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
從央視《新聞聯播》看消息類電視新聞的變革
王丹
摘 要:目前,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評論類電視新聞節目和專題類電視新聞節目,其中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傳播范圍廣泛,構成了電視新聞節目中的主體。本文對近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的各方面變化改動進行分析和歸納,進而明確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發展的方向與趨勢。
關鍵詞:電視新聞;新聞聯播;傳播觀念;變革
1958年,北京電視臺的開播,標志著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開始,之后的50多年間,我國的電視新聞媒體一直在不斷發展和壯大,目前我國電視新聞節目形成了以央視的新聞節目為主,各衛視地方臺節目為輔的布局。其中,消息類電視新聞又是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主要類型,而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正是消息類電視新聞的標志性節目。
[1]”信息量大、客觀性強、簡明扼要是消息類電視新聞的明顯特點。相應的,在我國電視新聞傳播環境中,《新聞聯播》不僅具有以上功能,它的主流輿論宣傳功能也是它的一個重要屬性。
央視《新聞聯播》自1978年1月1日開始在北京電視臺播出后,現在于每晚19:00在中央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播出,同時中國各大衛視和絕大多數地方電視臺會對《新聞聯播》進行轉播。從1982年中共十二大開始,中共中央和政府把重大時政新聞在《新聞聯播》中播出,自此《新聞聯播》成為中國最具政治地位的電視新聞節目。
近幾年,隨著我國傳媒環境的快速發展,《新聞聯播》節目變化之處顯著增多,特別是2011年開始的眾多改變引起了很多學者和媒體人的關注。通過總結歸納,《新聞聯播》節目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2.1 內容編排
“電視節目編排是一門節目組合的藝術,又是一門時間分配的藝術;是提高電視節目收視率、打造電視臺形象的關鍵環節之一;要想鎖定受眾目光、增強電視宣傳效果,就要將節目合理地、科學地、藝術地去設計、整合和編排。[2]”節目編排水平的高低能夠直接關系到節目的收視率,電視節目制作中邏輯性、科學性、合理性的編排能最大化地發揮新聞的價值,提升整檔節目的質量。
2.1.1 頭條編排上的改變
“頭條在電視新聞編排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對受眾‘心理’的關注和傳播‘藝術’的追求上,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3]”2011年對于新聞基層工作者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央視的《新聞聯播》的內容編排發生了諸多改變,頭條新聞的內容已經更多地由原來的“政治性”向“民生性”“新聞性”所轉變。2014年12月16日,《新聞聯播》的頭條內容是河南太康愛心粥店的新聞;2015年2月23日,《新聞聯播》的頭條內容是福建南安“潘家義診成家規、仁心仁術傳家風”的故事。
2.1.2 內容構成上的改變
著名的傳媒人李曉婷和朱曉佳指出:“對比2013與2012年《新聞聯播》,2013年較2012年時政新聞減少近一半,由占總時長的38%降低到16%,國際新聞由原來的14%上升到19%,國內其他新聞由原來的48%上升到65%。[4]”也就是說,《新聞聯播》構成比例持續的變化代表了節目編排意識的改變,也就是減少時政新聞的長度,節目的重點向國內其他新聞傾斜,國內時政新聞在變短、變簡,更貼近人民群眾的新聞在增多。
2.2 聲畫表達
2.2.1 播報語言上的改變
在如今這樣一個資訊全面化、個性化的時代,重復和固定的播報方式,已經越來越得不到受眾的關注了。2013年初《新聞聯播》改版以來,節目語言煥然一新,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播報用語口語化轉變:“這兩天”“今天一大早”“咱們那”等,這些日常口語化的用詞切切實實散發出貼近觀眾的親切勁。
2.2.2 視覺形象上的變化
相比于新聞內容,《新聞聯播》的視覺形象上一直在不斷發生變化,在主持人方面,最近幾年的新晉主播更具親和力的主持風格給節目帶來了新鮮感,廣受稱贊。視覺效果方面更是年年調整,2008、2009和2010年節目的字幕標題欄等均有變化,2011年改版相對較大,在角標、字幕等方面變得更加立體。2012年,已經使用17年的片頭曲也進行了改版,節奏更加輕快更具辨識度,2015年春節,又更換了全新的片頭和字幕。
2.3 主題報道
“主題報道是指新聞媒體圍繞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心工作和時代主題所進行的報道。[5]”簡單概括來說,主題報道像是一種政策性、社會性和新聞性的綜合報道。
從2012年國慶節期間央視記者走上街頭向你問起“你幸福了嗎?”的問題,帶起全民討論幸福與否的熱潮;到10月連續2天播出《四兄弟:母親,你在哪里?》為桂林四兄弟尋母,這些相關的主題報道范圍或大或小,內容或長或短,共同之處在于節目變得貼近群眾,突出民生,是新時期電視新聞媒體主題報道中“政策性”“社會性”和“新聞性”的完美融合體現。
2.4 媒介融合
央視的《新聞聯播》在媒介融合環境下改變最多的在于跨媒體融合,即突破單一電視傳播渠道,通過建設央視集成綜合類網站,同時迎合信息發展趨勢,拓展微信、微博和移動客戶端渠道來發布和集成消息,并能以此增加央視的品牌性和影響力。
傳統新聞價值理論告訴我們,新聞的采、編、播是一個完整而又封閉的過程。另外,隨著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任何媒體都需要相應地做出改變和應對。這時,電視媒體的自身傳播觀念將決定節目傳達的核心,受眾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信息需求性”“追求時效性”和“追求真實性”的心理需求都將影響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和發展。同樣,我國電視新聞媒體業逐漸發生的變化,都可以從《新聞聯播》的改變中得到體現。
3.1 電視新聞媒體要轉變傳播觀念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但是,社會環境的變化必然要求新聞媒體也要隨之更改自身的傳播觀念,“喉舌論”不再局限于其政治喉舌作用,同樣也應該是廣大人民群眾所需要的喉舌。由此,《新聞聯播》不再高高在上,它現在縮短了電視會議的新聞,增加了民生內容的欄目,它會提醒我們注意天氣突變,它會走到基層帶我們看“拆遷的故事”等,這些改變正是我們新聞媒體在傳播觀念上從黨政“喉舌論”走向多元化的表現。
3.2 電視新聞媒體要重視受眾心理
根據受眾心理和需求心理,電視新聞欄目必須要從受眾心理和需求的角度出發。雖然《新聞聯播》節目自身的政治色彩和權威性決定了節目自身不可撼動的地位,但是《新聞聯播》在現在新的媒體環境中,依然在不斷調整,尤其是在內容編排、聲畫表達、主題報道和媒介融合方面做出的改變,這些都是《新聞聯播》遵循客觀規律,適應受眾需求心理,走向一條符合新聞傳播規律、回歸新聞本位道路的表現。
總而言之,不論是《新聞聯播》向“新聞本位”的回歸,或是節目傳播意識的改變,還是電視新聞媒體對于受眾群體的重視,都代表著我國電視新聞媒體業面對新環境的發展方向。面對新的變化,電視新聞媒體只有強化自身的新聞性,真正貼近人民群眾,才能真正發揮新聞媒體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向延桃.從受眾角度探討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編輯技巧[J].新聞界,2011(8).
[2]毛麗霞.電視節目編排藝術探討[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3]鄒霞.電視新聞“頭條”編排的原則[J].聲屏世界,2006(7).
[4]李曉婷,朱曉佳.2013年《新聞聯播》改版文本分析[N/OL].南方周末,(2013-01-25)[2016-01-12]http://www.360doc.com/cont ent/13/0226/12/7536781_267982766.shtml
[5]張小軍.主題報道創新和改革任重而道遠[J].聲屏世界,2011(12).
作者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