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6-03-02/ 第12版面/娛樂·體育 /作者:本報記者 李瑩

圖為吳亦凡《老炮兒》劇照。

圖為他在NBA全明星賽上籃。
“不會打籃球的演員不是好偶像”——用這句話來形容華裔“小鮮肉”吳亦凡再合適不過。今年NBA全明星賽,為加拿大明星隊貢獻6分、7個籃板的吳亦凡終于圓了兒時的籃球運動員夢。但顯然,他的演藝天賦更加突出:2012年隨韓國男團EXO出道,單飛后回國發展,在微博上擁有超過1600萬粉絲。在去年底上映的電影《老炮兒》中,飾演“小爺”的吳亦凡與馮小剛、張涵予等一眾實力派演員“飆戲”受到肯定。近日,身在加拿大的“國際凡”接受本報采訪,談論籃球、新電影和粉絲。
愛籃球,“我是科蜜”
環球時報:從廣州籃球少年到NBA首秀,感受如何?
吳亦凡:圓夢的感覺。NBA明星賽當天表現有點緊張,如果還有下一次我希望能更松弛,更好一些。
環球時報:怎么開始打籃球的?
吳亦凡:小時候接觸籃球主要是想減肥。練了大概一年,發現自己特別喜歡打籃球,當時就想打專業的比賽。后來從加拿大回到廣州,偶然被體校教練看到,說我條件不錯,問我有沒有興趣打專業,就開始專業訓練。
環球時報:喜歡哪些球星?
吳亦凡:科比是我的籃球偶像。我是“科蜜”,他對我的影響特別大。我看過科比的一個紀錄片,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采訪中說他每天凌晨四點會起來練球,他說沒有人知道洛杉磯早晨四點鐘的樣子。就因為這句話,我每天早上四點鐘起來打球,堅持了很長時間。當時我還小,因為偶像的力量讓我瘋狂練球,我相信靠努力夢想一定能夠實現。雖然最后沒有成為職業籃球運動員,但科比的這句話一直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撐和鼓勵。
環球時報:你在球場上打什么位置?吳亦凡:之前比較多的是打后衛,我屬于“什么都做一點”型的選手。我的彈跳一般,但爆發力比較強。所以我一般就是急停跳投。
環球時報:你體驗到的中西方籃球文化有何不同?
吳亦凡:我生活的溫哥華不是很強的籃球城市,身邊籃球選手的實力也不會特別強。我覺得國外打籃球是比較自發性的,就是在學校打,可能小時候沒有特別系統的訓練。但是國內不太一樣,是有體校機制的。國內有很多籃球選手,從小就被培養成了專業運動員。
演電影,“喜歡燒腦片”
環球時報:你將在法國導演呂克·貝松的科幻電影《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吳亦凡:我的角色還沒開拍,目前是保密狀態。
環球時報:有粉絲說你的英文能力和“科幻范”讓呂克·貝松選擇你。
吳亦凡:我覺得應該是綜合因素的考慮。這個問題下次你可以幫我問問他,我也想知道(笑)。我算是一個科幻迷,喜歡各種科幻燒腦電影,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盜夢空間》《星級穿越》都很喜歡。
環球時報:外國人對中國男演員的形象似乎還停留在成龍階段。
吳亦凡:西方人有自己的審美,不過也并非一成不變。希望他們看到更多中國年輕演員的面孔。希望我的表演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可。
當偶像,“給粉絲正能量”
環球時報:2015年你在中國互聯網上奪得年度微博之王。你如何通過社交媒體影響粉絲?
吳亦凡:對我來說,粉絲就像家人般的存在,我一直很感恩。每次去各地參加活動,他們給我的信只要有時間我都會看,網上的留言也會看一部分。我一直希望做一個正能量偶像。希望自己的行為也能夠引導粉絲,只有做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才會完全釋放自己。
環球時報:很多粉絲表示喜歡你“三觀正”。多年在外國生活,西方文化對你有什么影響?
吳亦凡:我10歲去了加拿大,15歲時又回到廣州念書。我出生在中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來說就像是黑眼睛黃皮膚一樣與生俱來。后來因為一些原因,我在國外生活,接觸到了一些當地的本土文化,比如街頭、嘻哈、涂鴉這些,這樣的經歷讓我有了比較多元化的價值觀。
環球時報:外媒對你的時尚品位評價頗高。
吳亦凡:我私下比較喜歡街頭一點的風格,更傾向嘻哈這種類型。只要你自己認同的就是時尚,潮流就是在別人認可你之前,先認可自己。
環球時報:用三個詞評價自己?
吳亦凡:堅韌、淡定、熱情。▲
環球時報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