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姿妮 (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 310000)
當代社會文化結構中的琴樂傳播
——西湖琴社個案研究
王姿妮 (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 310000)
在傳統文化不斷轉型發展過程中,古琴所代表的傳統文人文化,也逐漸放下高貴的身段,走向社會大眾。從當代琴樂社會化、大眾化過程中的諸多琴樂細節中,我們可以了解并感受到其日益鮮明的大眾化趨向及社會化屬性,琴樂社會化、大眾化與大眾文化傳播媒介的高度發達緊密聯系。本文以浙地古琴社團——“西湖琴社”為個案對象,由“大眾傳媒視野中的琴人琴家”、“琴樂傳播活動個案解析”兩個具體琴樂事例入手,逐層剖析并深入解讀其琴樂社會化過程中的文化含義,以進一步把握當代琴樂的文化定位及發展勢態。
浙地琴樂;社會化;西湖琴社;徐匡華《英雄》
2014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定位及生存勢態——浙地古琴社團考察研究”成果, 課題編號(14NDJC237YB)
自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傳統文化也逐漸卷入當前社會市場經濟機制中實現市場化、商業化轉型。在傳統文化不斷轉型發展過程中,古琴所代表的傳統文人文化,也逐漸放下高貴的身段,走向社會大眾。從當代琴樂社會化過程中的諸多琴樂細節中,我們可以了解并感受到當代琴樂日益鮮明的大眾化趨向及社會化屬性,而這種現象又必然體現在琴學實踐活動各個層面,并對其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實際上,大眾文化是一種產生于20世紀城市工業社會、消費社會的以大眾媒介為載體并且以城市大眾為對象的復制化、模式化、類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態。”1琴樂社會化、大眾化與大眾文化傳播媒介的形成與發展緊密聯系,只有在大眾媒介機制發展較為完善的情況下,借助其傳播方式和渠道,琴樂藝術相關信息才能在更大范圍內,被大眾無差別地了解和接納。讓我們進一步通過浙地古琴社團——西湖琴社的琴樂活動,分析解讀琴樂文化的大眾化、社會化運作方式,及由此帶來的全新琴樂發展勢態。
近年來,隨著古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多普通民眾借助書刊、報紙、雜志、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各種傳媒平臺,更多地認識并熟悉起了古琴音樂。傳統琴樂文化,在文化藝術傳播媒介高度發達的現代生活中,迅速被大眾接受和喜愛。大眾文化傳播媒體是當代音樂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和優良渠道,便捷、直觀、通俗是其主要特征,在其有力助推下,各類文化信息被大量灌輸到大眾生活圈,傳統文化也由此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琴家許健1961年就撰文呼吁:“關于民族古典音樂的解說比起現代作品來,困難可能更要多一些。正是因為如此才更需耍通過這個工作來推動對民族古典樂曲的研究。這也許不一定是音樂廣播的主要任務,但是從整個音樂工作來看,卻也未嘗不是很有意義的事。”2正如許健所言,憑借網絡、廣播、電視等新媒體的廣大受眾群體,電臺、電視臺一期專題欄目或新聞報道所覆蓋的觀眾,及由此產生的強烈社會效果,也許專業人士通過文論、著作、講座、演出等方式,花費多少年心力都無法與之相比。
鄭曉韻曾經對一部分青年古琴閱聽群體,就其是通過何種渠道了解并喜愛古琴,進行了社會調查,在對調查結果分析總結后,得出的結果是:“最多的是讀金庸的《笑傲江湖》,其次是讀《三國演義》,再次是《廣陵散》的傳說、第四是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第五則是看電影《英雄》 ”。3
從鄭曉韻此項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通俗文化、大眾文化的打造者——各種文化傳播媒介,成為青少年了解古琴音樂的主要方式。通過一些通俗讀物和影視作品,使大眾以輕松愉悅、自然隨意的方式接觸、了解并喜愛古琴,確實是一種最便捷有效的方法。
在談及古琴普及與推廣時,電視劇《笑傲江湖》也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很多年輕人人通過劉正風和魔教長老曲洋以琴結緣、因琴而死的情節,對古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的確在當代一些傳統歷史文化題材影視作品中,影視工作者們以專業的藝術視角和直觀的藝術形式,展現了古琴藝術的強大魅力,隨著這些影視作品的熱播,琴樂藝術魅力也日益吸引著更多民眾走近她、了解她并喜愛他。
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影片《英雄》公演,其中在“棋亭對決”一場戲中,將中國武術與古琴演奏結合得美輪美奐令人驚嘆。名家執導、巨資投入,再加上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使得這部影片公映后產生了巨大的市場效應,也使大家在影片欣賞過程中對那個武術與古琴音樂完美藝術演繹的場景迷戀至深。《英雄》及其中的盲琴師,一時間被人們津津樂道,這位盲琴師的飾演者正是西湖琴社老社長徐匡華。關于盲琴師演員的選定,還曾有過一些波折,起初導演張藝謀有意邀請中央音樂學院古琴教授李祥霆先生飾演這一角色,但被李教授以電影中的古琴表演不是真正的演奏為由拒絕了。
李祥霆認為在《英雄》中飾演盲琴師只是一種演藝活動,從而以自身藝術價值觀來看拒絕出演這個角色,是其藝術態度的展現。而同樣作為古琴演奏家,徐匡華對此事的態度則顯得更為平和與淡然。《英雄》劇組在浙江省文化部門的推薦下,找到徐匡華邀請他出演劇中盲琴師。徐老先生那時已是85歲高齡,但依然身體硬朗撫琴不輟,十分符合劇中人物形象要求。面對劇組工作人員的邀請,徐老雖也有些顧慮,但最終還是答應了,也由此投入了他垂暮之年的一次演藝活動。老先生的淡定氣度、隨和心態,使他與張藝謀導演及英雄劇組合作十分順利。
從兩位琴家對待此事的不同態度中,我們也可以窺見當代琴家對待古琴與其它藝術形式結合問題的相異觀念。李祥霆認為在劇中飾演這樣一位盲人琴師,不是真正的琴藝展示,有悖于琴家的藝術定位,甚至會有損于琴家的公眾形象,體現出當代琴家清高自持的個性和氣質。而徐匡華對待此事相對較為積極配合的態度,則體現出當代琴家自覺融入社會文化,及通過與其它藝術形式合作傳播琴樂文化的良好愿望。雖然,影片中的古琴演奏只是表演,但《英雄》劇組之所以找徐匡華這樣真正會彈琴的老琴家飾演此角色,正是看中了琴家身上無可替代的琴樂氣質。正是借助老先生多年深厚的古琴演奏功力,才使得其在飾演劇中盲人琴家時顯得氣度非凡與眾不同。
另外,影片中采用的古琴音樂,大部分是徐匡華演奏錄音經過剪輯后的合成版本,生動表演加上本人的演奏錄音配樂,也不失為其古琴人生的一次特殊展示。通過這樣一種戲劇化的演繹手法,至少使得古琴廣為人知,其產生的積極社會效應也確實值得稱道和推廣。琴家、琴人以適當方式廣泛參與到社會文化生活中,為琴樂傳承與發展開辟出一片廣袤天地。
《英雄》上映后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其后則激起了一股古琴文化熱潮,琴家徐匡華也因此“走紅”。西子湖畔弄堂里簡樸的徐家,一時間造訪者紛至沓來,一輩子平實質樸、淡泊操琴的徐老先生,霎時間成了浙地琴界焦點人物。來訪者中最多就是善于捕捉時事動態的媒體記者,自2003年起《錢江晚報》《都市快報》、浙江衛視等杭州當地新聞媒體紛紛發表了對徐匡華的采訪和報道,張瑜《浙派琴家與古琴的緣分》,陸芳《徐匡華:<英雄>中的古琴師》,劉兆福《琴心劍膽——古琴大師的<英雄>本色》,朱立毅、方益波《融入流行文化的古琴與傳統》,朱可等《徐匡華:<英雄>中的盲琴師》,陸芳《杭州古琴家與<英雄>的一段緣事》,王未《此生與琴為伴》,胡大可、陸芳《夕陽下的憂愁——西湖琴社、古琴與徐匡華》等,都是此間以《英雄》中的徐匡華為主題的相關報道材料。
除了平面媒體的報道和宣傳之外,浙江衛視熱播欄目《亞妮專訪》也于2005年8月3日播出了徐匡華專訪:《浙派古琴傳人——徐匡華》。甚至在2007年初春徐老先生辭世后,媒體記者發出的報道仍舊以其與《英雄》的琴緣為題,如陳宇浩就在今日早報發表一篇題為《英雄中那位老琴師走了》的禱文。4
通過與《英雄》的這一小段琴緣,徐匡華成了浙地琴界的明星,其時又恰逢琴界盛事——古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段《英雄》琴事,更為琴樂保護與傳承錦上添花。在諸多媒體的熱情報道及相關學術文論中,都充滿著對《英雄》引發起的琴樂社會效應的認同與贊賞,并由此產生了諸多針對當代琴樂與傳媒關系的討論與思考。借著《英雄》的東風古琴在大眾眼中的的知名度得以提升,可見傳統文化借助現代大眾傳媒方式,產生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其中也體現出通俗文化對自身文化品位的提升需求,及對傳統文化的敬仰與回歸。經濟元素和文化元素的有機融合,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共榮共生的范例。
拍完《英雄》后的幾年是徐匡華老人最開心的一段時光,慕名造訪、登門求教者絡繹不絕,由《英雄》而掀起的古琴熱最令老人欣慰。在筆者與老先生的接觸和交流中,也能深切感受到《英雄》播出之后,徐匡華知名度的提高及其中一些微妙變化。雖然,每次在與徐老交流中,能看出他本人對此事極不在意,每每提到他在影片中的“英雄”形象,他總是搖著頭淡淡地笑著說:“電影里的琴都是假的,這些都沒什么好說的……”已是耄耋之年,老人只是基于傳承和普及琴樂文化的簡單初衷,在大眾文化的裹脅下飾演了這樣一個角色。先生的生活一向淡定閑適,在此前甚至不知道張藝謀是誰,也壓根沒有期望在影片問世后能產生如此強烈的社會反響。
而與此情況略有不同的是,西湖琴社在對外宣傳與交流中,卻已將徐匡華的《英雄》形象打造成琴社的一張“名片”。在西湖琴社的醒目位置,徐匡華的《英雄》劇照赫然在目;在琴社的一些演奏會中,也常以徐匡華在《英雄》中的演出片斷為序幕吸引觀眾;在琴社承辦的一場琴箏音樂會相關媒體報道中,也以徐匡華的《英雄》演藝經歷為亮點。
顯而易見,西湖琴社在拓展琴社的社會影響力的相關琴樂活動中,十分巧妙地借助了《英雄》產生的社會效應。徐匡華在《英雄》中的古琴演繹為影片增添了光彩,同時《英雄》在流行文化、公眾文化中的席卷之勢,在影視界的斐然業績,也使徐匡華的琴樂生涯在無意中產生了巨大變化。從徐匡華與電影藝術這一次親密接觸的種種細節,可以解讀出琴樂文化與大眾文化間難以回避的交融與共生。只要是以正確合理的方式方法,抱著傳承與保護琴樂文化的良好愿望,當代琴樂生存空間還可以大大拓寬,傳統文化、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及商業文化完全可以共生共榮、和諧發展。
雖然,只是一個業余的群眾團體;但是,西湖琴社對社會文化的參與性一直以來都可圈可點,在其相關的琴樂活動中也體現出獨特的社會文化特色,其中各種大型琴樂活動尤具典型性。
以下借助西湖琴社“紀念浙派古琴大師徐元白及夫人黃雪輝女士”活動相關材料,以便于進一步深入了解琴社在琴樂活動中的社會化屬性所在。讓我們從活動舉辦單位、贊助單位、參與群體等幾個方面著眼,深入解析琴社活動的社會特性所在。
此次活動的舉辦單位主要有:軍隊下設機構(南京軍區杭州陸軍療養院)、文化主管部門(浙江省音樂家協會、浙江省文化廳、杭州市音樂家協會)、群眾團體(西湖琴社、浙江省老干部活動中心)、新聞媒體(杭州經濟之聲電臺、杭州日報、家庭教育導報)、企業(杭州揚帆廣告設計制作有限公司、香港龍音唱片制作有限公司、杭州太極茶道苑、杭州文瀾古藝家私有限公司、杭州明日計算機有限公司)。
上述參與活動的各類相關部門,在這次琴會中扮演的角色又各有不同。作為活動的主辦單位,相關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通常并不直接參與活動,但其對琴社活動的認可,則會使活動在形式上顯得更具正規性及說服力。這種活動主辦方的確定形式,在目前國內的多數文化活動中,已成為約定俗成的程式。此外,在活動籌辦時,琴社還會向有關領導送發活動請柬。這說明對琴社這種業余群眾團體而言,為了在發展過程中尋求到更可靠的行政庇護,上級領導的參與和支持非常必要,這是琴社社會身份得到更廣泛的認可的有效保障。對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行政依附及政治依托,是西湖琴社這類社會團體,在組建和發展過程中難以擺脫的一個范式。由此,也說明當代古琴社團雖然本質上來講是群眾組織,但在表象上還是有明確的社會屬性及政治屬性。在當前的社會生活狀況下,群眾文藝團體只有在官方認可的社會規范體系中才能得到生存的權利和機會,這也導致琴社活動中多少摻雜了一些政治意味。
為了擴大活動的社會影響,在活動中西湖琴社特地邀請了杭州日報、杭州經濟之聲電臺等杭州地方媒體,進行宣傳報道。媒體的介入,對琴社社會聲譽的建構、社會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推動作用。在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西湖琴社與杭州地方媒體形成了良性的互動合作關系,在當代媒體傳播業高速發展的社會狀況下,借助各類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已成為古琴藝術傳播與延展的主要方式。
在此次活動中,贊助方主要有:香港龍音唱片制作有限公司、杭州揚帆廣告設計制作有限公司、杭州明日計算機有限公司、杭州文瀾古藝家私有限公司、杭州太極茶道苑等私營企業。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狀況下,舉辦一次大型活動,大到琴家的交通食宿、音樂廳場租,小到請柬、花籃、節目單,種類繁多的活動開銷使得琴社活動無法與經濟完全剝離。作為一個群眾團體,雖然一再申請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但直到目前,琴社各項活動仍缺乏基本的政府撥款和資助;因此,在此類的大型活動中,琴社積極動員各種社會能量,為活動籌募資金等各種支持,與文化產業相關的私營企業則成為琴社活動最主要的資方群體。
參加此次活動的主要人員名單中有兩個人群值得關注:
其一是以音樂家和書畫家為代表的藝術家群體。藝術家是高端文化藝術的持有者,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可以看出在琴社組織者的觀念中,作為傳統文人雅樂的古琴藝術,在當代社會結構中仍然有著清晰的社會文化定位——藝術化。
其二則是社會名流,作為一個特殊人群被名譽的光環籠罩,是社會精英文化的代表,有著較強的社會知名度,其對活動的參與會使活動的文化品位進一步提升;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當代琴樂文化追尋的另一個社會文化定位——高雅化。
從活動整體運作層面進行解析,我們可以看到,西湖琴社這樣一個琴樂團體,有著較強的社會文化活動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從統籌策劃,到細節審定、人員安排,再到整體運作,使得活動預期社會效應得以順利實現。琴社對此次活動的整體運行、操作和調控,又體現出當代琴樂活動在社會經濟文化整體結構中,對自身身份的確認與調試。
再從琴樂活動的經濟運行成本來看,雖然目前古琴已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但是相對而言古琴演出市場還是較為冷清。當前,相對于其他樂器,古琴的專業化程度還較低,也缺乏穩定的承襲群體和受眾群體;因此,在西湖琴社組織和承辦的大多數演出活動中,經濟收益一直不大理想,劇院空場現象已成為一種常態。大部分情況下,劇院或音樂廳都是出于保護傳統文化的良好用心,虧本經營各類古琴演奏會。由此也充分說明琴樂普及和推廣,及其市場化運作工作,目前還有很大缺失。總體而言,琴樂市場還有很大的拓寬空間,琴樂傳承與普及發展仍任重而道遠。
從上文對西湖琴社琴樂活動中兩個個案較為深入地剖析,可以看出,古琴音樂社會化、大眾化、市場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與此同時,政府文化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也以長效、積極、良性的發展理念為主導,鼓勵并引導其“嘗試市場化運作,合理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傳承為核心,以產業為紐帶,弘揚傳統文化。2006年,初步確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基地;實施文化經濟政策,扶持民間藝術品走向市場。”5在政府文化部門文化遺產市場化政策的指引下,以古琴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也開始積極投身于社會文化大潮。浙地琴人也在社會文化體系中積極順應市場機制,將琴樂推入藝術市場并期望其能夠暢銷、熱賣。
開設于杭州城西的“太音琴茶坊”,其主人陳成渤曾是西湖琴社副社長,他就曾直言其琴茶坊不同于傳統的琴社,要以盈利為目的;并且認為,傳統文化的推廣要想實現良性循環,就不能回避經濟效益。在陳成渤的觀念中有一點顯而易見:古琴音樂保護傳承,必須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才能真正得以實現。這種觀念目前已得到琴界普遍認可,并正在成為各地琴人身體力行的琴樂傳承新理念。在現代化的社會狀況下,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經濟模式主導下,藝術家作為社會結構中的個體元素,必然無法脫離各種經濟行為而獨善其身,讓個人的藝術成果契合社會經濟潮流,也自然無可非議。
然而,在古琴不斷以新姿態面向社會、取悅于大眾之時,其身上凝練的傳統琴樂文化精髓卻不斷與商業文化、大眾文化產生矛盾和沖突。不斷更迭的新型大眾文化傳播方式,及由此催生的公眾文化群,在當代特殊的社會文化體系下,“形成了今日大眾文化的重要特點——‘快感消費’……其趣味青睞的是現象界(感官)的可觸、可視、可聞,疏遠的是天上韻語的飄逸、玄遠、朦朧,走的是一條恰好與古琴精神相反相悖之路:重眼下、輕長遠;好淺俗、惡深沉;拒絕深刻,拒絕經典,拒絕深邃,拒絕不朽……更不用侈談什么對傳統高雅藝術,尤其是古琴藝術的特有的編碼能力了!”6
在與大眾文化的融合與沖突中,琴樂文化一再嘗試調整與適應。在當代琴樂社會化、大眾化進程中,古琴必然要完成由修身養性的道器,向娛人怡情的樂器之轉型,其在傳統文化中的文人雅樂身份也必然逐漸淡失,其傳統的小眾傳播方式也必然逐漸大眾化、市場化,其傳承群體也必然更為平民化,其傳承方式也必然逐漸批量化、模式化。這些藝術特性的逐漸轉化,都必然根植于當代現代化、信源化、市場化的社會結構特性。
在琴樂社會化、大眾化浪潮日漸高漲之時,又讓人不由為其前景憂心忡忡。琴樂文化在歷史上已經歷過太多坎坷和艱辛,自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年來,社會文化體系的現代化步伐日益加快,傳統文化也逐步遭遇著來自外部的沖擊和來自內部的解構。來自外部的沖擊尚且能有防備之心和化解之力,來自內部自覺的文化解構,則往往會令以古琴為代表的傳統音樂文化被徹底蠶食!
雖然,任何音樂文化都是在傳統和現代的矛盾交織中,艱難地選擇前行之路;但是,對于古琴這種傳統文化積淀特別深厚,且雅文化定位極為鮮明的音樂藝術來講,如果過度社會化、大眾化,極有可能導致其文化定位偏失并逐步喪失其文化精髓。因此,如何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同時,恰當保留琴樂文化傳統之精髓,是當代琴樂文化社會化、大眾化進程中的關鍵問題。一味盲目熱切追尋大眾化的琴樂目標,及社會化中的經濟效益,很可能使琴樂文化淹沒于大眾文化洪流之中。
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商品經濟社會已然形成日益穩定的社會結構模式,消費在當代已經變成了一個褒義詞,藝術品消費也成為激勵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社會物質財富不斷膨脹,已經為人們消費藝術商品建立起可靠的經濟保障,人們的社會地位甚至可以用金錢去衡量,文化藝術從業群體的社會地位也日漸提升,古琴與現代文化及傳統文化間的關系也因此發生了較大改變。社會文化結構的商品化、大眾化,使得我們在傳統文化中固有的一些文化價值觀念逐漸演變,古琴這種傳統文化積淀特別深厚的樂器,及其身上的精英文化特性,在當代社會結構中,也日益被在大眾文化基礎上建立起的社會秩序和體系同化。
當代琴人在古琴社會化、大眾化推行過程中,逐步將琴器、琴藝作為藝術商品推向社會、推向市場。在全新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在售受雙方互動下,琴樂文化本體也在悄然嬗變。在將這些變化逐一呈現之時,更引發我們對當代琴樂進行深層思考:古琴變成藝術商品是我們的期望嗎?作為藝術商品的琴樂還是能稱為文化遺產嗎?古琴社會化、大眾化會為琴樂文化發展帶來更好前景嗎?
在不斷變遷的社會環境中,古琴音樂與其所處社會文化環境始終存在著微妙的互動關系。雖然琴樂文化在當代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轉型與蛻變,但是在漫長歷史中沉淀下來的雅文化特性并未被完全泯滅,這種根深蒂固的雅文化記憶,在當代琴樂活動中仍令人追尋。
注釋:
1.潘知常,林瑋.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
2.許健.古琴音樂需要更多廣播介紹[J].人民音樂,1961(4):28.
3. 鄭曉韻.從保護古琴音樂藝術談起[J].四川戲劇,2006(2):81.
4.陳宇浩.《英雄》中那位老琴師走了[N].今日早報,2007-2-14 .
5.杭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6年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點[EB/OL].http://www.hzwh.gov.cn/files/200611/3/3ceb7c8ea0c4-4fca-80e7-80cae0057ce7.shtml,2006-11.
6.費鄧洪.對古琴藝術振興前景的創新構想—《古琴藝術論》的啟悟及其所引發的深層探索[J].中國音樂學,2004(3):22.
王姿妮,1975年4月,女,山西省晉城市, 博士,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