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釗
(作者單位:長春廣播電視臺)
關于紀錄片之真實性的反思
周劍釗
(作者單位:長春廣播電視臺)
把紀錄片(Documentary Film)從電影(Movie)中區(qū)分出來的做法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越來越多的虛構(Fiction)成分和創(chuàng)造性因素被大量引入紀錄片制作,從而稀釋了二者的界限——“真實性”日漸退場.而運用“嚴肅性”這一尺度來衡量制作者的態(tài)度,似乎也逐漸失效,因為“娛樂”和“休閑”在當代紀錄片中也顯現(xiàn)出了主題性的力量。那么現(xiàn)如今,如何“紀錄”,怎樣“真實”?這值得人們反思。
紀錄片;真實性;嚴肅性
紀錄片與真實性的作別原因,從歷史的角度看,一方面是紀錄片制作方式本身的擴容與轉向,另一方面是人們對于真實以及呈現(xiàn)真實的方式的不斷質疑與追問。這種復雜的原因縱然促使人們放棄了原來加諸紀錄片的崇高使命,但并未迫使人們把這一崇高追求本身棄之不顧。這也提醒人們需要不斷重返紀錄片被賦予重任的觀念和認識原點上,在那一刻展開歷史的前溯與后繼,重新體認歷史的本來面目,進而探尋更佳的方式來寄托自己的期待。
紀錄片影像的符號化,背后潛藏著人類認識論的審美化。這一歷史伴隨著如下觀念的不斷強化和確認,那就是“真、偽主要是指信念”[1]。也就是說,我們通常所深信不疑的“真實性”,其實都是被建構起來的,而“真實”本身,則遙不可期。這或許就是本文開頭部分所概括的在紀錄片的定義史中,真實性不斷退場、嚴肅性逐步失效、娛樂和休閑主題日益凸顯的深層次原因。事實上,它還引發(fā)了一種更為劇烈的人類認識的變遷,那就是延續(xù)了兩千年的“視覺至上”的認識觀念的消解。
這個時代日益繁盛的視聽文化的興起,無疑就是“視覺至上”觀念消解的確證,原本附著在圖像身上的“真實性”標簽,正在不斷被扯下。尤其是方興未艾的影像處理和虛擬化技術及其日益普及,更是在人們心中喚醒了對無所不在的圖像的質疑態(tài)度。也正因此,有學者開始關注聽覺在當代文化傳播和文化生活中的崛起,并且樂觀地宣稱人類即將走進一個聽覺文化所主宰的時代。[2]在筆者看來,“視覺至上”的觀念固然走進了歷史,但如此倉促地賦予聽覺以感知的霸權,未免為時尚早,且異常冒險。在畢德哥拉斯學派的神秘主義論調中,聽覺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優(yōu)先性;尼采在兩千余年后重振音樂的大纛,為聽覺張目。如果說二者有何相似之處的話,那就是對于非理性的迷狂,在畢德哥拉斯學派那里,最真實、玄妙的“天體音樂”只有畢德哥拉斯一人能夠聽到,后學及大眾只能從他那里獲得啟迪。在尼采的主張中,激情、欲望、狂放和斗爭構成了悲劇精神的內核,他試圖以象征著純粹感性、關注著生命原始力量和欲望的聽覺來反抗理性的鉗制。當下論者們所主張的“聽覺文化時代”與畢德哥拉斯、尼采雖然處在不同的時代,但在為聽覺的勝利尋找理論和精神資源時,皆有意無意間展現(xiàn)出對二者的敬意,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擔憂。
不過,本文認為應該在有限定的意義上肯定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所表達的觀念,那就是隨著電子媒介時代的到來,人們迎來了感官知覺在認識等級上的重組和再平衡,即由原來的視覺的、機械的、序列性的、精心創(chuàng)作的與耳濡目染的文化,轉向了觸覺的、有機的、共時性的、即興創(chuàng)作的、耳濡目染的新文化[3]。也就是說,新的媒介技術興起,消解了視覺的專斷權,帶來了觸覺、聽覺等的覺醒,這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馬克思的著名論斷:“五官感覺的形成是迄今為止全部世界歷史的產(chǎn)物。”[4]延續(xù)這一思路,本文認為,在新的技術和媒介語境中,以聽覺取代視覺的霸權并非明智之舉,至少并不符合人類自我實現(xiàn)的必然旨歸,而要達成人的“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這一目的,就要充分重視所有感官的培養(yǎng)和開發(fā),這也正是席勒所說的審美教育的實現(xiàn)途徑。
可以說,在前述當代語境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紀錄片時代已經(jīng)走向終結。有關紀錄片之真實性的爭執(zhí),也應該讓位于紀錄片如何達成人的“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這一課題上來。這當然要借助于對于紀錄片的哲學思考的引導,也需要“真實性”和“嚴肅性”等紀錄片倫理的規(guī)約,但對于紀錄片的本質及其真實性和嚴肅性等倫理品格的闡釋,無疑應該在人的“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這一基本問題中展開。
[1][英]羅素.人類的知識[M].張金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德]沃爾夫岡·韋爾施.重構美學[M].陸揚,張巖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3][美]路易斯·H.拉潘姆.麻省理工學院版序——永恒的現(xiàn)在[M]//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