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雄
?
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人際關系平衡研究
劉海雄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聞媒體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做好采訪工作,為新聞事業的穩定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成為當前記者思考的重要問題。人際關系平衡問題是隨著新聞采訪報道工作而產生的問題,但由于長期以來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忽視,導致其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在人際關系平衡內涵的基礎上闡述了人際關系平衡對新聞采訪的重要意義,并探討當前新聞采訪中人際關系平衡的現狀和優化措施。
關鍵詞:新聞采訪;人際關系平衡;研究
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能否正確處理好新聞信息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關系,對于新聞資源的挖掘和新聞的客觀性都有直接影響。當前,新聞傳播事業越來越興盛,傳播手段也越來越豐富,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如何處理各種人物、事件關系,促進行業與社會的和諧,為新聞事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概念上來說,人際關系平衡指的就是“交往雙方需要的滿足程度以及人際關系的吸引程度達到平衡”;對于記者來說,樹立正確的人際理念、進行準確的角色定位、科學的運用語言方略、樹立良好的記者人際形象、處理好與同事、工作對象、下屬和職能部門之間的人際關系,是新聞采訪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因此,加大對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的人際關系平衡的研究力度對于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記者與報道團隊的人際關系平衡
新聞內容的采制不是一個人就能夠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整個團隊的協作。例如,上級領導的指導、記者的采訪和編輯的二次加工等,這種情況下,能否處理好團隊人際平衡關系對于記者的采訪工作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團隊總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記者的工作熱情,相反勾心斗角、各自為政的團隊則會對記者造成巨大的打擊。例如, 21世紀以來,新聞行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大,很多新聞媒體逐漸重視內部管理和成本控制,其在進行新聞報道經濟投入的同時,也會關注新聞報道的預期效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記者沒有協調好與新聞媒介管理層和領導之間的人際關系,那么很容易會耽誤發掘新聞線索的時間,采訪效率將無從談起。
1.2 記者與“線人”的人際關系平衡
新聞行業中的“線人”是指那些不以新聞事業為生計方式,但是有著極強的新聞敏感度,能夠將新聞信息源提供給記者的社會人員。對于記者來說,“線人”是其獲得第一手新聞信息源的主要途徑之一,處理好與“線人”之間的人際關系,為“線人”提供一個良好、自由和安全的空間對于記者有著巨大的影響。例如,受安全因素的影響,“線人”在提供信息源時對于信息的準確性和詳細性如果有一定的隱瞞,那么記者采訪的真實性自然就大打折扣;再如,當線人的提供信息源的自由度受到影響時,其為記者提供信息的熱情自然就會下降,記者也就難以獲得足夠的新聞信息等。
1.3 記者與當事人的人際關系平衡
當事人是新聞記者的采訪對象,如果沒有處理好與當事人的人際關系平衡,那么就很難和當事人進行溝通交流。當事人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積極的正面的當事人,另一類是消極的負面的當事人。一般來說,一個新聞事件涉及到利益糾紛時往往既有受益的一方,也有利益受損的一方,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時把握好雙方的利益關系,在不引起雙方反感的前提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將新聞事件準確、客觀、真實地報道出來。例如關于一個違法亂紀的新聞事件時,利益受損的一方往往不愿意配合記者的采訪報道,這個時候能否正確地把握與當事人的溝通尺度對于采訪的順利完成就有著直接影響。
1.4 記者與“接待人”的人際關系平衡
除了社會大眾之外,政府機構、國營企業的發言人、私營企業的領導等也是記者的主要采訪對象之一,這些采訪對象就屬于“接待人”,其發言不是自身的觀點而是整個集體對某個新聞事件的看法或者處理態度。新聞媒體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變更,經過幾十年的改革和演變,記者的地位和角色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在官本位階段,記者不需要對處理與“接待人”人際關系平衡以足夠的重視,二者本就屬于同一體制下,但在市場經濟階段和“接待人”的人際關系平衡決定了記者能否得到采訪機會、能否得到真實的信息。目前,部分企業在召開新聞發布會時會直接拒絕某些記者的采訪,原因就在于沒有處理好和“接待人”的人際關系平衡。
從新聞機構的改革到網絡新聞媒體的興起,記者在人際關系中的角色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集中體現為新聞記者從之前的對人際關系的忽視轉變為苦心經營各種人際關系,以此來保證能夠獲得足夠的即時新聞信息或采訪資料。因此,當前,記者在采訪中的人際關系平衡整體得到了好轉,但是人際關系不平衡現象仍時有發生。
2.1 人際關系平衡整體好轉
從“新聞”主動上門找記者到記者四處奔波尋找新聞,再到記者尋找新聞與“線人”提供新聞信息源結合,充分體現了我國當前記者在采訪中人際關系平衡已經逐漸好轉。無論是記者還是社會大眾對于記者采訪的認識也逐漸深入,集中體現在社會對于記者采訪給予了足夠的肯定。之前,在采訪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當事人不愿意配合的現象,而當前,在采訪時,除了個別利益受損方不愿配合外,大多數當事人都能夠積極配合記者,這是記者多年人際關系經營的結果,是人際關系平衡好轉的直接體現。此外,記者節和護士節、教師節成為我國僅有的三個行業性節日之一,也是社會對記者采訪工作肯定的體現,反映了社會對于記者采訪的認識不再片面化。
2.2 人際關系不平衡現象時有發生
2011年,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在微博上連爆三句粗話拒絕《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的采訪,從事件本身來看是高校學者有失涵養,但是也從側面體現了記者在采訪中人際關系不平衡現象,這件事對新聞采訪工作的順利完成和新聞事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造成此類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部分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如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為吸引受眾注意,在一些事實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主觀臆斷或者直接變造虛假信息,對新聞媒介的受眾和報道對象造成了傷害等,導致人際關系平衡受到影響,難以獲得當事人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封口費”使部分記者為了自身利益忽視了社會公正;不當隱性采訪等都導致部分曾經接受過記者采訪的當事人對記者采訪存在了極其惡劣的印象,產生了抗拒心理,對人際關系平衡造成了一定影響。
3.1 提高記者的職業素養
當前,職業道德倒在“利益”面前已經成為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難以實現人際關系平衡的根本原因。因此,欲實現采訪中的人際關系平衡,最重要的是全面提高記者的職業素養。筆者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博愛指導言行。采訪是記者的主要工作,但是在面對“生命”時,一名優秀的記者應該能夠以博愛的胸懷拒絕采訪,例如,在汶川地震時,記者沒有對獲救的受害者進行采訪,原因就在于為避免他們受到二次傷害。二是以博聞來完善自身。與其他行業相比,記者需要具備龐大的知識儲備量,處理需要掌握采訪、寫作的技巧之外,更要對歷史學、法學、政治學等有著足夠的了解,如此方能夠在采訪中和當事人進行溝通,獲得想要的采訪資料。三是堅守誠信。真實性是新聞的靈魂,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要始終堅守誠信,不欺上不瞞下,避免虛假新聞給新聞媒介受眾和當事人造成傷害,獲得當事人的信任和支持,實現人際關系平衡目標。
3.2 采訪過程中嚴格要求自身
記者需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為人民服務。個人對自身嚴格的要求,有助于個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對于一名新聞記者來說,對自身的嚴格要求有著特殊的意義,作為“社會守望者”的角色,“鐵肩擔道義”的責任之心不應改變。新聞記者從事的工作,是關乎到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乃至一個民族的“神圣事業”,即使新聞事業已經發展到產業化階段,新聞記者所要面對的工作對象不是某一特定區域的某一部分群體,而是整個民族的全體人群,本著這一特殊的任務,要求新聞記者對報導的新聞事件具備兩個特性,即被新聞視為生命的真實性原則,另一個重要的原則即是新聞的時效性,具備了真實性、時效性是新聞記者報道給新聞受眾新聞事件的最基本要求。
3.3 與人為善,積善成德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需要和各種性格的人打交道。例如,團隊中有的人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有的一心為新聞報道服務,采訪對象中有的愿意配合,有的拒絕甚至破口大罵乃至動手。這種情況下,如果記者采取強硬的應對措施,那么將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記者需要時刻銘記“與人為善,積善成德”的思想來進行工作。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日常工作中,記者要盡可能的避免與同事的沖突,同時做好其他同事之間沖突的協調工作,在采訪的過程中團隊各個成員都要積極配合;另一方面,在采訪的過程中面對采訪對象的刁難和不配合,記者需要沉下心來慢慢開導,從當事人感興趣的話題入手,爭取獲得配合,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采訪時間、換采訪場地等方式來獲得當事人對記者的肯定和好感。
參考文獻:
[1]王仲蕾.芻議采訪中新聞記者人際關系的平衡問題[J].新聞研究導刊,2015(3).
[2]段東敏.采訪中新聞記者人際關系平衡分析[J].科技傳播,2015(1).
[3]楊錚,沈聰.記者的人際關系[J].新聞前哨,2011(11).
[4]李鵬艷.電視出鏡記者與采訪對象的人際交流研究[D].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8.
[5]李鐵男.被采訪對象心理探析及對策[J].記者搖籃,2012(8).
作者單位:(新疆和田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