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家渠高級中學語文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文課前活動的重要性
江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家渠高級中學語文組)
高中語文課前活動以學生作為活動主體,通過不同活動類型、不同的實施策略對激發高中生語文學習興趣、樹立高中生語文學習自信心、豐富高中生語文知識積累及培養高中生語文學習能力都大有裨益。
課前活動;語言文字;重要性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學習語文是學習中國古代優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是普及并且發展國學的重要手段。語文又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有重要的幫助,并且能夠提高學生正確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這都是語文課程的重要性,可是我回顧了12年的語文教學生涯卻發現,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并不大。大多數學生帶著從初中對語文學科的慣性態度學習,他們認為語文學習不用花太多時間,不用下太大的功夫,反正用不用心學語文,他們的成績都不至于差到哪里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我們在每節語文課前都準備不同的課前活動,讓他們寓學于樂,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呢?經過近兩年的實踐證明,語文課前活動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提高了其學習語文的興趣。
經過觀察,我發現一節課的頭三分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比較低的。學生或因課間休息,放松了十分鐘,興奮的心情還未能平復,或因剛上完另一科的課,思路一時還未能轉換過來,因而注意力也就不可能迅速集中而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巧妙地利用課前三分鐘,可作為改進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突破口。
可是如何充分地利用課前這三分鐘呢?做些什么有關語文的活動才能引起他們對語文課的興趣呢?我做了一個嘗試:不同的時段計劃不同的活動。比如,剛升上高一的新生,大家彼此不熟悉,對新同學、新老師、新環境充滿了好奇。第一節語文課,我就向大家介紹了我自己:我是你們的語文老師,我的名字叫江玲,大江的江,玲瓏的玲,我的父母給我起這個名字,是希望我有大江般寬廣的胸懷,同時不失女孩子的玲瓏可愛。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我的名字,還特別羨慕我對自己名字詩意的解釋。緊接著,我讓同學們想想,怎樣向大家介紹自己,才會讓人不容易忘記。有同學躍躍欲試,我叫起了前一天打好招呼的課代表,她對自己名字別出心裁的解釋和自信的聲音,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第一個學期搞這個活動,學生的興趣很濃,口頭表達能力有了較明顯的提高,膽子也大了許多。一些一當眾講話就緊張、臉紅、語無倫次,課堂回答問題時語言貧乏,表達不流暢的學生,情況明顯有了好轉。但第二個學期還搞這個活動,學生的興致就沒那么高了,尤其是那些語文基礎較好、語文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于是,我將這“三分鐘演講”做了一個改進,真正地將課前活動和語文課堂有效地融合。
我把一周五天的課前活動設置成不同的內容:周一,美文欣賞:可以是鑒賞自己喜歡的古詩詞,可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還可以是自己的習作練筆,凡是好的詩歌或文章都可以朗誦解讀;周二,知識大放送:成語故事,文化常識,科學揭秘,介紹一位名人等等,只要是能夠豐富大家知識皆可;周三,好書我愛你,介紹一本書并說出推薦的理由;周四,記憶大比評,在三分鐘之內說某個話題的寫作材料,越多越好;周五,關注時事你我他,說出近一周國內外以及學校發生的大事,可以邊說邊評論。內容不同,要求一樣:所有學生上講臺時必須脫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讓科代表把自己排到相應的那一天,效果不錯。
周一的美文欣賞,拉開了語文課前活動的帷幕,一個女生特別喜歡李清照,她選擇了李清照的《聲聲慢》,朗誦之前講到了女詞人艱難坎坷的經歷,尤其是晚年的不幸,動容之處潸然淚下,聲情并茂的誦讀更是感染了大家,課后很多學生都自己動手查閱關于李清照的生平和詞作。周二的知識大放送,課前,要上講臺的學生為了使自己介紹的語文知識更吸引人,都做了精心的準備:搜集了平時同學們學習上的疑難點或疏忽了的知識點,并反復修改講稿,采用與眾不同的表達輔助手段,如用圖畫、錄音、錄像、幻燈、投影,甚至毛筆抄出的方式介紹知識要點;課堂上,同學們為了補上這個知識缺漏,都全神貫注地聽著,且不時記些筆記。說實話,有許多小知識點老師是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講解的,而對于不少學生來說,如果不是其他同學注意搜集并介紹出來,有些知識就難以得到鞏固,而有些知識則可能會永遠缺漏。而對于我,最大的感受則是又一次領悟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深刻道理,因為學生在向同學介紹那些“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幫我彌補了不少知識漏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抽出一堂課中的三分鐘開展“語文活動”,看似占用了一些時間,但是,其激發出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做學習的真正主人的效果,卻是“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所不能取得的,這些內容能起到使新舊知識聯系的作用,誰能說這是在做無用功呢?
陳永梅.淺談語文課前預習的意義[J].未來英才,2016.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