“張師傅”了。
去年的一天,村民李用保不幸車禍遇難,留下了一個半癡呆的妻子和三個年幼的孩子,這讓李文華心痛不已。他跑上跑下,為孤兒寡母爭取撫恤金,辦理農村低保。在妥善安頓好這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后,李文華又安排兩個已到入學年齡的孩子去村辦學校讀書,并主動承擔了他們的學雜費。村里人看到這家大小被李文華照料得妥妥當當,都由衷地說:“幸虧有了個好書記,不然用保撇下這娘四個,還真不知道怎么活哦!”
在盡心盡力幫助每一個弱勢村民的同時,作為村書記的李文華,想得更為長遠。為了讓招賢村的百姓得到更好的民生保障,2012年決定由村委會負擔農民醫療報銷額外30%的醫療費;2013年全區征地養老保險政策出臺,李文華又提議由村委會幫助交付所有村民的征地養老保險中個人一次性交費費用;李文華特別注重培養孩子,每年都從村級財務中拿出30萬作為教育發展經費,幫助改善辦學條件,招聘優秀教師,提高教學質量。

南昌“五位一體”綜合示范第一村——招賢村
展望未來,李文華說,他正采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辦法,投資2億元,打造一個集“村莊規建、特色產業、休閑農業、生態優化和鄉風文明”五位一體的綜合示范村。可以想象,一個富裕、祥和、文明的招賢村正在向我們走來,在李書記鋪就的小康路上,村民們正豪情滿懷地邁開了鏗鏘有力的小康步伐!
在李文華的帶領下,招賢村集體先后被評為“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省“小康示范村”、“省級文明村”等。李文華個人也先后榮獲全國勞模、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標兵、全國綠色小康戶等榮譽稱號。
面對紛至沓來的種種榮譽,回望20多年的艱苦創業歷程,李文華說,其間有艱辛,有委屈,更多的是幸福。無論是當初苦口婆心地勸說村民棄稻田種苗木,還是后來勸說村民用征地所得的補償款投資入股辦企業,不理解的村民們拋下的冷言冷語曾讓他倍感委屈。常年在外奔波,妻子兒女的嗔怪也使他對家人滿懷愧疚。但今天,憑著自己一顆光明磊落、公平公正之心,看著村民們一個個富起來了,生活好起來了,真是感到由衷地幸福。
時隔多日,讓記者久久難以忘懷的是李文華在采訪時最后說的一句話: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啊,得到老百姓的認可,是我最開心的事!
那一刻,這個善良樸實、敢做敢當的漢子笑得很純真,笑得很燦爛。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