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藝術研究院)
淺析我國網絡自制劇與大數據的關系——以《紙牌屋》為例
李 靜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藝術研究院)
Netflix號稱依靠大數據制作出的《紙牌屋》在全球熱播的同時,也獲獎無數。在第65屆美國電視艾美獎中共獲得了9項提名,并最終在頒獎禮上摘得最佳導演、最佳選角兩項大獎。《紙牌屋》的成功讓人們看到了大數據的“魔力”。自此之后,國內的某些互聯網企業就像著了魔一樣地開始讓大數據決定一切,用數據來告訴主創者如何進行創作,讓大數據告訴導演、制片人、編劇怎么樣制作出優良的網絡劇。
網絡自制劇;紙牌屋;大數據
大數據并非網絡自制劇的一切,也并非是網絡自制劇的法寶。運用大數據的手段進行營銷雖然有助于提高營銷的精準性,能提升整體的營銷效率,但正如許多人擔心的一樣,大數據營銷也蘊含著潛在的風險。若一味強調大數據在網絡自制劇中的作用、追求最大經濟效益,則可能忽視網絡自制劇在藝術層面上的創造性,從而致使網絡自制劇的同質化、雷劇化。
伊芙特·皮洛在《世俗神話:電影的野性思維》中闡釋到:“一切電影表現形式的出發點應該是情節,是一系列事件……故而影片的表述離不開故事。”在網絡自制劇中亦是如此。國內大數據在網絡自制劇中的運用,更多的是停留在類型、題材的判斷上。但若僅僅以此標準,則會引起視覺疲勞,其題材獵奇性帶來的新鮮感的優勢將不復存在。當前,網絡自制劇風格偏幽默戲謔,以輕松的無厘頭模式聚焦都市青年人的喜怒哀樂,類型、故事情節都較為單一。因而,對于網絡自制劇來說,故事情節仍是其重中之重,拍攝出優秀的電視作品。
數據是為內容制作提供依據和服務的。正如好萊塢夢工廠動畫公司的CE0卡森伯格曾在一次采訪中談到,貼近心靈才是制作好的電影的源泉,而非利用大數據分析出好故事。
芒果TV市場營銷中心副總經理易宇丹曾說“數據只是一種手段,視頻歸根結底是內容行業。內容才是制勝的法寶。固然,《紙牌屋》是‘算出來’的電視劇。但是如果沒有編劇、導演也不成氣候。”據統計,2014年視頻自制劇高達205部。2015年的產量增加到379部,增幅達到85%。愛奇藝、優酷、樂視和騰訊等每年都有數億元的自制劇投資預算。但是真正的優質劇目并不多,獲得受眾好評的更是鳳毛麟角。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主創團隊中人才的稀缺。
Netflix公司在打造《紙牌屋》時,花費巨資請來好萊塢知名導演大衛·芬奇、兩獲奧斯卡金像獎的老牌影帝凱文·史派西、著名女星羅賓·懷特,這些具有豐富影視制作經驗的班底參與,使《紙牌屋》的制作水準得到充分保障。反觀我國的自制劇市場,由于我國網絡自制劇起步較晚,從業人員的制作水平、制作經驗不足,導致網絡自制劇的品質良莠不齊。但令人欣慰的是,傳統影視制作的精英團隊正逐漸融入新媒體影視制作行列。曾擔任張藝謀電影《山楂樹之戀》編劇之一的顧小白就試水網絡自制劇,擔任《心理罪》的編劇。
近年來,在線視頻廣告收入驟增,其中,視頻廣告成為廣告主最青睞的數字媒體廣告投放形式,其中又有15%~20%的植入廣告。但國內網絡自制劇的商業性還有待繼續挖掘。搜狐視頻資深制片人王皓曾針對此指出:“目前為止,網絡平臺領先于產品走到了前面,如同當初電視機走到電視劇之前一樣。網絡劇現在的主要營利模式,還是按流量廣告分成,但整個行業流量的價格,和電視劇是無法比的,差距很大,這樣的情況下,很多項目會虧本,打平就不錯,賺錢的項目鳳毛麟角。”
網絡自制劇誕生也可認為是視頻網站的無奈之舉:購買版權的費用愈發飆漲,“天價”電視劇的播出成本讓視頻網站不堪重負,從渠道向內容的轉型是視頻網站求得生存的無奈之舉。圍繞內容進行的版權內容營銷、廣告產品創新、自制植入成為廣告主視頻營銷的法寶。但目前,我國的網絡自制劇市場,多以貼片廣告等植入廣告的方式為主要營利模式,其廣告產品創新、版權內容營銷,仍有提升的空間。
近年來,大數據在各個行業內的作用被不斷神化,各個行業都試水。我國國內的視頻網站也在積極探索大數據的應用。例如,樂視TV對用戶的收看時間進行數據分析,搜狐視頻購買大量海外劇收集用戶的評價進行數據分析。例如,視頻網站能夠根據用戶觀看習慣的數據分析用戶偏好,利用數據分析的結果在各個環節整合分析,利用得出的最優效果,制作出網絡自制劇。但這種十分有指導性的做法是否真的能夠保證網絡自制劇的必然成功,即大數據是否為網絡自制劇的必勝法寶,仍需要繼續探討。
[1]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話:電影的野性思維[M].崔君衍,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
李靜(1990-),女,山東濱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史與廣播電視藝術美學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