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芬
?
論現代中短波廣播監測的技術要點
邱芬
摘 要:中短波廣播技術在當前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中被人們廣泛運用,然而頻道間干擾問題嚴重,所以做好中短波廣播監測技術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將針對中短波廣播檢測技術要點進行論述。
關鍵詞:中短波廣播;監測;技術要點
中短波廣播受到人們喜愛的程度不斷上升,其頻道資源被開發得所剩無幾,這就導致頻率覆蓋重合、干擾等問題嚴重。
1.1 對節目發射聲源進行技術質量監測
對完成錄制的節目要做好與播放聲源的對比工作,因為錄制結束后要經過電纜、光纜、衛星等才能輸送進發射臺,所以只有做好對比工作才能有效確定信號質量是否在傳送途中受到影響。
1.2 做好電聲指標在發射機中的技術監測工作
采用信號環路監測的方法在發射機中對電聲指標進行監測是較為常見的,測量指標有噪聲電平、頻率響應等。在現實應用中主觀檢測較為常見,一般通過改變接受天線方向,對發射機噪聲進行確認,如果存在“發破”聲,則說明諧波已經失真。
1.3 對于發射機調幅度進行監測
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合理安放定向天線,并通過調幅度儀的使用對調頻進行最大幅度地計算、監測。
1.4 對發射機覆蓋區進行監測
一般在進行覆蓋區檢測中通常使用移動測量法,然后基于中短波覆蓋區特點一般可選在晝夜進行。第一步在地圖上確定測量點,第二步確定強干擾反應區,第三步監測該區域的中短波場強及干擾場強,第四步進行數據分析、整理,第五步進行天波干擾場強及中短波頻率場強計算分析,從而對節目的信號場強進行確定,接著通過標準對比的方式,確定數值在規定區間范圍內的則屬于有效場強。
2.1 中短波項目指標分析
首先,應做好頻率容限的測量,就是中短波現實發射占據頻帶的中心頻率——標稱功率的差值,其范圍應在10Hz以內。其次,頻帶寬度即發射信號發射中信息所占的頻帶寬度容許值,其與信號發射的質量與傳輸的速度有關,最大的調制頻率應不超過10kHz,信號的寬度應在20kHz以內。最后,雜散功率,就是在固定頻率之外的頻率,一般其變化不會影響信號傳輸質量,其有寄生發射、變頻發射等方式。在進行測試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必須基于國家規定標準,使交/直流供電電源、周邊環境狀況等滿足國標要求。若發現雜散發射分量<200MW,那么衰減量應≥40dB,且必須嚴格遵守50MW雜散發射平均功率的相關規定。
2.2 接受中短波信號發射機發射的頻率
采用高端接收機可提高中短波信號接受質量。首先,使用天線將接受的電波轉化成射頻電流,一般天線可以選擇垂直天線或者是基準天線。其次,通過饋線將射頻電流傳送到接收機。一般饋線要與天線配合使用,其種類為架空明線盒射頻電纜等。其干擾標準為接收機輸出信號信噪比高、無用信號接近零、信號場強很大。
2.3 監測中短波廣播的干擾信號
基于對干擾信號內容、時間的分析研究,確定干擾信號的種類,然后使用自動干擾場強儀對干擾場強進行檢測。
3.1 規范干擾功率
若監測確認同頻干擾存在,且中波發射覆蓋范圍未達要求、同頻干擾場強超過允許干擾場強的0.5dB控制范圍。建議向總局上報,按《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網管理辦法》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3.2 采用同步廣播技術
在相鄰區域工作的發射機可采用一個頻率,并應用定向天線接收,不過每一個發射機載頻必須同頻。特別是中短波廣播,在同步廣播使用的同頻射頻保護率必須≤4dB。
3.3 讓電磁兼容性上升
無用及干擾信號對正常信號的收發影響很大,所以可通過提高電磁兼容性的方式讓信號與干擾得到共存。一般基于工作頻段、節目形式的科學選擇,控制保護頻率的波動。
3.4 對實際載噪比進行控制規范
由于合法廣播電臺存在同頻廣播及信號共同覆蓋問題,所以要在信號交匯邊緣將彼此的射頻信號與干擾載噪比控制在26dB范圍之內才可以。
3.5 音頻處理器數量進行添加
將音頻處理器與發射機音頻輸入通道連接,使發射信號最大、最小電平差縮小,從而提高調幅度,增加各自的信號覆蓋面積。
3.6 帶通濾波器要增加
通過在發射機輸出回路里面串聯發射機帶通濾波器的方式提高信號發射質量。
3.7 對寄生發射進行檢查
設備檢修中要重視是否存在發射機寄生振蕩條件下出現的寄生發射,對功放的非線性波型有無失真要認真檢查等。
使用高新技術進行中短波監測,有助于排除影響中短波信號質量的問題,提高中短波信號發射的有效性,確保信號質量達到要求,滿足聽眾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新華.中波廣播發送技術研究[J].電子世界,2014(10).
作者單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726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