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菊香
(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教育局)
校園文化和校園管理:兒童視角不可或缺
江菊香
(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教育局)
好的校園文化,應該拓展孩子們的精神領域,應該懂得輪耕換種,為生命個體引進源源不斷之生命活水。好的校園文化管理中,不僅僅要注重成人視角,也要注重兒童視角;不僅僅注重顯性教育,也要凸顯隱性教育;不僅僅注重常規教育,也要提倡特色教育。而做到這一點,必須從兒童視角出發:對兒童天性有更多的體察,對兒童的生命境遇更透徹的理解,更多樣的視角和更柔軟的包容,從而帶來更豐富的愉悅方式和更精彩的校園底氣。
兒童視角;隱性教育;特色教育
所謂“溫馨家園、你我共建”,不能僅僅成為領導案頭“擺設”的口號,更應該心有所思,行亦隨之。
很多中小學的校園里,校園文化的布置,或出于成人視角,或處處為領導著想,偏偏與兒童無關。比如在環境布置上,追求“特色”或流行元素,而不是首先考慮是否貼近孩子們的內心。單單是學校走廊文化就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且不管內容如何,僅僅是孩子們的書畫作品懸掛的位置就令人困惑:在樓道里一米五以上的墻壁上懸掛,恰是領導或成人觀看的高度,小學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踮起腳尖,伸長脖子,也無法窺見墻上的真相。這樣的仰望除了讓孩子們腰酸腿疼以外,什么都不會發生。
所以,提倡從兒童視角出發創建快樂校園不可或缺。所謂“兒童視角”,就是基于兒童,體貼兒童,扎根于兒童,與兒童“共情”,以一顆“同情心”看待孩子的問題。通過從成人到兒童的角色置換,以兒童的眼光去觀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間,從而打造出一個非常別致的世界,展現不易為成人所體察的原生態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面貌。
曾經目睹并激動于這樣的學校:校園的圍墻、柱子都畫滿了彩色圖案,教學樓內有學生的照片墻,有學生生日提示牌,有師生共同手印繪制的“同源樹”畫作……令人驚奇的不是圖案的多姿多彩,而是這一切都是孩子們的“純手工”。同時,鄰近教學樓的窗下是一排班級“責任田”——每個班級可在屬于班級的花池中種植花草或蔬菜,這邊是掛在枝頭的黃瓜、絲瓜,那邊是結滿瓜子的向日葵,還有隱藏在土地里的水蘿卜,“在向日葵開花結果的時候,學生的班級日志就變成草莓成長的‘連續劇’。”“在與植物相處的時候,孩子們也是最放松的,能很好緩解課堂學習的壓力”……不論是外顯的部分,還是內化的部分,帶給兒童的都是一種內心的浸潤,一種無聲無息的滋養。“當學生在意貼在墻上的頭像照片是不是掉下來了,找一找‘同源樹’里我的手印在哪里,今天我的生日是不是出現在黑板上時,學校就會是學生的學校了。”
校園文化中,應該確認什么、贊賞什么、肯定什么,應該清空什么、抵抗什么、警惕什么,實在是個“巨大”的問題。當“成人視角”轉換為“兒童視角”,當成人“邁步”跨入孩子們繽紛多姿的世界時,相應的,成人的原有認知、印象和思維習慣也在發生“靜悄悄的變化”,成人不再從“教化或大人”的需要打量孩子的世界,而是從兒童視角出發,陪孩子談心、聽音樂,一起等待花開花落,一起欣賞云起云落。
好的校園文化,的確要注重那些顯性的,看得見的痕跡,比如凸現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等,比如以校園藝術節為契機,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音樂、舞蹈、師生書畫競賽;比如政教處和教導處應該廣泛征稿,精心編輯出版校報和校刊,為師生心語提供舞臺。每一面墻壁、每一頁充滿墨香味的報刊都是孩子們吐露心聲的小喇叭,都是孩子們展示風采的大舞臺,等等。
但是,校園文化建設也得注重隱形的,特別是內隱的那一部分,比如投入一定資金,全面構建,立體布局,努力營造讓墻壁說話,讓花草樹木賦詩,讓文化設施啟智的人文環境。走廊、教室、辦公室懸掛的名人名言字畫,制度牌、宣傳語、名言警句、古詩文牌匾、師生書畫作品等收到“面面墻壁都育人”的效果。
廁所文化:“輕聲說話、漫步右行、便后沖廁、紙屑歸簍、及時關燈、禮貌用語”就是從小處著手,培養學生出言有訓、行之有范的意識和習慣的例子;“人人進步一小步,文明進步一大步(廁所)”“不能隨處小便,不能小處隨便”等標語,耐人尋味、意味深長,將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綠化文化:“繞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綠”“小草給我一片綠,我給小草一份愛”,不僅展示學生自主創新的風采,也是提升學生道德層次極為有效的舞臺。
教室文化:比如用一些綠色植物或者小金魚等動植物裝點教室,讓孩子們能夠隨時“看見”生命的成長,甚至和大自然同呼吸。教室里的色彩也可以豐富多彩,充分考慮低年級、中段和高段等學生對色彩的喜好。可以考慮東方風格的清新插畫,也可以在童話場景和角色方面多動腦筋。當然,最重要的是教室里應該展示師生的作品,包括大家共同生活過的照片、美術和文字。
“教室寧可有不完美,也要讓每一個孩子的作品上墻,因為這是‘我們’的陣地”。作品的稚嫩和成熟與否也許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互相碰撞而生的溫度,重要的是這是我們自己的園藝房、展示廳和檔案館,里面開出的花朵,活出來的文化能夠讓學生再次認識自己、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中小學校園管理要加強常規管理,比如值周領導、年級主任、少先隊監督崗要每天檢儀容、檢行為、檢衛生、檢兩操、檢早讀,使班級常規管理工作進入看實行日記載、周評比、學期考核的常態化,進一步加強班級規范化管理。同時,中小學校園管理也要注重特色教育的開展與深入。
比如,某小學對《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中庸》《論語》通過篩選,編輯成冊,讓孩子們在誦讀中親近中國文化,在親近中熱愛中華文明,在熱愛中創新傳統思想,在創新中弘揚民族精神。中華經典蘊含著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著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靈魂。毋庸置疑,她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的教科書,成為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滋養劑。將古詩文中中國倫理道德的精華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再現和升華,必將形成“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局面。有家長言:“確實長進了不少,自理能力增強了,懂禮貌了,不挑食了。我們教不會的東西,老師有辦法哩!”這一舉措把孩子的視野引向了經典詩文的美麗田野,感受到古詩文世界的高雅之美,讓孩子們精神生命的根須深深扎在了民族文化的沃土中。
還比如,各班級可以本著“班班有特色,班班都精彩,學生都自信”的良好愿望,積極開展“特色班級創建活動”。班班設立了圖書柜,制定了班級圖書借閱制度。各班從實際出發,自編了符合本班特色的班歌、班訓,進一步彰顯了班級的個性和特色文化。書香、墨香、藝馨、德馨、科技特色班、管理特色班、綠色環保班、書香達標班,讓師生在創建活動中交流、合作、感悟、體驗,不但達到了師生雙贏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品位。
不管怎么說,校園或教室都不單單是一個容納學生的空間所在,它應該有溫度,充滿生命熱情,不斷生成和生長,而生命的真相和真理有時就在這一隅顯現出來。新世紀的校園管理,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生活的真正需要出發,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發展“菜單”。而這份“菜單”中,切不可少了校園文化這樣一個美的所在,這樣一個“教育的潛在課堂”。
[1]程曉云.清華附小的“活德育”[J].教師月刊,2013(2).
[2]王佳琳.以兒童視角傳承百年文化意蘊[J].新京報,2015(7).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