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涼山州喜德縣實地調查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馬元西
?
彝語配音電視劇的播出與收視分析
——以涼山州喜德縣實地調查為例
馬元西
摘 要:近年,涼山電視臺彝語頻道一直致力于漢語電視劇的彝語譯制工作。對于仍主要依賴電視獲取信息的涼山州彝族群眾來說,這樣的工作讓他們得以接觸更多媒介產品。但是,在彝語電視劇的播出與收視過程中,是否存在傳受不對應之處,彝語頻道怎樣才能使彝語電視劇的傳播效果達到最好。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試圖探索彝語電視劇的傳播現狀,并為其發展改進提出建議。
關鍵詞:彝族;彝語配音電視劇;電視傳播;喜德縣
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在四川省涼山州的部分彝族地區,電視仍是當地群眾主要的媒介接觸方式,電視劇又是最為大眾化、受歡迎的節目類型。受語言限制,相當部分彝族觀眾無法觀看漢語劇集。為了讓優秀電視劇進入彝族人民的生活,彝語配音電視劇便應運而生,有了極大的傳播空間。
大眾傳播媒介是現實的加工廠,電視劇在形成人們的世界觀、現實觀等方面,有著十分獨特的作用。為探究彝語電視劇在傳播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者以涼山州喜德縣為例,調查彝語配音電視劇的播出和收視現狀,分析此類節目的現實影響,針對其中可能存在的傳、受不對應問題探尋改進之策。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要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創新載體和方式,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1]。因此,在促進民族地區建設,保證社會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新聞傳播研究將民族地區列為了重要的研究對象[2]。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少數民族廣播電視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其中,包含少數民族語言、元素的電視劇引起了學者們的興趣。例如,依烏[3]對四川彝族、藏族作家的電視劇創作題材進行了研究考察。蔣雪嬌[4]研究了新疆少數民族語言影視譯制業的現狀,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節目數量、質量方面的建議。
在指向彝族地區的研究中,最為集中的議題是電視媒介接觸與社會發展。學者們總體上用“發展的”話語闡述了地區與電視的關系。李春霞[5]對彝族山村草壩子使用電視后的變化做了研究,她指出,通過電視對草壩子的“植入”,現代文明與本地文化發生交匯,草壩子完成現代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轉變[6]。楊曉軍[7]則在對彝族村落的媒介消費狀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電視對村民社會流動的影響,。
本次研究選題的緣起,是研究者對當地群眾自制的彝語短劇的興趣。而當研究工作正要開展時,研究者得知了彝語頻道已有譯制播出的彝語電視劇,于是便針對彝語配音電視劇展開調研。
總體而言,在可查見的新聞傳播類文獻中,與彝族地區相關的電視劇傳播研究所占比例較小。電視劇在彝族地區的傳播、收視狀況方面的個案研究仍屬空白。為此,研究者希望借此次研究,為學界提供一些關于彝語節目傳播過程的一手資料,為后續更多同類研究提供參考。
將喜德縣作為調研地點,是因為現代彝語的標準語音正是以喜德縣彝語方言音作為基礎音。在目前公開出版的影視作品中,所用彝語均為喜德縣語音。調查彝語電視劇在彝族地區的傳播情況,喜德縣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
研究的主體部分是一次中等范圍的問卷調查和一次實地訪談。兩次調查對象在年齡、學歷等方面存在差異,在電影、電視劇偏好,題材偏好,觀看動機上也存在顯著差別。
研究者制定了一份共包含23道問題的問卷,其中單項選擇題12道,多項選擇題9道,填空題2道。內容包括:受訪者個人基本信息:性別、年齡、家鄉、學歷等;收看彝語頻道的頻次、時長、時段、方式等;收看電視劇的偏好、動機、預期等;對彝語頻道和彝語電視劇的建議等。
問卷以兩種方式發放:1)以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本科在校生為對象發放;2)在網絡端借助“問卷星”網頁工具,投放到彝族貼吧,或讓彝族師友在親友間轉發。紙質問卷發放200份,回收170份,回收率85%;網絡端問卷填寫340份,回收340份,回收率100%。最后回收問卷總數510份,有效份數505份,總有效率99%。
實地調研階段,研究者在當地一名向導的帶領下進行工作。方法為在喜德縣城街道及周邊鄉鎮進行隨機訪問,訪談提問以前述問卷作藍本。本次調研共進行訪談54次,記錄在案53次。
本次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以描述統計分析和多重響應分析方法進行分析。
對比以年輕受眾為主(85.1%集中于20~23歲)的問卷結果和以中老年受眾為主(75.5%大于31歲)的實地訪談,研究者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對電視劇和電影的偏好不同。年輕受眾受流行文化影響較大,平日接觸的影片制作水準比較精良,“看電影”也被視作是時尚的活動,因此他們更偏愛電影(78.7%)。而中老年受眾則因為考慮到連續性,更偏愛電視劇(80.4%)——即使他們因工作或家事錯過了劇集,也可以跟上接下來的故事。對他們而言,電視劇是更好、更“傳統”的選擇。
其次,是電視劇題材的偏好。研究者發現,年輕受眾對電視劇種類的偏好更多元,且偏向于更具現代感的題材,各分項間的選擇分布也大體均勻(民族11.4%,青春11.0%,農村10.9%,現代10.6%,歷史8.3%,軍旅8.0%)。而在實地調查中,彝語頻道現有的電視劇題材似乎對中老年受眾的題材偏好產生了設置議程效果——受訪者喜歡的題材與已有的題材高度重合(軍旅27.1%,抗戰23.3%,現代12.4%。頻道現有題材比例:軍旅62.5%,抗戰25%,現代12.5%)。研究者認為,產生這樣差異的原因在于兩個群體媒介接觸經驗的多寡。
年輕受眾具備自行搜索和接觸其他媒介的能力,他們在長期的媒介接觸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偏好。而對于常年無法接觸到多樣化媒介的中老年受眾,彝語頻道的電視劇就成為了他們為數不多的經驗來源。在日復一日的觀看中,受眾對自己熟悉的題材更易產生好感。因此,彝語頻道對廣大中老年受眾的媒介觀影響重大,很有大力發展的必要。年輕受眾可以便捷地從網絡獲取各類資源,而中老年受眾由于缺乏相應技術,對彝語頻道的依賴更為突出。彝語頻道及其節目的重要性,由此得以凸顯。加強少數民族傳播事業的發展,鼓勵原創性、本土化作品,對于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重大。
最后,年輕受眾主要關注彝語頻道的娛樂功能,更常收看電影、電視劇、音樂節目(彝語電影19.1%,彝語動畫片16.6%,行者音樂匯13.1%);而中老年受眾主要看重頻道的文化遺產傳承功能(彝語新聞21.7%,彝學訪談16.8%,彝語電視劇15.2%,跟我學彝語10.9%),他們從電視中學習本民族文學經典、風俗禮儀和神話傳說,更切實地把它當作學習彝語彝文的范本。兩個年齡層受眾取向上的差異,應該可以為彝語頻道如何發展自身,帶來方向上的啟示。
研究者對彝語頻道及其所屬單位、主管部門,提出如下建議。
1)加大對彝語頻道的發展重視程度,投入人力物力進行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盡量擴大彝語頻道電視信號覆蓋范圍。政策方面,建議盡快將彝語頻道由“試播”轉為正式播出。員工薪資水平較低、頻道無法自主接拍廣告、設備落后、節目重播率高,都是試播階段資金缺乏的表征。網絡直播平臺應繼續加強建設推廣,讓更多觀眾通過多種方式收看彝語頻道,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
2)節目內容考慮多樣化需求。對于年輕受眾,需要更加多元豐富的節目內容,如果再加上濃厚的民族元素將會更有吸引力。對于中老年受眾,則要更加注重大眾傳媒文化傳承方面的功能,在節目中加入更多民族經典、掌故、歷史傳說、風俗儀禮的內容。厚重的文化底蘊是彝族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要充分將其利用起來,發展獨具特色的民族電視傳播事業。
此外,注重民族原創元素,盡量多生產由本民族創作、制作的節目。具備民族元素原創節目,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在參與市場競爭時,這些產品必將因自身的特色獲得更廣泛的矚目,在向外界傳播彝族文化時做出獨特貢獻。努力“走出去”,與更多少數民族電視頻道進行交流,在交流中相互促進,共同探索新時期少數民族電視傳播新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09-30.
[2]鄭保衛.壯大傳播·增強團結·促進發展——民族地區新聞使命與責任[C].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叢,2010.
[3]依烏.勢頭漸旺——四川少數民族作家影視劇劇本創作概述[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1(8).
[4]蔣雪嬌.新疆少數民族語言影視譯制業現狀及發展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1.
[5]李春霞.彝民通過電視的儀式——對一個彝族村落“電視與生活”關系的民族志研究[J].思想戰線,2005,31(5).
[6]李春霞.電視與彝民生活[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7]楊曉軍.電視對彝族村落社會流動的影響——基于布里莫村的民族志調研[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30(1).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