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龍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地方電視臺早新聞的采編路徑與編排策略——以《直播重慶·早新聞》為例
楊 龍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一般來說,地方電視臺早新聞的定位綜合動態新聞欄目。以《直播重慶·早新聞》為例,非首播新聞的梳理和本臺首播新聞的呈現是其編排兩條并重的主線,拓寬消息源和大編排意識是編排的兩大核心。
電視新聞;直播重慶·早新聞;新聞編排
目前,重慶廣電集團(總臺)旗下重慶電視臺早新聞欄目《直播重慶·早新聞》每天在新聞頻道7點檔演播室直播近1小時(07:00-07:55)。其中前一刻鐘重慶衛視并機直播,重慶移動電視頻道同步播出。
作為24小時新聞頻道每天的第一檔演播室直播節目,《直播重慶·早新聞》是一檔綜合動態新聞欄目。在這一點上,全國的情況較為類似。如北京臺的衛視、新聞頻道并機的《北京您早》,上海臺旗下東方衛視的《看東方》,新聞綜合頻道的《上海早晨》等,也都是演播室直播的綜合動態欄目。沒有實現演播室直播的地方臺早新聞,通常也是綜合動態新聞的定位。
《直播重慶·早新聞》由電視新聞中心的早間部負責。作為一個純編輯部門,早新聞雖然人員不多,但背靠電視新聞中心這顆大樹,摸索出了較為有效的采編路徑與編排策略。作為全中心每天最晚結束工作和最早開始上班的部門,特殊的播出和工作時間決定了非首播新聞的梳理和本臺首播新聞的呈現是早新聞兩條并重的主線。
一方面,給非首播的重點報道留足時間,進行原片或原長度呈現;同時采用原片刪減節選、調整為口播線過畫面形式、改造為簡訊組等方式,實現了新瓶可以裝上更多舊酒的效果。所謂“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樣的二度創作不僅加大了節目容量,而且形成錯落有致的節奏,此外還有利于演播室直播中節目的調整。
在重慶本地新聞中,早新聞主要篩選了頭天新聞中心各檔動態新聞欄目的精華。國內國際新聞,主要倚仗多個節目交換網絡、購買以及收錄的新聞。由于播出時間的關系,早新聞對國內新聞,尤其國際新聞,常常能夠實現本臺首播甚至實時播報。通過新聞中心內跨部門的合作,本地昨夜今晨視頻新聞的首播、甚至直播也能實現。在2015年7月15日的節目中,盡管直播組的同事還沒能到達巫溪洪災現場,但發回的衛星視頻直播,構成了一種有效的傳播效果,堪稱是一種預熱型、預告型、“對報道進行報道”的直播。進行節目預告,為兄弟欄目的直播和報道預熱,也體現出早新聞跨越節目界限的大編排意識。
大編排意識當然并不局限于新聞中心內部。當天的早新聞,在重點編排的巫溪縣突發山洪板塊,早新聞團隊不僅事先準備了視頻新聞、進行了直播視頻衛星連線,還準備了來源于網絡的手機視頻、口播文字稿,尤其發揮了通聯渠道的作用。無巧不成書,在節目直播時,本臺的衛星直播車沒能到達事件現場。這時候,區縣記者從事件核心現場發回的實時電話連線,包括第一手的手機彩信圖片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一期的編排也得到了專家認可,獲得了第十九屆重慶新聞獎三等獎。
作為早新聞傳統特色的讀網讀報環節,包括演播室直播狀態,雖然具體的新聞其實不一定是剛剛發生或最新播發,但它能從形式上彰顯出電視媒體在時效上,仍然具有自身的優勢。
放眼全國,《北京您早》與氣象局、交管局實時連線,《看東方》充分利用SMG全集團資源(如記者現場報道地點較多、與看看新聞網共享實時城市監控畫面、與第一財經連線),都值得重慶和各地學習。
在多媒體時代,電視媒體和已經呈現斷崖式下落的紙質印刷媒體雖然都是所謂的“傳統媒體”,但其實就動態新聞的報道而言,二者的競爭力有本質的差別。作為電子媒體,電視媒體的時效從來就不會必然落后于包括門戶網站、移動終端媒體在內的所有其他媒體,只要注意拓寬消息源,樹立大編排意識,就能在競爭中站穩腳跟。
當然,目前,地方電視早新聞仍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由于各種因素,國內動態新聞通常較弱:地方電視臺交換平臺選題普遍偏向社會新聞,動態新聞相對較少等。《直播重慶·早新聞》盡管前半段是衛視并機直播,但與全國絕大多數地方臺早間新聞一樣,它更多的是著眼于本地收視人群。但電視的競爭,畢竟是全國性的比拼。對全國的地方臺而言,國內動態視頻新聞短板的改進,除了收錄、購買和部分較強實力地方臺擴大本臺記者或特約記者現場報道外,是否有可能成立一個以動態新聞和時效為導向的地方臺新聞交換平臺來解決這一短板。
所幸,付出就有收獲。盡管中國的電視觀眾被認為缺乏早間看電視的習慣,早間開機率較低,節目的采編路徑也有待進一步拓寬,但目前,《直播重慶·早新聞》已經穩固地成為重慶衛視和新聞頻道早間收視小高峰的主要動力。
筆者相信,只要地方電視臺早新聞團隊竭盡所能,理順采編路徑,用心編排,就一定可以用優質的報道內容占據早間時段應有的受眾群。