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非
?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電影音樂的特性
吳克非
摘 要:本文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為例,并結合筆者對電影音樂的理解,對電影音樂的特性和主要藝術功能做了簡單論述。
關鍵詞:電影音樂;聲畫結合;音樂元素;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音樂
在電影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其電影音樂具有明顯的目的性,在作品的內容的表達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作曲家不能無視電影的主題、人物、情感、場景或元素等,自由創作電影的音樂。當然,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必然會融入個人的情感和體驗,但作曲家在表達情感時,不能離開電影內容這個大框架。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一曲印度風格的音樂開篇,奠定了影片的基調,這種充分展現印度古典音樂的形式和復雜豐富的音樂風格,大大滿足了市場的需求。印度古典音樂這一“神圣意志的音樂能把人的精神凈化”的精神,確實值得注意,古典音樂和現代文化的完美融合,正是其備受好評的原因。尤其是隨著寶萊塢電影的興起和普及,印度音樂以其驚艷而不失神秘的旋律、充滿異國風情的服飾、強烈的舞蹈節奏,贏得了很多觀眾的喜愛。
電影音樂的誕生要比電影遲很多,因此,電影音樂自誕生之日起,其和電影畫面的關系就一直備受爭議。筆者認為,電影音樂就相當于一座房屋的裝潢,而畫面則是房屋的框架。沒有了框架,房屋不復存在,沒有了裝潢,雖然房屋還在,但也是一座丑陋的房屋。雖然電影的敘事才是一部電影的中心所在,但是,真正好的電影一定會在戲劇性沖突上下大工夫,而沖突的表達也正是電影音樂的強項,音樂是一種裝飾性的電影表達手段,而電影音樂又是為了裝飾電影本身而存在的,就像好的房屋不會多裝飾也不會多建框架一樣,好的電影不會讓冗余的聲音或畫面出現,這就需要音樂和畫面的完美結合。
電影音樂不能單獨出現,其是電影的一部分,而電影的另一重要特征,即圖像的跳躍性,也決定了電影音樂的殘缺性。相關的電影作曲者需要根據電影本身的特性和發展,創作不同的音樂,與電影的結構需要保持一致。普通形式的音樂或聲樂,有其音樂結構的嚴格要求,但電影音樂與之不同,其時長至多不過幾分鐘,而一些大型的交響樂則以小時為單位。所以,電影音樂受到電影畫面和電影情節的雙重影響,單獨一段或某幾段電影音樂,必然無法完整表達電影的情感和主題;此外,電影音樂的時間性也很強,甚至要精確到毫秒,與大型交響樂的長時間表現完全不同。因此,除了片頭片尾會留給作曲家一部分發揮的空間外,其他碎片化的電影音樂很難在短時間內展現出與交響樂一樣完整的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理查德·帕克的夢開始,在夢中他好像看到了犀牛、長頸鹿、斑馬,甚至是他朝思暮想的初戀情人阿南蒂,簡單節奏的低音把其幼年生活的記憶凸顯出來,印度長笛獨特的悲傷感,把少年派的哀愁表現得淋漓盡致。當風暴來臨時,少年派在鯊魚群的兇猛攻擊中奮力躲避、艱難求生,音樂顯示了在偌大的海洋面前,人類是如此的無助和渺小。當風暴再度來襲,則伴有海浪的呼嘯,讓觀眾仿佛置身于一望無際、變幻莫測的海洋中心。當男孩在食人島的淡水湖中游泳時,電影音樂突然變得歡快輕松,讓人完全忘了他還在大洋上漂流。當夜晚來臨,天堂卻張開了他的大口,一顆人類牙齒突兀地出現在蓮花之中,少年派突然發覺這是地獄不是天堂,驚慌失措的音樂,也讓我們更能理解當時少年派心中的波濤洶涌。
影片還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了少年派在一望無垠的海洋上漂流,陪伴他的只有一頭隨時會吃掉他的老虎,這種悲涼的無助感,通過電影音樂淋漓盡致體現出來,這些音樂既代表著海洋的自然和壯麗,也代表著流浪的辛酸和生命的無助。在如此強烈的反差下,加強了觀眾的畏懼感和緊繃感,而其中所點綴的那些愉悅歡快的小段音樂,也讓觀眾的心情得以放松,使其隨著情節的變化而波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敘述的不僅是少年派的成長和路途中的郁悶困擾,還展現了很多歡快愉悅的片段,在這些片段中,除了前文舉例的笛聲,還夾雜著印度傳統音樂特有的帕卡瓦甲鼓,這是一種復雜多變的樂器,能奏出各種不同的樂調和節奏,用這種鼓聲表達少年派對初戀阿南蒂的復雜感情,在天堂島上,這種婉轉多變的鼓聲也表現了少年派看到牙齒之后的驚恐和跌宕迷離。
電影中還充斥著女性低聲的歌唱,時而悲傷,時而溫暖。其實,在印度電影世界觀中,笛音、鼓樂是不可或缺的,但最重要的還是女聲所特有的慈祥與愛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作曲家巧妙地抓住了印度電影世界觀中音樂的特點,讓這種女聲始終縈繞全片,和帕卡瓦甲鼓聲一起詮釋了母性的深沉和少女的歡快。印度笛音和鼓樂伴著女聲,一次次的把少年派的回憶和幻想放大,展現了一個理想的世界。
本文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為例,通過全面介紹了其電影音樂,了解當今廣播電視電影領域內音樂的影響。電影創作和電影音樂是統一的整體,筆者希望通過研究電影音樂,更好地認識、創作電影作品。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