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祥
?
媒介融合語境下重視新聞文風建設的必要性
邢祥
摘 要:新聞文風不僅涉及新聞作品的語言和風格,涉及媒體從業人員的作風和思想,還涉及一個時代價值觀和精神定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主流媒更應注重新聞文風的建設,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關鍵詞:新聞文風;媒介融合;輿論引導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他指出:“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新聞文風不僅涉及新聞作品的語言和風格,涉及媒體從業人員的作風和思想,還涉及一個時代價值觀和精神定位。[1]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主流媒體應注重新聞文風的建設,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筆者認為新聞文風可以分為表層含義和潛層含義。新聞文風的表層含義,指的是新聞作品的一種狀態,通過運用新聞語言、寫作技巧等體現出來;新聞文風的潛層含義,指的是與新聞作品狀態相關的作者的態度和精神,通過新聞作品體現出來的作者的思想觀念、工作作風等。[2]良好的新聞文風應具備真實準確、態度端正、言約義豐、新鮮活潑、通俗易懂等內涵。
2.1 “受眾本位”傳播理念的具體體現
“受眾本位”傳播理念起源于美國,它認為受眾是信息傳播的消費者,承認和尊重受眾的精神需求,其實質是傳媒的市場觀。雖然“受眾本位”理念在最初引入國內時存在爭議,但是,隨著我國大眾傳媒的發展,傳媒開始市場化運作,這一理念逐步得到認同。我黨的執政理念是“以人為本”,這與“受眾本位”的傳播理念不謀而合。在社會環境多樣化、思想觀念多元化、傳播形式和渠道多樣化的形式下,媒體要想征服受眾,就要傳播受眾愛讀、愛聽的內容,最大限度滿足受眾的閱讀視聽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新聞資源市場,進而發揮媒體的服務功能和輿論引導。重視新聞文風建設,就是“受眾本位”傳播理念的具體體現。
2.2 有助于提升媒體公信力和影響力
近年來,各地虛假新聞、不實報道、媒體跟風炒作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大大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除此之外,譬如政治宣傳模式、傳播庸俗虛假廣告、媒體從業人員良莠不齊影響媒體形象等,究其原因是新聞媒體的采訪作風和報道文風存在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每個人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面對“人人都能成為媒體,還是否需要專業媒體”的質疑,重視新聞文風是提升新聞媒體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時代路徑。
2.3 鞏固輿論陣地,提升輿論引導力
新的時代背景下,西方話語霸權和意識形態滲透,社會錯誤思潮相互激蕩,滋長了我國輿論場的復雜無序,新媒體的涌現,令輿論引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官方輿論場”“民間輿論場”等多輿論場之間的融通,依然是重要問題。新聞媒體作為輿論發聲主陣地,應當正確把握輿論導向,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營造有利于推動當前社會改革發展和有利于全社會和諧穩定的輿論環境,才能鼓舞士氣,以精神力量形成感召力與凝聚力。這就需要新聞媒體重視新聞文風建設。
2.4 有助于提高新聞隊伍的職業素質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復雜的媒介格局對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從思維方式、表現手法和技術手段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加強隊伍建設。同時,復雜的媒介格局導致我國新聞工作環境不斷變化,我們必須認識到新聞隊伍構成已發生變化。一些年輕新聞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缺乏應有認識,在新聞實踐中出現了失范現象,甚至喪失職業道德,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重視新聞文風建設,明確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基本職能,從根本上轉變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作風,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養。
媒介融合語境下,新聞媒體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更應該堅守新聞本質,重視新聞文風建設,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同時,還應與時俱進。目前,主流媒體紛紛開設“兩微一端”(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但是,必須要明確的是,微信公眾賬號等的文章不應只是報紙等內容的電子化,而是應該適應受眾的閱讀風格,尋求適合社交媒體等新媒體的新聞文風,最終形成一套“方向統一、平臺有別”的整體新聞文風體系。
參考文獻:
[1]邢祥.我國新聞文風改革的新進境[D].南昌:南昌大學,2014.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作者簡介:邢祥(1988-),女,漢族,山東東營人,博士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