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星
(作者單位:吉林人民廣播電臺)
全媒體時代傳統廣播中天氣播報如何創新——以吉林“大喇叭氣象臺”為例
李佳星
(作者單位:吉林人民廣播電臺)
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廣播中的天氣預報以全新姿態亮相,內容更豐富、感受更立體,實用性更強。除了陰晴冷暖以外,新聞、交通、旅游和美食等信息也在最恰當的時機出現在天氣預報中,使天氣預報變身為生活小管家,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此外,預報方式也在發生改變,有聲音、有文字、有圖片,甚至是視頻,不斷契合大眾的瀏覽習慣,更適應當前的全媒體潮流。
全媒體;傳統廣播;天氣預報
2015年12月30日,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全媒體資訊中心正式成立,2016年1月21日重磅推出“吉林大喇叭”微信公眾號,并成功開設“大喇叭氣象臺”。
全媒體時代,傳統廣播正在逐漸適應新的潮流,從可以“聽”的廣播到可以“用”的廣播,天氣播報也是一樣,正在以全新的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以“大喇叭氣象臺”為例,每天除了通過傳統廣播播報天氣以外,也在通過新媒體同步發聲。全新的內容,更立體的感受。有聲音、有文字、有圖片,甚至是視頻??梢哉f,全媒體時代,天氣播報也開始了華麗轉身。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疑問,簡單的天氣預報連線播報為何要如此興師動眾,弄得如此復雜?每天,人們都已經習慣用最簡單的方式了解天氣情況——直接看手機上的天氣,就連電視、廣播、報紙這些渠道逐漸淡出。在融媒體的大環境下,受眾面對日益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渠道,傳統媒體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勇于創新、敢于創新。結合科技的發展,探索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全媒體資訊中心打造的“大喇叭氣象臺”不僅僅有預報天氣的功能,還有更多實用性、趣味性的內容。例如,針對四季異常天氣,人們該如何應對,如何通過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了解天氣變化,并有當下最熱點的新聞、最及時的交通資訊、最貼心的生活提示等。為了更好地服務聽眾,“大喇叭氣象臺”結合本省及北方地域特色實際,開發出如能夠體現地域特點、自然環境的傳統習俗、各地美食、熱門旅游推薦等人文地理信息服務內容。根據傳統24節氣變化、城市劃分,增加戴口罩指數、防曬指數等更科學、人性化的生活服務信息。因此,以全媒體為載體的天氣預報,已經變身成為聽眾的生活小管家。
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全新的內容,更要有全新的推廣思維和途徑。根據實際,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已經探索出了“兩條腿走路”的新傳播模式。一方面,“大喇叭氣象臺”繼續在傳統媒體中深耕細作,在吉林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綜合廣播的《738早新聞》和《738第一報道》節目中直播連線播報;另一方面,還開設“吉林大喇叭”微信公眾號,有了一定粉絲規模后,繼續堅持資訊中心的編輯、記者朋友圈轉發的形式,讓更多的人獲取權威天氣信息、貼心生活服務指南。
在近半年時間的運營中,“大喇叭氣象臺”的影響力已經初見端倪,特別是通過手機登陸移動客戶端的輻射范圍已經超過傳統廣播。根據調查,區域內20~35歲間的青年人每天通過傳統廣播收聽天氣預報的人數不足一成,而通過新媒體關注天氣預報的人數則高達九成以上。
2016年,受嚴重“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異常天氣頻發。從春天開始,“大喇叭氣象臺”即將各種極端天氣列為重點選題。當然,這意味著不僅要預報異常天氣,還要教會公眾在面對異常天氣時,如何有效預防,保證自身安全。
梳理往期內容可以看到,“大喇叭氣象臺”先后報道了我國多地為何暴雨、泥石流頻發;智利大批海洋生物為何死亡等事件。眾所周知,厄爾尼諾加快全球氣溫升高,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干旱,東北容易出現冷夏。對此,“大喇叭氣象臺”又連續推出多期關于《吉林省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吉林省清潔水體行動計劃》和《關于加強應急管控措施,減緩重污染天氣影響的指導意見》的解讀說明,使公眾知曉政府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積極應對措施。
2016年5月26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多地出現大風、強降雨天氣,延吉、圖們等地的瞬間風力更是達到12級。巨幅廣告牌被大風吹落、大樹被連根拔起。在啟動相應應急預案后,除了正常報道受災情況外,“大喇叭氣象臺”以畫的形式科普關于“風”的氣象知識,這條消息很快轉發過萬,得到了聽眾的積極回應。
傳統廣播服務了一個時代,它的實際作用直到今天還在繼續影響著這個世界。在全媒體時代,廣播等傳統媒體的轉型之路迫在眉睫。如何找尋新的方式去適應當前的潮流,并在這股潮流當中重新建立和發揮自己的價值,這項任務雖異常艱巨,卻非常重要。因此,在復雜的廣播系統中,即使是一小步的語態轉變、方式轉變都是值得關注和探尋的。改變廣播媒體中原有的天氣預報播報方式和傳播形式,無疑是一次有益且必要的嘗試?!按罄葰庀笈_”是在特定環境下完成的一次漂亮轉身,期待傳統廣播能夠出現更多、更成功的轉型典范。
[1]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