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文臣
?
探索傳媒人才教育如何適應媒介融合新時代
伊文臣
摘 要:媒介融合時代不僅給傳統的傳媒人才教育提出了挑戰,也為傳媒人才教育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傳媒發展新環境,高校需要不斷探索新的培養模式。本文通過復合型傳媒人才的定位、大傳播理念的課程設置、打破壁壘的實踐教學方式、新興專業的積極籌建等方面,探討了傳媒人才教育如何適應媒介融合新時代。
關鍵詞:傳媒教育;媒介融合;復合型傳媒人才
新聞傳播學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其學科地位確立的歷史并不長,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完善。新聞傳播學所服務的新聞傳播業是一個技術、理念和模式更新換代非常快的行業,需要學科建設,并能根據傳媒業需要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
在“中國傳媒高等教育的現狀與未來卓越傳媒人才培養高峰論壇”上,強實踐、促復合、做無可替代的專業化教育成為專家討論的主題。原密蘇里大學孫志剛博士在會上介紹了密蘇里大學在傳媒人才培養方面與時俱進表現:2005年,在本科和碩士課程中開設“媒介融合”方向;2005年,將“報紙媒體”專業改為“報紙與數字媒體”;2010年秋季,將傳統的6個專業拓展成30多個“興趣領域”,幫助學生細化他們所需要學習的具體課程。如果說,2005年密蘇里新聞學院開始把媒體融合這個概念,融合在每一個課程中的話,那么今天更多貫徹和執行“移動優先”的理念,在2014年秋季設置社交媒體、數字新聞的課程。
如今,面對傳媒業的巨變,這些措施對我國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有著一定的參考意義。結合實際,為了適應媒介融合新時代,高校傳媒人才培養可以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各種新型傳播手段的出現,給新聞工作帶來許多新變化新挑戰。自2008年年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新聞出版總署)全面啟動“全媒體數字采編發布系統工程”以來,全媒體傳播環境便開始出現在公眾視野。這種環境使得業界改變了對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類型;同時,也迫使高等院校對新聞傳播教育的目標理念進行重構。當前,急需確立一套新型的傳媒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使傳媒人才的培養與業界的現實要求相匹配,最終培養出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的高級傳媒人才。
復合型傳媒人才不僅指傳媒專業知識與其他專業知識的復合,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中,更多地表現為傳媒專業內部不同生產環節、不同媒介特色等相關知識的復合。
根據課題組對山西傳媒學院畢業生的調查,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就業方向主要集中在廣播電視領域;同時,也涵蓋了報紙、網絡、企業事業單位宣傳、廣告策劃等領域。因此,山西傳媒學院在制定2013級廣播電視學專業培養方案時,充分考慮了媒介融合和文化產業大發展的背景,將培養目標定位于新聞專才和媒介通才,拓寬專業口徑,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以及強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教學活動在以廣播電視學為主的同時,開設《報紙編輯》《廣播新聞節目制作》《新媒體概論》《網絡編輯》等課程,注重學生在平面媒體與新媒體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對于媒介知識與技能的全面認知與掌握,努力培養既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新聞人才,又能順應媒介融合要求的復合型傳媒人才。
當然,不同院校一定要根據自身定位、自身優勢,打造個性化、特色化的人才培養目標,提升核心競爭力。如長治醫學院就結合學校醫學專長,開設健康傳播方向,不僅是山西唯一,也是全國唯一,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就業時的競爭力。
要使傳媒人才符合文化產業全面振興的要求,傳媒人才培養應當堅持“大傳播的理念、全媒體的視野”,不斷推進學科和專業建設,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強調全媒體概念,人才培養方案要進一步加強媒介融合方面的課程建設,幫助學生做到在媒體和相關產業從業的“無障礙”;關注新媒體發展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行業需求,在加強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建設更有深度的專業理論課程模塊,在史、論、法等課程方面加大投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及素養的“橫貫”與“縱深”。
2.1 設置多元化專業課程,提高學生綜合專業能力
根據對山西傳媒學院2010級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有50%左右的畢業生在電視臺、報社、網站和雜志社等媒體從事新聞采編工作,其余學生則分布在廣告、文化傳播和市場營銷等領域或通過專升本考試繼續深造。
這些畢業生在進入與相關專業有關的工作中后,還要從零學起,所以在課程設置中可以考慮以選修的形式加入廣告創意策劃、市場營銷等內容,讓學生對這些領域有初步的認知,將來再進入這些領域后學習起來會更容易。
從傳媒產業化發展需要看,高校也需要為傳媒類專業的學生開設經營管理類課程。2006年12月21日山西出版集團掛牌成立;2011年4月25日,山西廣電網絡集團、山西演藝集團、山西日報傳媒集團、山西廣電傳媒集團、山西影視集團等五大文化企業集團掛牌成立;2013年,山西省廣播電視從業人員中經營人員僅202人,僅占全體從業人員的0.93%。從全國范圍來看,全國廣播電視從業人員中經營人員共42 069人,占全體從業員的4.98%。由此可見,山西省廣播電視經營人員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樣的人才比例難滿足產業化的發展需要。因此,為適應產業化發展,需要加強媒介經營管理相關課程的建設力度,培養一批熟悉市場經濟規律,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
2.2 設置新興專業課程,提高學生適應媒體新環境的能力
2.2.1 設置新媒體相關課程
山西傳媒學院2013級廣播電視學專業的169名同學,在2015-2016學年小學期中,分別在山西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集團、晉中新聞網、晉中廣播電臺、晉中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晉中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太原電視臺、新華社山西分社和《人民代表報》等媒體進行實習,根據統計,實踐中,有30%的同學從事與新媒體有關的工作,其中60%的同學在實習單位的新媒體中心工作,其他的同學通過不同的方式參與了到新媒體工作。因此,有必要在教學中加入與新媒體有關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課,使學生能夠適應媒體需求。
2.2.2 設置數據處理相關課程
大數據時代,媒體掌握著大量的數據信息,包含媒體信息本身的數據形態、受眾行為信息等內容。因此,需要注重新聞傳播學科專業學生數據搜集、統計、處理能力的教育和培養。在課程設計上加入統計學、SPSS統計軟件與分析等課程作為該學科所有專業的基礎課程。對數據分析技能的培養,能夠幫助新聞傳播從業人員從海量的數據中獲得新聞線索、開展新聞調查、發掘社會關注焦點,預測社會關注的演變趨勢等。
為了保證實踐教學有序開展,不但要重視對校內實訓條件的改善,也要注重對校內、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要根據行業需求,不斷更新教學儀器設備,提高儀器設備的現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多功能實驗室。當前,很多高校的實驗室以培養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專業技能為主,應加快建設適合新媒體發展要求的實訓室。同時,要合理安排實踐課程、規范實踐教學內容、加強實踐過程監督、加大實踐指導力度、完善實踐評價體系。
如今,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提出,對當前的實踐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除了要在以上幾方面下功夫,在實踐項目的安排上也是創新探索,嘗試打通課與課之間的壁壘,適應當前媒體中央廚房式的工作模式。在新聞行業一線,各項工作并不是割裂的,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往往需要具備多項技術能力。2011級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實習崗位的統計數據顯示,有41.5%的學生在實習單位要完成新聞制作流程中多個環節的工作。
實訓項目設置除了要考慮到課程目標的具體性,還要兼顧課程間的關聯性。任何崗位之間的關系都是非常緊密、環環相扣的。因此,課程之間也是相互融通的。一個優秀的電視新聞作品,采訪、拍攝、寫作、編輯等每一個環節都必不可少,每一門課程有專項訓練,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通過設置專門的綜合實訓環節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也可以避免課程間的重復交叉。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推動各行各業與互聯網有機結合,從而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2012年,教育部對我國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修訂和調整。新聞傳播學類新增網絡新媒體和數字出版兩個特色專業,凸顯了互聯網時代對于網絡傳播人才的重視培養。
目前我國互聯網、手機用戶、網民數量位列全球第一,新媒體上市公司更是傳統媒體的2~3倍。據《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4)》藍皮書中數據統計,2013年中國傳媒產業總產值規模8 902.4億元,2014年預計突破1萬億元,尤是以“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已正式走入了第一媒體的序列,在使用時間上更是遠遠超越了廣播電視、報刊圖書等傳統媒體,成為占據人們工作、休息之外閑暇時間的最主要媒介。
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僅在傳統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與新媒體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專門課程,難以應對新媒體快速發展趨勢。為了迎合時代賦予的契機,滿足業界對于新媒體專業人才的需求,國內外眾多高校紛紛開設新媒體相關專業。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從2007年起在國內率先成立了新傳媒系,并在該系下成立國內了第一個媒體融合本科專業。為此,學院還投資700萬元,打造仿真媒體生態環境的“未來”的媒體融合實驗室。2014年12月,山西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劃分為新聞學、廣播電視學、網絡新媒體3個課程方向教研室,明確的方向劃分為網絡新媒體教研室發展提供了空間。2016年,山西傳媒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將招收首屆本科生。
媒介融合時代不僅給傳統的傳媒人才教育提出了挑戰,也為傳媒人才教育開辟新的發展空間。為了更好地適應傳媒發展新環境,高校必須直面當前存在的人才培養觀念落后等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結合行業需求,革新教學理念,優化培養模式,從而提高傳媒人才培養質量,為媒介融合的新時代提供卓越傳媒人才。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為山西省科學技術廳軟科學研究成果,項目名稱:傳媒人才的培養對山西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20410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