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民
(作者單位:阜蒙縣廣播電視臺)
做好錄音報道 提升廣播新聞競爭力
馬福民
(作者單位:阜蒙縣廣播電視臺)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迅猛發展,廣播這個運用聲音傳播信息的傳統媒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日益激烈的多媒體競爭,廣播新聞要想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就要充分利用現場錄音這個獨特的優勢,緊緊抓住聽眾進行傳播活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地提升自身傳播影響力。本文就廣播新聞獨特的錄音報道進行簡單闡述。
廣播新聞;錄音報道;真實性;獨特性;錄音設備
聲音既是廣播新聞唯一的基本元素,也是廣播新聞獨特的優勢。隨著錄音機的誕生,錄音報道也逐漸產生。錄音報道是帶音響的廣播體裁,包括新聞、通訊、特寫、訪問、述評和現場報道等各種形式[1]。無論哪一種新聞體裁,都由現場音響和記者的現場口述兩部分組成。注重現場錄音,巧妙地運用錄音,對提高廣播收視效果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因此,制作優質的錄音報道是對廣播新聞工作者提出的重要的一個要求。那么,如何準確地制作現場錄音,也是廣播新聞工作者需要認真學習的知識。在此,筆者把近些年采訪編輯中總結的制作錄音報道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真實的事件是組成新聞的基礎,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錄音報道中的錄音是突出新聞真實性的關鍵。新聞的現場錄音和言談一定要真實可信,不能有一絲摻假。
錄音報道中的聲音是具體事件的瞬間。新聞事件的具體錄音和新聞人物的言談錄音,要通過新聞事件的現狀和人物的心情傳達給聽眾真實感受,讓聽眾對現場有進一步的了解。這是報道的目的。
錄音報道的聲音在真實的前提下強調普遍性和獨特性。錄音的普遍性是指新聞事件的現場聲音。獨特性是指新聞事件相關聯的人物的聲音。例如:現場中記者關于主人公的行為活動方面的介紹,記者與人物的交談等。要把普遍性和獨特性結合起來 就要確定好時間和地點,才能進一步采訪。例如,在阜蒙縣廣播電視臺制作的錄音報道《蒙古貞敖包旅游文化節開幕式》時,首先做好新聞策劃。先以錄制現場安代舞曲開頭,傳遞熱烈氣氛,讓觀眾如臨其境。接著主持人現場介紹開幕式現狀,讓觀眾對現場進一步了解,使這篇報道更加生動,成功地吸引觀眾。錄音報道中的錄音把普遍性和獨特性相結合表現的形式,在某個重要事件的直播中更要特殊要求。
對錄音設備準確掌握,準確地錄音,在報道中正確運用錄音,是制作錄音報道的三個重要步驟。
準確掌握錄音設備的使用方法是基礎。在這方面,要求記者要有靈敏的聽覺。靈敏的聽覺,是指從眾多嘈雜的聲音中篩選出報道所要的聲音素材的素質。要完成這種要求,一定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觀察,事先詳細地了解所要報道的事件的起因、發展和基本特點。此外,記者在選取錄音時要做好策劃。有時錄音只是瞬間的事情。有關大型事件和突發事件的報道要一次性完成采訪錄音。例如,在地方的《兩會》報道中,開幕式和閉幕式的部分都要錄制,且必須一次性完成錄音。因此,要提前做好錄音準備工作。在這里還要求記者有分辨和預計的能力,以及在新聞中體現的主題意義。再如,在現場要錄某個人的重要講話,就要一次性錄好。所以要求記者熟練掌握錄音設備的使用方法。
在現場采訪中善于篩選并錄音是關鍵。記者選擇報道所需的聲音后,就需要準確地進行錄音。要考慮好錄音機、錄音筆等設備的使用方法及放置的位置。這是記者在具體實踐中必須掌握的技巧。一旦事先考慮不周全,記者在現場實際操作中就會手忙腳亂,錄音就會不完整,或者錄音效果不盡如意。
錄音的目的是突出主題思想。在錄音報道中,錄音和記者現場采訪都要與現場狀態融合在一起,達到聲情并茂,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聽眾,才能體現錄音報道的價值、作用及審美。近年來,很多地方臺廣播都注重錄音報道,突出了廣播新聞的優勢,抓住了聽眾的心,取得了很好的收視效果。
在錄音報道中運用錄音是一門藝術。它把收聽新聞和審美聯系在一起。例如:要注意報道中的現場說明和錄音的協調性。有的報道開始后,記者就直接切入主題,介紹情況,后面緊接著放錄音,中間沒有連接詞;有的報道中,錄音和導語混在一起,影響收聽效果,這些都是廣播新聞中存在的弊病。其實,只要記者在采訪前作了充分準備,這些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以消息為例,消息中的錄音一定要短而精。被采訪對象的錄音要認真選擇最能體現主題的部分。記者的問題要簡潔易懂。如果記者在現場報道中滔滔不絕,很可能讓聽眾失去收聽的興趣。在平時,記者和編輯在用文字表達消息的主題的基礎上,要融入被采訪對象的錄音,而不要把記者的提問加到消息里。但在專題采訪和訪談節目里,可以把記者的提問和受訪對象的錄音都用上。
錄音報道雖然不能像文藝節目和專欄節目那樣具有藝術多樣性。但是要想突出錄音的運用效果同樣需要技術。記者和編輯要在具體實踐中多琢磨,運用錄音形式突出廣播報道的特點,突出廣播新聞的優勢。
[1]徐芳.廣播錄音報道應注意的問題[J].現代視聽,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