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2016-03-02/ 第14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王逸舟
中國外交展露新氣象
作為一名國際關系和中國外交的研究者,我觀察到的是最近10年中國外交展現(xiàn)出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變化。第一次產生這種感覺是2008年之后,尤其從2010年開始這種變化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一個直觀的感受是,在我近些年參加的一些國際性的會議上,國外學者越來越多地談到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有越來越多的底氣,中國經濟實力越來越強,中國的投資進入越來越多的國家以及中國領導人赴國外訪問的頻率越來越高。
過去的一年尤具代表性,因為2015年是十八大以來中央外交工作大戰(zhàn)略全面落實、推進,并且有早期收獲的一年。而這些收獲主要體現(xiàn)在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發(fā)揮的作用、與大國關系的增強等方面。以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大的講話作為標志,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得到有力提升。此外,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同樣扮演了重要角色;主持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彰顯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大幅提升。
中美關系2015年基本上保持了整體穩(wěn)定,但仍有喜有憂,喜憂參半。中國與歐洲主要大國的關系進入全方位協(xié)調、協(xié)作階段,甚至有人形容中歐關系進入歷史最佳狀態(tài)。此外,亞投行的創(chuàng)立對國際社會來說是一個強烈的信號,中國在國際金融、融資貸款、包括貨幣的使用過程中,不只是一個邊緣角色,而是正在扮演一個引人矚目的角色。”
2016年隨著G20峰會在杭州召開,中國會為各國在全球金融治理和經濟的復蘇方面提出一些倡議。很顯然,中國的聲音會越來越響亮。
角色轉變與“創(chuàng)造性介入”
中國外交已經展示新的取向,區(qū)別于之前搭便車的方式。中國越來越融入到國際社會中,開始朝著一種愿意與國際社會互動,越來越有作為的,越來越希望發(fā)揮更大作用的方向轉變,包括更多地在周邊和全球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個轉向意味著什么?它只是意味著一種策略調整嗎?只是一個力量的自然伸展?不是,我認為中國在現(xiàn)有國際體系中,正從原來的革命者朝著建設者轉變。中國正在從一個多世紀以來長期受壓迫的、抗爭強權的革命者,經過改革開放以后,逐漸有了新的心態(tài)、新的追求,那就是要成為一個積極的建設者、融入者、開創(chuàng)者及幫助他人者。為世界提供公共產品,建設更美好的社會。
這個轉變與之前很不一樣,當然也是很艱難的。幾十年前,我們與國際體系之間還是一種整體對抗性的關系,而現(xiàn)在我們更大程度上是朝著扶助、完善、推動國際體系的健康發(fā)展,更有責任感。越來越多強調我們的責任,要為國際體系做出更多貢獻。尤其在非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過去我們幫助非洲更多是從援助非洲革命的角度出發(fā),而現(xiàn)在我們考慮的是怎樣幫助非洲開發(fā)自己的潛力,我們變成非洲安全能力的維護者,這在過去完全想不到。這個例子凸顯中國外交已經從一個革命者轉變?yōu)楝F(xiàn)有體系的建設者、維護者。
新的轉變帶來的是新的問題。在全球反恐、難民救助、全球債務和經濟危機問題上,中國的角色怎么去界定,中國應該如何參與其中?我認為在這些問題上,中國必須量力而行。中國在國際上的熱點危機中,如何去“創(chuàng)造性介入”,維護我們自己的利益,如何把握這個平衡點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對我們的領導人而言,對我們的外交部門而言,肯定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也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中國在未來肯定可以提供一些公共產品,提供一些中國方案和思路。一個可供我們借鑒的典型案例是歐盟或者西歐。作為一個世界的領導者、建設者,歐盟雖然在經濟上衰退了、硬實力上減弱了,但在軟實力和話語權塑造方面,在公共產品提供方面,在規(guī)范設定方面,遠遠超出新興國家,甚至超出美國。
轉型才能滿足中國外交新的需要
由于中國外交有了新的轉變,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更多了,而且在新時期也不能只滿足于現(xiàn)有的成就。因此我們應該考慮中國外交的轉型,以滿足新的需要。
首先,我們需要將目光轉向外交的社會基礎,或者說中國外交的國內分析。中國的社會變革還沒有完成,政治現(xiàn)代化方興未艾。中國的外交事務負責人及相關的官員當然會對中國的外交產生一定作用,他們當然很重要,但中國外交未來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不光取決于外交人,更與我們國內體制機制的變革有關,包括我們國家社會關系的重塑。越來越多地考慮民間的觀點和呼聲,這就構成了新外交的社會基礎。
過去我們說外交就是外交,國內這塊不作討論。但中國自身需要做一些跟這個時代相吻合的調整,這也是跟人類共同發(fā)展所對接的一種社會進步。
其次,加強外交學術研究和評估。最近幾年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績是非常巨大的,很多問題上有了重大進展并愈來愈有自己的特色。但我同時覺得,我們應該強化從外交學、外交研究角度的審視,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評估,精準的、客觀的評估以及實事求是地去分析。我們現(xiàn)在的一些外交研究和討論,說實話還是主要看偏好,看風向,看期待。但真正要做好外交學,使其取得更大的進步,就必須是實事求是的,并依照一些好的范例,沒有能力、工具和理論依據(jù)都是不行的。這方面我們還有太多事情要做,還有太多潛力可以挖掘。
第三,中國外交很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政策和新機制都需要落實到細節(jié)上。中國外交最近幾年迎來了很多新的概念、范疇、政策和機制,但每一個似乎都是點到為止,具體的研究很缺乏,比如說人類命運共同體、亞洲安全觀等等,這些都存在著巨大的拓展?jié)摿Αχ袊饨贿@些“新元素”,要進行精準的、細節(jié)性的評估。比如說,互利是在多大程度上的,共贏能贏多少。具體到海洋問題、朝核問題、中俄關系和中美關系上,我們的政策能否獲得成功,或者可能是部分成功,都需要事先展開細致入微的分析和精準評估。
中國的外交未來應該更加開放,包括外交能力建設。只有在社會了解、公眾討論、學者認真地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的外交能力建設才會更好地提升。而外交能力提升,是社會進步的代表,外交的社會參與,也是一個時代進步的標志。▲(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環(huán)球時報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