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麗
(作者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媒介融合時代地方高校新聞教育人才培養的分析
高玲麗
(作者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新時期,我國的新聞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為了推動新聞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多種現代化先進技術被應用到新聞媒體行之中,對于新聞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媒介融合時代,地方高校設置了新聞專業,而強調對新聞教育人才的有效培養,制定科學的新聞人才培養計劃,充分利用好諸多媒介渠道,是實現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途徑。本文對媒介融合時代地方高校新聞教育人才培養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媒介融合;地方高校;新聞教育;人才培養
在媒介融合時代,人們對新聞媒體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想滿足人們對媒體的需求,就必須加強對新聞教育人才的培養,制定更人性化、科學化的新聞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強調校企合作,讓新聞教育人才深入到實際環境中實習,促進地方高校新聞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開展新聞教育工作,能為新聞實踐提供重要前提,因此高校應合理調整教學方向與目標,將多元化的媒介應用到新聞教育中,打造專業化的新聞教育團隊,使培養出的人才符合新聞行業的發展需要。為此,可在地方高校開展新聞教育人才培養工作,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設置新聞實踐平臺,制定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
隨著我國新聞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新聞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新聞人才要具備一定的新聞學知識,能為具有專業的新聞技巧。作為地方高校教學系統中的一個熱門專業,新聞學專業備受關注,只有培養足夠的新聞學教育人才,才可為新聞實踐工作的開展提供條件與支撐。新時期,為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滿足受眾對高品質新聞作品的要求,應充分利用好各項先進的媒體元素與先進技術[1],強化對新聞教育人才的培養,通過新聞教育人才來培養新聞人才,以加強新聞團隊建設。在多種媒介相互融合的狀態下,新聞教育的重要目標在于培養新聞行業的全能型人才,但從實際的新聞教育人才培養方面來看,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無法適應現代多種媒介相互融合的社會形態。若想順勢時代的發展需求,必須對現有的高校新聞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為新聞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足夠的人才資源,成為時下的重要任務。
2.1教學目標比較模糊
各大高校,在新聞教育人才培養上大都存在著問題,如制定的教學目標較為模糊[2];未對大學生的工作區域、類型等進行一定的指導;學生的新聞知識點欠缺,在整個人才系統中不構成競爭力。媒介融合背景下,對新聞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若始終沿用傳統的新聞教育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設定上較為模糊,不僅導致新聞教學質量受限,教學效果不佳,而且不利于學生的就業。
2.2教學資源問題突出
開展新聞學學習時,會涉及到大量的新聞編輯與處理設備,將這些設備作為載體開展教學活動,注重學生實踐,利于學生對新聞知識點的有效把握[3]。但在實際的高校新聞學教學中,教學資源、教學設備短缺問題非常突出,音頻設備、計算機設備、廣播設備和編輯器等都相對短缺,雖然這些設備價格昂貴,會耗費大量的資金,但若沒有這些設備,學生無法開展操作與實踐,大大影響教學質量。
2.3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主要是根據社會的發展需求,旨在為行業提供高素質、職業性的人才,及時填補新聞行業的人才空白。但是,從地方高校新聞學專業的教學現狀來看,由于地方高校教學水平有限,教學方法相對傳統、程式化,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很難吸引大學生參與新聞課堂學習的興趣,這是制約新聞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3.1及時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為教學開展提供思想基礎
若想實現對高素質新聞教育人才的培養,就必須及時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及時了解媒介轉變的性質與改革前景,根據媒介融合時代的需求,對學生的新聞素養進行培養與訓練,開展一對一式教學,及時解決新聞教育人才缺失的現狀。目前,隨著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記者的全能型,記者必須熟練掌握新聞知識結構、專業技能、政治觀點與道德素質等多項內容,并將這些知識點與多種媒介相互結合,以實現新聞媒體行業的創意性發展。高校應更具前瞻性,隨時觀察外界環境的變化,教學理念應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發展而進行適時的變動[4],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符合行業發展需求。
3.2建立新聞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實訓機會
目前,我國的教育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重在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以生為本的理念,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表現與實訓機會,對學生的成長意義深遠。為了提高新聞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應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技術,將多元化的技術作為重要的新聞實踐平臺,借助該實踐平臺來鍛煉與培養大學生的新聞實踐能力。以學報為例,學生可以自由創立手抄報,很多高校都保持著這一重要傳統,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諸多電子設備、網絡技術不斷出現,很多高校開始增設攝影棚、報紙編輯區等。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出現后,很多高校紛紛引進,實現學生與出版方進行全面的對接[5]。而后,廣播電視不斷發展,一些高校又購入了攝像設備、錄音設備等,建立演播室等,并對新聞學專業的學生開展電子新聞采訪、制作與編輯能力的有效培訓,對于新聞事業來說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3.3創新新聞教學模式,提高新聞教學質量
對于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若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就應制定更為科學的新聞教學方案,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進而提高新聞教學質量。以往的新聞教學模式保持著傳統純理論灌輸的方式,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的機會較少,但如果新聞節目的實踐性較弱,就會制約學生的新聞知識點吸收能力。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應對教學模式進行不斷創新,在媒介融合條件,充分利用好各類媒體元素,以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這是提高新聞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為了給學生提供更為專業的實踐平臺,應提倡校企合作,高校可與企業或一些新聞中心合作,將新聞中心作為實踐的重要平臺,通過在新聞中心實習,從中學習先進技術的操作能力,深度了解真實新聞中心的運作狀態,能提前預熱,對后期大學生步入職業環境中能靈活應對,具備一定的職業經驗,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可替代的財富。實施校企合作教學模式,不僅僅能為學生提供更為真實、專業的實踐環境,還能為企業或新聞中心提供人才資源,在人才選擇上具有優先權,進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強化對新聞教育人才培養成為現代地方高校新聞媒體行業的重要工作,以滿足新聞行業的發展需求,充分利用好的新聞人才資源,以發揮其重要價值,以實現新聞媒體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媒介融合時代發展背景下,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新聞教育人才,應充分利用好多種媒體,運用多種渠道來開展新聞宣傳工作,從中獲取價值性的信息,對于新聞媒體行業來說是一項重大的進步,利于促進新聞媒體行業的健康發展。
[1]黃丹.媒介融合時代地方高校新聞人才的培養[J].新聞知識,2012(2).
[2]廖雪琴.媒介融合時代高校新聞教育人才培養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8).
[3]柳邦坤.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與創新的思考[J].新聞知識,2015(2).
[4]王小月.論“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J].新聞研究導刊,2015(9).
[5]馮廣圣.媒介融合視域下廣西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審察與思考[J].賀州學院學報,2014(1).
高玲麗(1984-),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