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淼
(作者單位:遼寧工業大學文化傳媒學院)
展望遼寧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健康發展之路
何 淼
(作者單位:遼寧工業大學文化傳媒學院)
農村電視劇以其特有的藝術感染力,能夠更為廣泛、更為持久地調動起全社會的情感力量,使人們在感動之時、動情之處,情更真、意更切地關注農村的現狀,關心農民的命運。本文通過對當下遼寧農村題材電視劇進行分析,指出其繁榮背后的不足,從而為遼寧農村題材電視劇探索一條健康發展的新道路。
遼寧農村;電視劇;文化傳播
遼寧農村題材電視劇在傳播遼寧地域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的熱播和火爆使遼寧黑土地文化成為“統一多元”的中華文化大家族中的一個“顯貴”,彰顯黑土地文化的農村題材電視劇既突顯遼寧地區的地域特色,又影響全國的文化品牌。雖然遼寧農村題材電視劇在這幾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但由于商業的利益的驅使,各電視臺盲目跟風,其原有的優秀品質在逐漸減少。近年來,在遼寧農村題材電視劇中,人物的性格氣質基本缺少立體的多層面的變化,缺乏個性的張力,缺少更加復雜的文化意識深處的矛盾、困惑和斗爭。很多作品忽視了人物的精神與文化理念的提升,在和諧遼寧、科學發展的社會大背景下,深沉的現實主義精神表現得不夠充分。即便一些喜劇明星和二人轉演員的本色出演用幽默風趣的遼寧方言體現出遼寧地方色彩,構成了具有遼寧特色的文化模式,拉動了市場,攪熱了熒屏,但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喜劇明星和二人轉演員的本色化出演,一方面成為作品成功的重要砝碼;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演員的出演再加上對商業利益的最大化需求,遼寧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成功之處也潛藏著危機。
在遼寧省廣袤的農村地域中,蘊涵著豐富的鄉土文化,存在著“遼寧秧歌”“二人轉”等大量的農村藝術家,他們和農村、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電視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應積極發現、發掘這些文化群體,同時鼓勵農民去學習、傳承這些文化。但有些作品在人物形象的設計、喜劇效果的形成等方面存在著片面化、丑化傾向。劇中的典型人物多流于無聊與膚淺的外在形式,缺少對人物心靈深處的本質力量的深邃理解,缺少對當下偉大變革時代的廣闊農村生活的整體把握與掌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代表真正遼寧廣大農民。
農村題材電視劇的熱播,促發了更多作者和編劇的創作熱情,從而生產出越來越多的作品,從而導致相同模式的農村喜劇越來越多,但思想內容卻不清晰,意義也不大。電視劇題材更多地關注基層的百姓生活、把目光投向農村生活,是一種好的創作傾向,但卻存在著質量不足、低水平的問題,形成了數量繁榮和質量欠缺的對比。近年來,可以清楚地看到,描寫農村的電視劇越來越多,但真正的讓全國老百姓記住的也就只有少數幾部。由于遼寧小品的成功,遼寧農村電視劇更趨向于小品式的膚淺逗笑,這些電視劇放棄了對審美內涵的追求,一味地通俗化,使劇中人物形象欠缺內涵。盡管農村題材電視劇中已有了眾多新一代農民的形象,像《村官》里的高秀敏,《希望的田野》里的徐大地、《郭秀明》里的郭秀明,《馬大帥》中的馬大帥,但總的來講,人物形象還平面化、概念化,不夠鮮活豐滿,還沒有能夠立得起來的人物形象。
劇中語言應力求通俗易懂,堅持用最簡單的符號表達最豐富的信息。多用形體語言、表情語言、服飾語言、色彩語言及空間語言等形象生動的符號表現形式,慎用圖表語言、特技語言等解讀比較困難的符號,注意把握農民的審美習慣和情趣,以提高電視劇傳播過程的互動和效果。
當前,農村題材電視劇基本被遼寧地區的內容所壟斷。在這些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遼寧的民間口語俗語和遼寧的民俗風俗,這種帶有明顯地域化的語言和表現手法,表面上雖然贏得了更多的笑聲,但實際卻缺乏內涵。就其影響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之所以稱為地域性壟斷,必然以遼寧觀眾為主要受眾,這樣就一定會失去其他地方的觀眾。一部優秀的作品,應該盡量用最廣泛的藝術形式來表達,能跨越地域的限制,為全國觀眾所認可。當然,被全國觀眾接受的前提是不能模糊自己的主題思想,不能一味地追求收視率而忽略自身的特點和想要宣傳的地方特色主題。
第二,由于遼寧地區的農村劇的拍攝熱潮,導致其他區域的農村生活不能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觀眾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多元化的中國農村,而不是一個遼寧地區可以單獨表現的。應盡量以局部帶全體,為世界展現一個豐富的中國農村。
第三,一味地搞笑化遼寧農村生活,表面上是贏得觀眾的掌聲,實則是在一定程度地丑化遼寧農村農民,讓觀眾了解的是一個不真實的遼寧農村,造成觀眾的社會認識偏差。
因此,應盡量把農民的生活準確無誤地表現出來,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幽默搞笑的效果。只有真實地反映農民生活,才能體現出農民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展望遼寧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健康發展之路,必須鍥而不舍地走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同時,緊扣時代的脈搏,更密切地關注現實,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這一原則下,繼承優秀的地區文化,恰當地融入遼寧特有的詼諧、風趣、幽默元素,這樣才能多出精品,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