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彭漢青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央視新聞數據可視化的運用進階
鄢彭漢青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本文以央視新聞《數字10年》《據說春運》《數說命運共同體》為研究對象,對其數據可視化實踐、運用進階進行概述評價。在《數字10年》的系列報道中,央視新聞嘗試了數據新聞生動的表現形式,但數據是作為主題的佐證使用,對數據的分析也較為簡單。之后的《據說春運》和《數說命運共同體》系列報道,數字逐漸成為新聞的主題,數據的挖掘、計算與可視化呈現更加科學,新聞成為了全學科、多領域協同制作的產品。
電視新聞;數據新聞;數據可視化
2012年8月,央視新聞推出了《數字10年》系列報道,近60期節目中,圍繞中國經濟、社會等領域的一系列具體數字,以可視化的表現手段展示十年來的成就和人民生活的變化,節目特點歸納如下:
1.1用真實的數字證明成就,科學嚴謹有據
寓大主題于小數字中,《數字10年》關注的都是國計民生、老百姓十分關注的內容,如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平均預期壽命等。一組組對比的數字、一幅幅直觀的圖表,新聞主題被清晰地展示出來。不同于采訪解說可能給人帶來的主觀判斷,數字的佐證將成就科學有據地展示出來。
1.2宏觀層面的數字具體化、生活化表現
宏觀經濟數字專業而不易理解,于是節目將數字具體化、生活化。“十年過去了,我國的貧困人口總數從9422萬降到2688萬,也就是說有6734萬人脫了貧。”這樣直接引用數字,大多數觀眾并不是很清晰其背后的具體意義,《數字十年》則用了以下的描述:“這一數字相當于兩個加拿大的人口。”[1]這樣的描述,使抽象的新聞更加具體,細節生動呈現,成就報道的效果可以更加凸顯。
《數字十年》強調“用數據說話”,但數據起到的是一種輔助與佐證的作用,報道中的新聞價值點已經確定,文字性的新聞事實仍是最重要的,新聞生產流程依舊是過往傳統的模式,僅對新聞事實進行了數據可視化操作,大數據挖掘新聞事實沒有體現。所以《數字十年》依舊是數據可視化報道的一次初級嘗試。
在央視《晚間新聞》在2014年初播出的《據說春運》系列節目中,一位主持人生動地講解著今年春節的遷徙最熱路線、逆向遷徙現象,這位“數據觀察員”依賴的正是百度遷徙地圖,通過地圖中的大數據來實時解讀春運遷徙。這是電視新聞首次以網絡大數據為支撐完成整篇新聞報道。
2015年國慶期間,央視多檔新聞欄目推出“一帶一路”系列節目《數說命運共同體》。精美的制作與科學的分析,背后同樣是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和可視化表達。
與《數字10年》相比,《據說春運》與《數說命運共同體》具有以下符合大數據新聞的突出特點。
2.1由在新聞中尋找“數據”佐證轉向由“數據”生成新聞
前期找選題,確定報道角度,設定論點,發現論據,這是《數字10年》的報道特征,數據以例證的作用出現在報道中。
但在《據說春運》中,“數據優于文字”的表達方式得到倡導,數據變成了貫穿整個節目的主線與新聞報道的對象。用局部數據證明的主觀推測少了,大數據直接成為了主角,變成新聞中最必不可少的成分[2]。為了再現春運盛況,央視新聞聯合百度,依靠其LBS提供的定位信息數據,通過兩億多部智能手機的移動情況畫出了《中國人的遷徙地圖》,信息數據就是新聞主題。
2.2數據經過挖掘、分析和深度加工,使可視化讓認知更深入
很多數據源是用戶在互聯網上的搜索、定位等行為所留下的痕跡。通過數據挖掘、分析,可以揭示關系與發展趨勢,新聞可以呈現更博大的價值與意義。《數說命運共同體》共挖掘了超過1億GB的數據,以此分析、計算、展示,呈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40多億百姓之間的聯系。
《數字10年》中也有大數據運用,但數據來源多為官方信息,并非新聞生產者通過互聯網挖掘而來。后者時效性更強,經過統計學意義上的深度分析,關注到宏觀與中觀層面,具有深入的解釋性與預測性。
通過對大數據分析處理,再將分析結果用嚴謹、科學、生動的數據可視化地呈現,新聞就像一件精密的產品,權威性、信服力得到提升。
2.3新聞事件的描述由微觀回到宏觀而不失生動
在大數據生產新聞的模式下,數據來源廣泛,分析嚴密準確,新聞可以做到直述宏觀而不失生動,《據說春運》中密集的遷徙曲線,震撼的數字講解,就直接從宏觀層面生動地詮釋了春運現象。遷徙線路的亮度,箭頭的指向清晰地告訴觀眾春運的實時情況,極大地補充了新聞報道的表現形式。
[1]鄭小華.電視時政報道中的大數據運用:以央視《兩會大數據》《據說兩會》為例[J].東南傳播,2014(12).
[2]徐琦,宋祺靈.國內電視媒體大數據新聞實踐探析——以央視新聞為例[J].新聞界,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