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輸血”為“造血”
——南豐以項目建設推進精準扶貧“拔窮根”
□ 朱樹群

近年來,江西省南豐縣以項目建設為主抓手,積極謀劃和高起點推進一批工業、特色農業和旅游項目建設,在扶貧中注重引進產業“引擎”,變“輸血”為“造血”,讓群眾在項目建設中受益,實現真正脫貧。
在南豐縣,依托蜜橘這一特色產業,大多數農村群眾實現了致富奔小康,但仍然有貧困戶3924戶,貧困人口10628人。
為盡快幫助困難群眾擺脫貧窮,實現到2017年年底,力爭全縣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目標,該縣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堅持“授魚不如授漁”的原則,通過“把準脈”、“開好方”等多種針對性幫扶措施,力爭幫到最需要的地方,扶到最需要的群眾,拔掉農村“窮根”,讓更多的農民致富奔小康。
加強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是農村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支點”。該縣先后規劃和啟動了基本農田水利改造、小流域綜合治理、現代漁業養殖示范區、潭湖水庫引水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去年11月開工的南豐新大橋項目,目前已澆筑樁基40根、墩柱36根,占到總工程量的35%。“大橋修好后,城東新區的交通條件將大幅度改善,對加快城鎮一體化、拉動縣域經濟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該項目負責人楊輝鋒說。
白舍鎮田東村地處偏僻,村民貧困。該縣將該村列為重點扶貧點,先后向上級部門申請了道路建設、農田改造、水利設施、產業發展等多個項目,特別是在農業開發部門的扶持下,申請項目資金350萬元對該村的800畝農田進行改造,使其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為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各項基礎設施好了,大家致富的積極性、信心也高了。”該村蔬菜種植大戶王潤才高興地說。近年來,該村新發展大棚蔬菜350畝、大棚西瓜150畝,茶樹菇年產量達300萬筒,走上了多種經營的致富路。

“現在在蔬菜基地做事,每天能掙到80多元,日子也越來越好。”日前,該縣白舍鎮李家村村民羅平蘭喜悅地告訴筆者,羅平蘭家共有五口人,60棵橘樹每年5000多元的收入就是家里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生活過得十分拮據。鎮村干部幫忙介紹,推薦她到當地一家蔬菜基地上班,負責蔬菜管理和采摘,每月可以給她帶來2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丈夫出去務工,一年下來,還有2萬多元的收入,現在羅平蘭不僅過上了穩定的生活,去年還蓋起了新房。
該縣大力創新幫扶舉措,堅持治標與治本結合,“輸血”與“造血”并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建立健全了貧困村、貧困戶電子信息檔案,分類制定脫貧計劃,爭取了幫扶資金2000多萬元,實現社會保障項目對貧困戶全覆蓋,堅持幫扶措施到村到戶,大力實施“六個一”幫扶措施,即一個村派駐一個定點幫扶工作組、制定一套幫扶方案、確定一批扶持項目、一個貧困戶制定一項幫扶措施,確定一個增收項目、落實一名幫扶人員,讓精準扶貧做到有的放矢。此外,還加快培育和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專業市場,逐步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扶持模式,使更多的群眾擺脫貧困。同時,不斷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大力推行整村扶貧計劃,改變農村落后面貌。
“感謝政府好政策,通過這幾年的扶貧,村里發生了很大變化”,白舍鎮田東村黨支部書記羅良財高興地說。該村共有10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46戶,2011年人均純收入僅為2678元,遠低于全縣平均水平。自2012年該村被列入扶貧掛點村以來,先后投入資金700多萬元,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從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特色產業入手,優化人居環境,新建了200多畝蔬菜基地,擴大了白蓮種植面積幾百畝。如今,“田成方、園成片、渠成網、樹成行”成為這個村的真實寫照,農民人均收入也迅速增加至現在的7200多元。
朱樹群,南豐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