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浩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影視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王文浩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弘揚七種文藝精神論述”中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影視藝術作為新時期文藝作品的中堅力量和大眾文化的審美體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影視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及建立逐步成為各開設相關專業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影視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教育模式
截至2014年,我國開設影視藝術及相關專業高校百余所,傳媒類專業在校生逾萬人。然而在2014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的十五個“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中,廣播電視編導、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等影視藝術相關專業榜上有名,亮起了“紅燈”。影視業在市場上的繁榮、高校的擴招和影視藝術人才就業難形成了鮮明對比,影視類專業的開設大有“高開低走”之勢。
從2010年伊始,隨著分眾傳媒的細化和全媒體覆蓋的理念深入人心,影視藝術教育在結構及其系統的建立上都有了新的變化。傳媒類專業的熱度不減、人才出口日趨困難、影視市場的擴充等現狀都推進著影視藝術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思維的建立。傳媒類專業面對當今形式應如何應對,各類高校教育模式又有哪些突破和有效探索,本文從當前影視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現狀進行分析,并提供相應的改革思路。
相較于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類專業,影視藝術專業生源顯得“先天不足”。考生在義務教育及高中教育中并沒有過多涉獵相關學科和專業知識,在大多數大學前教育并不涉及影視藝術。而如音樂類相關專業須經過樂理、聲樂、器樂等多年各類考核和訓練,高校的錄取相當于精英的選拔,考生根據自身層次進入各類高校及專業進行系統學習,正當畢業時將掌握符合自身發展情況的專業素養,因此對口工作將會較有針對性。而影視藝術專業考試過程往往更依賴于個人天賦及文化課程,專業素質難以考量。影視藝術又是一門建立在科學技術上的綜合性藝術,依托機器為載體,綜合文學、音樂、美術、舞蹈和攝影等多學科,如此多的學科門類將在四年的本科學習中講授給諸多“零基礎”的青年學子,成才談何容易。此外,由于高校的擴招,藝術類專業錄取分數往往低于一般專業錄取成績,影視藝術類專業由于不需要“童子功”而成為了很多不適合學習影視卻有機會選擇學校的考生的溫床。這些學生難以學到影視實務能力,從而形成就業負擔。
傳統的教育教學結構往往分為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必修課和選修課等。以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例,大部分開設此專業高校公共課為政治、英語和計算機等;專業基礎課包括文學、歷史、寫作,以及各類概論;專業主干課圍繞攝、錄、制、采、編和播;選修則為音、美、播音主持、服、化和道等,每年舉辦各類影展,畢業聯合進行畢業大戲創作。四年的課表滿滿當當,影視作品創作往往要占用課余時間及假日。然而過多的理論性學習將學生鎖定在課堂中,大多數學生難有充足的自主學習實踐和技能交流平臺,更不要說個人學習拓展和個性的發揮了。此外,涉獵理論門類過多、文學類知識的重復性教授使實踐與理論脫節,壓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
從影視藝術專業興起以來,考核方式無非兩種,試卷類考察與作品類考察。試卷類考察側重考核理論知識的記憶和運用,作品類考察則偏重實踐能力的考核。然而隨著傳媒各行業的興起,影視藝術人才就業方式趨于多元化、影視宣傳、營銷管理、經紀人制度和媒介文化等行業從小眾就業逐步走向社會求職。高校所培養出的影視教育人才不僅僅在舞臺演出、影視作品的制作中發揮作用,也并非每名學生都可能擔任導演、演員,影視公司的管理、運營,影視創意的提出都將成為傳媒類細分化的行業產物。因此,提供多元化、能夠體現個人能力的多向化考核方式將成為刺激學生積極性,以及符合市場多元需求的有效考察方式。
21世紀以來,電影電視行業逐步從傳統媒體波及至網絡,網絡自制劇、網絡欄目和網傳視頻等多種影視就業渠道不斷刺激著從業者的加入。而隨著拍攝剪輯機器設備的普及,專業技能學習渠道的日趨便利,使高校此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光環不再。一方面,蓬勃的影視市場急需上手快、能力強、適合各類作品制作的工作者;另一方面,本科院校影視專業畢業生對工作期待值較高、實踐能力與市場需求脫節、難以和用人單位形成無縫鏈接。
5.1有效平衡生源
影視藝術人才培養不但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需要長期的訓練和文化修養,甚至涉獵學科要更為廣泛、培養周期要更加漫長。因此,在義務教育及高中教育中納入影視教育勢在必行。高校影視藝術相關學科專業加試應當細化分類,從各個傳媒專業出發,從天賦、自身條件、天性、創造性思維和文化課等多個方面進行考量,從根源上起到人才基礎選拔的作用,并在學生本科四年中進行有效加強和深造。
5.2改革教學結構
每個學科的建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個“教育-教學-考核-反饋”的系統。傳媒類學科自有其發展規律和實踐性,其理論的學習和實踐不能割裂開來。將部分文學、歷史等基礎課程融入實踐環節并進行分化性考核,一門課程可以分階段、分層次開設。同時,可以利用綜合類大學的先天資源,將學生按照興趣及特長進行選修分類,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實踐的掌握中去,使學生形成動手能力強、自主學習興致高、有文化修養和后勁的傳媒人才。
5.3搭建多種實踐平臺
國內大部分院校實踐平臺依托于各媒體及傳媒公司,學生以實習生身份觀摩學習基本操作。而此部分應在學校中已經完成訓練,避免學生在工作單位中只能進行過于基本的工作,或在工作中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興趣、沒有能力從事傳媒相關專業。除傳統的實習渠道外,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在校期間成立小型工作室,進行專門的就業指導,開展創新創業訓練,布置小型課題,讓學生在校體會各個環節,了解進行傳媒市場性創作應當掌握的技能,查漏補缺,以項目帶動學習。此外,各類比賽、主題創作也是很好的實踐鍛煉機會。
5.4形成人才孵化
隨著小微企業的興起,創業化的人才培養逐步成為畢業生引流的有效渠道。傳媒行業面向市場,市場接收能力強,需求面廣,屬于適合長期發展的朝陽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分層次化、價值有明顯區分的態勢。在建立人才培養模式時,應進行充分的人才分流孵化,將學生分類為創業型、實業型、研究型等多個類別,因材施教,分門別類地進行課程化的建構和實踐性的整合。讓學生在校期間具備一定程度的行業認識和實務思維,用業界眼光而不是學徒心理面向市場的社會。在鼓勵學生進行創業、創新的同時,進行有效的就業疏導,強化學校作用,體現理論學習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理論學習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和現實作用,養成“有后勁”的傳媒素質。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影視藝術人才的培養作為影視文化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應當勇擔歷史使命。將創新改革的思路融入其中,加速我國影視傳媒行業及其相關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高校影視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遠,不僅關系到市場需求,還關系到行業的未來,培養具有前瞻性眼光的、較好業務素養的、文化情商兼具的影視藝術人才是學科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需要堅持影視發展的實踐與理論并行之規律,以人為本,將天賦與挖掘相結合,把專業與素質深度整合;認清當前影視藝術培養模式和行業間的匹配現狀,盡快建立起適合本學科發展的人才發展戰略。根據高校各自情況進行深化改革和教學結構調整,建立真正適合我國影視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影視行業的發展做出應盡之責。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項目成果,項目名稱:影視藝術適用性人才“學產研”培養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GH1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