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茹 王 寧
?
電視新聞采編如何“接地氣”
田利茹 王寧
摘 要:在媒體激烈的競爭過程中,電視新聞要占有優勢,吸引目標受眾,必須在新聞采編工作方面進行優化創新,其中“接地氣”是電視新聞采編吸引力提升的有效途徑,本文針對電視新聞采編如何接地氣展開研究,為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競爭力作出努力。
關鍵詞:電視新聞;采編;接地氣
新聞采編應深入到群眾的真實生活中,發現群眾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善良和美好,這對增強電視新聞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百姓生活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異,這是接地氣新聞采編存在吸引力的本質原因,通過深入百姓生活,在全面細致的觀察基礎上,結合采編的專業性,將百姓的想法、需求等全面地表達,使百姓對身邊人的故事、情感等產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是推動電視新聞采編接地氣的有效方法[1]。例如,某電視臺新聞采編人員在采集流浪兒童社會關注度相關信息的過程中,對7名9~16歲的流浪兒童進行了持續1周的動態跟蹤和記錄,將流浪兒童日常的生活狀態進行全面記錄,在播出后引起了社會對流浪兒童生存發展的關注,可見電視新聞采編只有真正地深入生活的實際狀態中,才能真正發現各類人員的本質特征,才能真正的做到接地氣,得到目標受眾的認可。
新聞采編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地應用標準的、專業性采訪語言,會使被采訪者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甚至在行為和語言上進行排斥,在信息闡述中有所保留,這必然導致新聞采編表面化,難以觸及新聞事件的核心。所以要使電視新聞采編接地氣,在某些情況下要適當的應用家常話,使采編對象在內心形成對采編人員的親切感。在采編人員合理應用家常話時,無形中將自身與被采訪對象建立在統一高度和戰線中,甚至可以使被采訪對象產生與采編人員為“朋友”“盟友”的認知,進而在采編的過程中將真實的情感全面的表達,提升新聞采編的質量[2]。家常話并不等同于家鄉話,家鄉話限制在固定人群中應用,在采編的過程中大量應用家鄉話,會使目標受眾理解難度加大,甚至產生對電視新聞不規范的認知;而家常話是來源于電視受眾生活,是其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話語,其可以在采編的過程中應用活躍氛圍、縮減采編雙方距離感的詞句。雖然部分家常話在華麗方面并不突出,但其通常樸實、生活氣息濃厚,甚至可以表達出采編人員對采編工作和觀眾熱愛之情。電視新聞采編是電視新聞與觀眾互動的具體體現,在提升電視新聞目標受眾吸引力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電視采編接地氣的過程中應結合目標受眾的喜愛方向和熟悉點等進行深入的剖析優化,這是提升其整體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在傳播媒介和形式逐漸多樣化的過程中,觀眾對電視新聞采編的質量要求不斷提升,如果電視采編人員仍以傳統的新聞采編單純復制的方式開展工作,必然降低吸引力、影響力,甚至使其傳統的電視媒體權威性優勢無法正常發揮。所以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在認識到接地氣的重要性的同時,應在專業知識積累方面加大力度,將傳統采編工作向記者型采編轉變,將編輯新聞與采寫新聞相結合,在接觸百姓的過程中真正感受百姓的情感變化,滿足目標受眾的情感需求。但需要注意,體現百姓情感并不是脫離新聞素材的實際,進行一味渲染,而是通過采編人員切實走進百姓的生活,在了解百姓情感實際狀況下的新聞素材升華。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對目標受眾的吸引力,并真正體現出基層群眾的心理,解決基層群眾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困難,提升其競爭力。
由此可見,電視新聞采編接地氣的實現,對新聞采編人員的素養、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要具有觀察、了解世界,準確把握社會發展狀態的能力,而且要切實走進百姓的生活中,加強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通過有效的信息協調溝通,使電視新聞采編的吸引力提升。通過向百姓學習、向社會學習,提升采標人員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情感,進而在采編中真實反映百姓需要的、關注的信息,這要求新聞采編人員對新聞采編接地氣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并靈活應用相關方法,認識到接地氣的新聞來源于百姓,而百姓是判斷新聞價值的主要標準,可以推動新聞采編接地氣的實現和發展。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電視新聞在激烈的競爭中已經認識到采編接地氣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有意識地通過深入百姓生活、應用百姓熟悉的語言、體會百姓的切實感受,推動新聞采編接地氣的實現和深化。
參考文獻:
[1]左秀麗.如何讓電視新聞采編接地氣[J].科技傳播,2016(1).
[2]周立偉.“接地氣”是城市臺電視新聞的真功夫[J].當代電視,2016(1).
作者單位:(巴彥淖爾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